西方修辞学视阈下有效的英语课堂Presentation研究

2020-06-02 12:49陈海燕
关键词:演讲者听众人格

陈海燕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0)

Present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简明英汉词典将其翻译为“展示;描述,陈述;介绍”等。它是一种借助语言、肢体语言及其他工具向听众介绍或描述某事物的演说或展示,广泛地被用在商业宣传中。西方最早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现如今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也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文研究的Presentation专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等向全班同学展示指定或者自选话题,同时接受教师和同学提问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

1 Presentation教学研究现状

1.1 国内Presentation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关于Presentation的研究一般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阐述该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此Presentation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1];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在“做中学”[2]25,Presentation这种靠学生主动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法与杜威的理念不谋而合;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论,Presentation从需要层次、强化动机层次以及成就动机层次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3],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证研究相对理论研究较少,研究者大多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一定时间的践行,后对比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2]27;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馈Presentation对其批判思维、团队合作、文化交际、积极主动和表达沟通能力的提升起到的推动作用[4]。

1.2 国内Presentation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国内学者对于Presentation大多持有肯定态度,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部分教师发现Presentation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一定的“水土不服”,表现为学生对公共演讲时存有恐惧心理,演讲时盯着PPT念稿,眼神闪躲,与听众完全割裂;小组成员缺乏有效合作,有的成员“搭便车”没有实际参与;有的小组从网络上直接下载PPT,不作任何修改;又或者使用了大量的视频和图片,真正有效的口语沟通部分很少。此类的问题普遍见于大学英语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演讲者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而听众则不知其所云,感觉课堂时间被浪费。

从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得知,国内学者对于Presentation的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他们把Presentation当成固定的、单向的言语活动,对受众、修辞环境、修辞效果的考虑较少。同时,对Presentation技巧的提出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如果深入探究目前Presentation教学的困境,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根本不是学生语言能力不足,而是仅仅把它当成语言能力展示的手段。如此一来,大部分非母语学习者难免会产生畏难和逃避的心态。教师们如果能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Presentation,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

2 西方修辞学角度研究Presentation教学的适用性

Presentation诞生于实践言说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在那里“辞而优则仕”,从政治、公关、传播、广告到教育、生活,卓越的言说能力是任何个人在一切社会互动中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5]3。在这样的环境里,Presentation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业公司的路演、新品发布会等都会采取Presentation的形式。它也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用到课堂里,牛津大学设有专门的顾问(Presentation consultant),还举办Presentation Skills Competition大赛。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Presentation属于修辞学研究范畴。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西方修辞学被称为“言说的艺术”。当代大部分西方修辞学家将其定义为: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手段的技巧性运用改变他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的社会实践[5]2。根据这一定义,西方修辞学涵盖几乎所有形式的,不论是口头、书面还是视觉的言语活动。那么,Presentation作为公开演讲的一种形式,也顺理成章地在西方修辞学研究范畴之内,因为它的目的就是影响听众态度、促使听众采取行为。哪怕是在课堂环境里,Presentation也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这么简单。演讲者向在场的教师和同学兜售自己的观点,试图获得他们的认同,并且获得较好的评价。因此,从西方修辞学角度研究Presentation教学也是题中之意。奥地利大学因斯布鲁克管理中心专门开设针对本科生的为期两年的“修辞学与陈述技巧”课程(Rhetoric & Presentation skills);美国布朗大学《有效课堂Presentation技巧手册》开篇就强调西方修辞学对于Presentation的作用。它认为Presentation是带有说服受众目的的修辞行为,因此言语因素和非言语因素都应被重视[6]。

3 西方修辞学对于有效的课堂Presentation的启示

3.1 建立与受众的联系

西方修辞学家向来重视受众,在他们看来受众从来不是被迫坐在座位上被动接受演讲的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他们掌握了杀伐决断的权力,如果演讲者最终没有打动受众,那么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西塞罗就曾经明确指出:“演说者的雄辩,无一例外地受到听众实际判断能力的控制。”[5]130帕尔曼更是一言道出:“受众有着雄辩家无法忽视的重要作用”“想要争取受众, 对这些受众的了解是一切有效论辩的先决条件”[7]。

尽管课堂Presentation看起来像是演讲者的单向输出,实际上能否获得效果,受众是关键。这就意味着,如图1所示,不管一个演讲者的意图是什么,都要通过影响受众来实现。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只是把Presentation当成作业,对教师负责即可,因而造成与受众割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演讲目的和受众关联起来。

图1 Presentation目的与受众需求的关联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与受众相关的演讲目的,如“我想让我的同学改变原有的金钱观/说服我的同学加入环保组织”等。教师可以通过系列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关联性的认知:

1.我的话题对我的同学有什么帮助?

2.我的发言大纲是否足够清晰到不需要PPT的帮助?

3.我是否一直用“I”而非“You”做主语?

4.发言稿的单词难度和句子长度是否超出我同学的水平?

5.PPT文字是否太多,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同学能毫不费劲地看清吗?

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在准备环节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甚至可以通过问卷来更好地了解受众。以笔者教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三版)第五单元The Money Game一课为例,学生最初下载了一个满是专业术语的PPT,连背稿子都困难,更遑论效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到发放问卷来调查同学在“双十一”的消费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发言稿。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提炼发言大纲,协助学生用简单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式。由于此次Presentation内容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休戚相关,一开始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3.2 诉诸情感,与受众共情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艺术》前三章里提出了三大修辞策略即诉诸人格、诉诸情感、诉诸理性(ethos,pathos,logos)。他指出对受众的说服是在通过话语引导受众感受情感, 因为, 我们在悲痛或欢快、友好或敌对时所做出的判断并不相同[8]。 诉诸情感旨在听众心中唤起特定的情绪反应,借此达到演讲的预期效果。

在准备Presentation时候,演讲者要有意识地调动受众的情感,使其感到忧虑、激动、乐观、仇恨、伤感等,为演讲目的的实现作铺垫。在课堂Presentation中,演讲者可资使用的手段有以下这些:

(1)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这里谈到的距离既是心灵距离,也是物理距离。大部分学生喜欢站在讲台桌后面,这样他们既可以看见电脑屏幕,又能把身体的大部分遮挡,缓解紧张的情绪。但这种举动实际上是人为地制造与受众的距离。因此要鼓励演讲者走到教室中间去,缩短与听众的物理距离,同时也迫使演讲者摆脱对PPT的依赖,仪态也更加自然。那如何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呢?第二个策略是讲故事。

(2)讲故事。

相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故事是最快建立与受众的联系且激发起受众情感的方式。人类从来难逃故事的魔力,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当代语境下的话语传播都能够看到故事隐身其中。就连一些歌曲选秀节目也会通过互动,把表演者或者歌曲背后的故事展示来,以期与受众共情,进而影响他们的判断。

课堂Presentation中,演讲者可以从同学的喜好、生活阅历出发,选择他们更易产生理解与共鸣的故事,借此建立跟受众的联系,引起共鸣。在上文提到的学生做关于金钱的Presentation时,讲述了自己因为没有规划好生活费,以至于在QQ上跟同学借钱被当作骗子的狼狈经历。因为或多或少有相似的经历,当时教室里的同学频频点头,先是同情演讲者,后又发出一阵爆笑。

(3)使用隐喻。

隐喻(metaphor)是“辞格中心”,是修辞的“内核”“心脏”“本质”,甚至就是修辞本身[5]215。它帮助听众将熟悉的事物和概念(喻体),与演讲者要阐述的新概念、新事物(本体)建立起联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修辞手段。继上文的例子,在谈到糟糕的金钱管理时,演讲者把网贷、高利贷和信用卡拆借比喻成套在脖子上的不断收紧的绳索(a tightening rope around the neck)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以至于在场有几位同学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脖子。在撰写演讲稿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隐喻以使演讲更加生动。

3.3 投射适合的人格

亚里士多德将人格(ethos)定义为演讲者所具备的品德、声誉让他具备令人信服的特质,又或者是他所属的机构赋予他的身份和地位。他认为“这一手段如果运用得当, 则会取得显著效果。在某些情况下, 人品诉诸比理性诉诸和情感诉诸拥有更大的说服力”[5]166-167。它在无形中给演讲者加了砝码,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讲座都需要主持人来介绍发言者生平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当然也有些人会怀疑这一手段在课堂Presentation中的有效性,毕竟听众和演讲者朝夕相处,对于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若指掌。那么他还具备有这样的“人格资源”吗?不管是亚里士多德、昆提利安还是西塞罗,他们或多或少都表达了同样的见解:演讲者在说服受众时所展示出来的人格,并非是自然人格的流露,而是“构筑”出与修辞语境相配套的“修辞人格”[5]175。这对我们的课堂Presentation的启发有:

(1)帮助演讲者进行身份/人格配套。

很多学生在做Presentation时是自然人格的流露,不会有意识地对自己形象进行“构造”。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两件事:第一,确定演讲时所代表的人格,是学生会负责人、房产经纪人亦或是新闻播报员?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身处在这样的职位上,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作为新闻主播的身份,就要显得沉着稳重;代表公司做产品介绍时,则要显得亲和和专业。这些能够通过演讲者的着装、面部表情、措辞等来得到展现。演讲者的身份和权威一旦相互协调和配套,就能在受众中产生一种信赖感。

(2)帮助演讲者构筑合适的人格。

上台演讲的学生与听众之间彼此熟悉,在短时间之内塑造崭新的“修辞人格”非常困难。此时教师可以起到制造“陌生感”和“距离感”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在邀请演讲者时,不要称其为“张某某同学”,而是“某协会会长张先生”或者“研发部张总工程师”,并介绍这位“张先生”所研发的M2490型号的产品销量占31%的市场份额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演讲者投射理想的人格形象,为他们的演讲增加权重和可信度。

4 结语

在英语课堂Presentation中,教师不应只关注语言技能而忽视了它作为沟通手段的本质。因此,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沟通效果,教师应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教学活动,从演讲的准备—陈述—反馈三个阶段,帮助演讲者确定“受众中心”意识,投射适合的人格,诉诸受众的情感,敦促其接受演讲者观点,最大程度提升Presentation的效度。

猜你喜欢
演讲者听众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会计时的话筒
阅读自然的艺术
表达心情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