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 对气象部门人才招聘工作的启示

2020-06-03 03:44蔡金玲林巧乐青
关键词:气象部门大气气象

蔡金玲 林巧 乐青

(中国气象局人才交流中心,北京 100081)

0 引言

近年来,全国气象部门每年接收的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人数都低于招聘需求数量。随着民众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增加,气象服务市场的放开,气象服务公司的不断发展,都逐渐增加了对大气科学类毕业生的需求,加之其他部门如农业、海洋,特别是民航部门对大气科学类毕业生的需求量的逐年提高,气象部门在招聘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方面将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因此,调研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意向,对气象部门的招聘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大气科学类毕业生基本情况

大气科学类专业是理学大类下的一级学科。在本科教育层次,大气科学类专业下设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2个二级学科,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大气科学主要有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3个学科方向。随着气象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气象类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增加,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研究生教育层次自设了部分气象专业,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增设了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应用气象学、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学等九个专业,以扩大气象类专业规模和招生规模。在本文中,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培养单位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科、专业设置的有关规定,根据国家气象业务服务人才需求和大气科学学科发展需要开设的专业,全部统计为大气科学类专业来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大气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科研院所有二十多所,近五年来平均每年大约有3000余名毕业生(包含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四个学历层次)毕业。2020年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人数约为3500人(包括定向、在职生源)。其中,博士研究生占9%,硕士研究生占21%;本科毕业生占61%,大专毕业生占 9%。

本研究分别连续两年面向2019年、2020年毕业的大气科学类专业高校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研,两年调研结论基本一致。本文以2020年毕业生的调研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在2020年毕业生的线上问卷调研中,共收到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8所高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1039份有效问卷。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占比78%,硕士占13%,博士占3%,大专毕业生占到3%。问卷填写人员的结构比例与毕业生实际结构分布相近,因而本次问卷填写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基本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心态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仅有42%选择毕业以后就业(图1)。不同的学历(位)层次的学生在就业意愿上差距较大,本科选择就业的比例仅有29%,而硕士和博士分别为89%和91%。在准备就业的学生中,60%的学生认为如果不挑剔,就能找到工作;13%的学生认为如果充分准备,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从整体看,虽然也有24%的毕业生认为难以找到工作,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就业还是保持比较积极的心态。

图1 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心态 Fig. 1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 and mindset

关于影响个人就业的最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分别是:个人综合素质(66%)、实践或工作经验(64%)、专业对口(63%)(图2)。与此相对应,在关于求职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回答中,选项最高的是个人综合素质,占比58%(图3)。这说明毕业生普遍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信心,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他们乐观的就业心态。

图2 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Fig. 2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hold by graduates

图3 毕业生认为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 Fig. 3 The most competitive aspects graduates consider they have

2.2 毕业生就业选择

毕业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薪酬待遇(77%),其次为工作环境(67%)和发展机会(57%)(图4)。

在薪酬方面,最能被学生接受的工资范围是每月5001~8000元,占比46%;排在第二位的是8001~12000元,占比24%;位列第三的是3001~5000元,占比18%。还有11%的学生希望能达到12000元以上,而能接受3000元及以下工资的学生只有不到1%(图5)。

在单位类型选择时,超过77%的毕业生首选事业单位、高校校及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而首选私企或外企的选择人数只有5%(图6)。而从行业选择上看,占据首位的仍然是气象部门(91%),其次为航空行业(61%)和环保部门(46%),说明大多学生都还是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图4 毕业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 Fig. 4 The Priority factors graduates consider in employment

图5 毕业生期望的月薪水平 Fig. 5 Expected salary from graduates

图6 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a)和行业(b)选择 Fig. 6 Organization type (a) and industry selection (b)of graduate employment

而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东部大中城市就业,其次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图7)。从整体结果来看,学生就业城市还是偏向发达城市,这也与学生最关注薪酬待遇和高工资期望相符。学生选择东部大中城市就业的原因是除了当地的工作待遇好外,还因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生活环境好以及良好的就业政策。

图7 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a)及原因(b) Fig. 7 Choice area (a) and reason (b) of graduate employment

2.3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及就业中的困扰

在受调查的毕业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提前一年开始关注招聘信息,还有15%的学生刚入校就已着手准备,说明现在的学生就业意识非常强。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渠道(图8)最多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6%)、然后是招聘会/校园宣讲会(49%)和专业招聘网站(39%),其余还有从导师或亲戚朋友推荐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招聘信息。

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气象部门就业信息少、对岗位工作不了解以及缺少相关实践和工作经验是自己在气象部门求职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图9)。对气象部门职业发展路径、招聘流程和要求不了解也是困扰学生的重要问题。

在开放性问题中,部分学生对气象部门招聘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主要包括:多举办招聘会和宣讲会,加大气象部门招聘宣传力度,帮助学生了解岗位信息;提高工资待遇,减少学历要求虚高现象;统一招考,公平公正,多给学生笔试、面试机会,细化招聘要求等具体建议。

图8 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Fig.8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hannels for graduates

图9 毕业生在气象部门的求职困扰 Fig. 9 Issues related to graduates' job hunting in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3 结论

1)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数量供不应求

近几年气象部门每年毕业生招聘需求计划都在2000人左右,其中60%~70%的岗位需要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全国每年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仅有3500多人,其中42%的学生选择就业,即每年选择就业的人数只有1500人左右。而需求单位则包括全国气象部门、民航、农业、海洋、森林、盐业等其他行业机构以及社会气象服务机构。气象部门用人单位在大气科学类毕业生招聘工作中面临较大压力,供需矛盾突出。

2)气象部门招聘呈现区域性失衡现象

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到气象部门就业的意愿非常高,但全国气象部门每年接收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人数远低于招聘需求数量,不少用人单位存在大气科学类专业岗位空编现象,中西部偏远地区和艰苦台站尤为严重。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在东部大中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选择到中、西部县级气象部门就业的仅有7%,造成招聘季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分化局面。

3)气象部门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

单位和学生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互动较少,缺乏有效沟通途径。问卷显示毕业生对气象部门招聘最为困扰的是对岗位工作缺乏了解,如招聘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等内容。这说明气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招聘宣传工作有待改进。

4 对气象部门人才招聘工作的启示

1)引导教育部门适当增加招生数量,加大局校合作力度,优化气象部门人才招聘结构

首先,气象部门作为气象行业的主管机构,要对气象行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定期发布大气科学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引导教育部门适当增加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招生数量,优化招生计划在各省的比例。

其次,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促使高校调整招生区域结构。同时还可与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提前介入气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如实施与大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时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措施,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相结合,吸引学生到本地区就业。

2)扩大气象部门招聘的的影响范围,加强气象部门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紧跟时代潮流,使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其他年轻人更喜欢使用的等各种新媒体网络传播方式,让毕业生多途径、及时充分了解气象部门相关招聘信息。

要加强对气象部门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对于收入水平、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最为关注。而近年来,气象部门在人才引进、选拔等方面陆续出台了系列人才激励、奖励文件,在人才的收入水平、人才的在职培养、成长通道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一是人事部门可将人才政策面向毕业生公布,让毕业生了解气象部门的人才政策;二是邀请近年毕业在气象部门就业的优秀青年到母校进行“现身说法”,以自身在气象部门的成长经历来向毕业生传达气象部门对人才的重视,增加气象部门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3)要严格规范招聘工作流程,结合实际优化地区人才政策

首先,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要求制定招聘计划及方案,发布招聘公告,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毕业生招聘工作,树立气象部门“公平、公开、公正”招聘人才的良好形象。

其次,气象部门应适当提高个别区县级气象部门的待遇水平,尤其是艰苦台站,满足毕业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此外,要推出良好的人才发展政策,用良好的发展环境留住人才。如中西部或偏远地区的气象部门,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毕业生有明确的五年或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4)统一管理与用人自主权相结合,避免气象部门内部竞争

根据对气象部门各单位的调研,由于各省气象部门招聘时间不一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又较大,导致各省级气象部门争抢生源现象严重,加大了各级气象部门的招聘成本,影响招聘工作质量。中国气象局应将全国气象部门招聘工作纳入统一管理,但具体招聘工作由各单位自主进行。如进行全国统一笔试,但由各省自主制定本省分数线;将全国气象部门招聘工作纳入同一招聘平台,各省之间能够互相了解招聘进度及毕业生录用情况,避免内部竞争等。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大气气象
气象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大气光学现象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大国气象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
大气的小“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