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研学的职业能力培养

2020-06-03 03:06吴孟宇曾呈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天坑研学职业

吴孟宇 曾呈进 张 瑜

(1.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永泰 350700;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25;3.福州三研研学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

职业能力是“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四种关键能力之一,是学生学业发展的落脚点。职业能力要求既有“做事”的能力,又有“做人”的能力。做事即是能够完成具体事情的能力,属于具体的外显行为;而“做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与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并在社会中能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多属于内化的隐性素养。中小学教育是高职、大学教育的基础教育,将职业能力渗透到中小学校内外课堂是很有必要的。随着高中课改推进,“职业规划”“3+2+1”高考志愿选择等举措相继出台,将职业能力内涵理念渗透到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势在必行。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决定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突出表现在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正确认识、协调和处理人地关系,[1]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关系观。地理实践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要有科学的方法,少不了团队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如何实现有意义的实践成为新时代命题,这是地理研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地理研学中的职业能力培养,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文章以“地质地形地貌”作为研学的主题,探讨在地理(含小学科学)研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熟悉职业能力内涵,明确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2]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中小学阶段处在人生奠基阶段,学生需要对社会各个领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感知;必须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养成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必须对不同岗位、不同人才的共性和个性化要求,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行为倾向,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中小学各个阶段,促进整个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学生才能在后续的高等教育学习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双向效益。

表1 职业能力结构一览表

二、参照学科课标教材,对接研学活动目标

研学课程方案设计包括研学活动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其中活动目标是“灯塔”,是“标杆”。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研学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分析同一类知识点、同一种技能、同一个方法在不同学段中的目标差异。鉴于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中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深刻理解不同阶段的学科课程目标及其采取的教学活动建议,尤其是实践力培养特点,直接影响研学任务清单、活动评价等的呈现。围绕“地质地形地貌”设置研学任务与组织选题,要率先了解该知识点在中学地理教材及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体现与要求。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苏教版)涉及“认识常见岩石”“认识矿物的性质”“地球的表面”,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涉及“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常见的地形部位”“海陆变迁”“地形和地势”,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涉及“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内容,作为“国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表2 “地质地形地貌”课标内容摘录一览表

三、把握阶段发展重点,分段设计研学内容

1.小学生在感知中触发“职业启蒙”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生理已经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脑容量,注意时间明显增加,思维以逻辑抽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个年段的学生,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在完成任务时,主要是靠外部的压力,在整个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在研学活动中,任务的设定越明确越好,让他们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来完成探究目标。这一阶段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研学主要侧重于感知,通过模拟地质学家的工作过程,完成给定任务清单,初步感知地质学家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去憧憬:未来我想干什么?

譬如,在“国石(寿山石)文化研学之旅”中,围绕主题“地质地形地貌”设置研学任务:一是在中国寿山石馆研学点,查找“书中”提到的几种岩石(花岗岩、大理岩和砂岩),并进行比较;在馆中选择三种“书中”没有提到的岩石进行观察,并描述特征。二是在田黄石探宝溪研学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寻找、搜集岩石(叶蜡石),通过感官和工具观察叶蜡石的特点并能够描述出来,完成岩石简介的手抄报和一种岩石标本的制作。在研后成果提升阶段,让学生展开岩石认识的分享,让学生整理书本图片、博物馆以及在野外采集的岩石进行汇总,重新对岩石有更深的认识。通过研学,感知地质学家的工作过程,了解书本的岩石和实际岩石的不同,学生的职业启蒙也由此而生。

2.初中生在问题解决中促成“职业体验”

初中阶段属于少年期,是从个体童年期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相比于小学生已有显著的提高,但还有局限性。此阶段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还是属于经验型;二是思维力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考虑问题仍然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三是注意长度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在具体的研学课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强调引导与监控,充分调动他们探究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问题”为导向,设定完成任务的标准,促进任务完成。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未来我能干什么?目前“我”欠缺什么?

譬如,在“鼓山风景区生态研学之旅”中,围绕主题“地质地形地貌”设置研学任务:实地踏勘鼓山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局部),景观素描,地形部位识别,山地地形模型制作、考察报告撰写等。首先,将任务转化为问题,一是实地观察鼓山的地形地貌,认识鼓山的地形部位;二是进行小组分工,通过地图或者地图软件确定鼓山的徒步路线;三是对实地考察的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制作鼓山(局部)山体模型以及在模型中描出自己的徒步路线;四是评价鼓山已有徒步路线的优缺点,设计一条新的徒步路线,并说明理由。其次,指导撰写、展示鼓山研学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方面,给学生设定需要完成考察报告的具体标准,包括有考察目标、地图绘制标准、地形模型的制作标准、主要结论等。研学过程中,实地体验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职业能力。在研学的后期,可以将学生对鼓山的地形考察报告与专业人员的考察报告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要完成一份完整的考察报告需要很多的付出,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需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坚强的毅力。

3.高中生在深度思考中达成“职业规划”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已经处于青春发育的末期。它是身体发展的定性阶段,更是人体发育成熟的阶段。此间,智力迅速发展,感觉和知觉的灵敏度、记忆力、思维力较初中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3]意志力发展迅速,往往乐于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表现为,知觉水平和观察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解决问题逐步趋向全面、深刻。在研学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检视自我,找准在研学项目、研学团队中的定位;搭建自主谋划、多方联动、质疑交流的平台,开阔其视野;引导克服思维发展中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促进思维进一步成熟,去思考:未来我要干什么?

譬如,在“福建百漈沟地质研学之旅”中,围绕主题“地质地形地貌”设置了八个研学课题(备选),在研学任务安排过程中,从研学前期准备、中期研学考察,到后期考察报告撰写及交流阶段,都强调自行准备、自主设计、协作考察、交流完善,促进深度思考。再如,“天坑探究课题组”的同学出发前查阅了永泰县地质资料、世界部分“陨石天坑”和中国喀斯特地区“十大天坑”资料,完成知识的储备和材料的搜集,自主做好研学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梳理任务清单,着力培养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研中(户外考察)学生小组合作,参与观察、测量、标本取样、资料比对、拍照、记录,现场讨论百漈沟天坑的成因(火山口)、天坑没有形成湖泊的原因(不对称性抬升造成火山口断裂)、天坑内终年不见蚊子(火山孔广布,蝙蝠众多)等关键问题,在观点“交锋”中形成共识。研后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考察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让学生发现和反省在整个研学过程的不足,完善系统思维。

猜你喜欢
天坑研学职业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职业写作
研学之旅
天坑探奇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