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诊科心肌梗死临床救治体会及临床意义

2020-06-07 09:07臧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3期
关键词:通率病死率溶栓

臧欣

(吉林白山市中心医院,吉林 白山)

0 引言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在临床上是常见疾病,患者常并发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甚至休克,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据相关统计报道[1],我国现患有急性梗死的患者高达200 万以上,且每年有52 万以上新发患者,过劳、激动、寒冷刺激、暴饮暴食、吸烟、嗜酒等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肌缺血、损伤,多数患者在起病前1 周内有突发心绞痛或心绞痛时间延长等前驱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具有突然性,应当及早救治,加强入院前处理,降低病死率,以挽救濒死心肌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为治疗原则,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处理。据相关文献[2],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近年来为临床所广泛使用,是治疗心梗死的重要措施,本次研究将静脉溶栓介入到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310 例,参与此次研究,按随机数表分组法原则,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5 例,观察组中,男性75 例,女性80 例,年龄40~73 岁,平均(61.58±5.21)岁,发病至入院历时4~12 h。对照组中,男性78 例,女性77例,年龄42~75 岁,平均(63.24±6.14)岁,发病至入院历时4~11 h。对比二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的一般资料,未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无法行介入患者,近期无出血及手术,无凝血机制异常的血液病患者;②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的。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一般治疗,具体方法有:①将10 mg 硝酸甘油和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或是250 mL 的0.9% NaCl 进行混合配制[3-5],对患者行静脉滴注,7 滴/min,持续使用3 d,期间注意监测患者血压,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对患者行静脉推注,首次负荷量为30 mg,15 min 后,每12 h行皮下注射,注射量为1 mg/kg,持续至重建或出院前,最多维持8 d。②口服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首次负荷量均为300 mg,l 次/d,1 d 后,拜阿司匹林药量降至100 mg/d,氯吡格雷药量降至75 mg/d。

观察组治疗方法为溶栓加抗凝加抗血小板治疗,具体包括:将120 mL 的0.9%NaCl 混入150 万U 的尿激酶,对患者行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患者每12 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4000 IU,持续至重建或出院前,最多使用8 d。联合口服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的分级方案为参考标准[6],依照患者自觉活动的能力,将患者的心功能调节能力分为Ⅰ~Ⅳ级,Ⅰ级:患者虽有心脏病,但不影响日常活动量,做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会引起心悸、气喘和心绞痛等症状。Ⅱ级:患者有心脏病,并对日常体力活动有轻度影响,一般体力活动可引起心悸、疲劳、心绞痛与气喘,但休息时不引起任何症状;Ⅲ级:患者有心脏病,对日常体力活动有明显影响,休息不引起症状,当做小于一般体力活动的活动时就可引起疲劳、心悸、心绞痛等症状。Ⅳ级:患者不可从事体力活动,对日常生活影响严重,休息时也可初夏心力衰竭等症状,从事体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以恢复至Ⅰ级为观察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心功能恢复到Ⅰ级的情况,恢复到Ⅰ级的概率越高说明恢复情况越好。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再通率与病死率,再通率越高,说明患者治疗效果越好,病死率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佳,反之则说明治疗效果越差[7-8]。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心血管再通、濒死心肌成功挽救,缩小心梗面积,心功能调节能力得到显著恢复为显效;心血管再通,成功挽救濒死心肌,心功能调节能力有所恢复为有效;心血管阻塞未得到再通,心功能未得到恢复,或者未抢救成功,患者死亡为无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9]。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至Ⅰ级的概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病死率对比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死率、血管再通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 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心肌梗死一般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导致动脉分支堵塞,从而导致由该血管供应的心肌因缺氧缺血而坏死[10-12]。多数患者临床伴有持续且剧烈的胸骨后或前区压榨性疼痛,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及休息对疼痛缓解甚微,少数患者一开始就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或是休克,无疼痛表现,高龄患者还可伴有神志障碍等[13]。其中,有78%~93%的患者在起病前1~2 周可见心律失常,以1~2 d 多见。急性心梗死发病时由于恶性、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剧烈疼痛、血容量不足和心率失常可引起患者低血压,心肌梗死面积>40%时,可引起休克,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早期发现并就医,尽早再通血管对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实验与文献报道[14],静脉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较为理想,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血栓因素的影响,心肌坏死的数量决定着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在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心肌梗死的面积,在心肌梗塞早期再通血管,使之重新供应心肌,可有效限制梗死范围,因此溶栓法应运而生[15],静脉溶栓可直接在救护车上进行,使用范围较广,为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争取时间。

本次研究将静脉溶栓法应用到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中,结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有效预防了血栓再次发生引起心肌梗死。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至Ⅰ级程度为83.87%显著高于一般治疗的对照组(64.52%)(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0.65%,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63.23%,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而言明显更低,治疗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力证实了静脉溶栓治疗法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更佳,对心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法,可有效增加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法能有效抢救心梗死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通率病死率溶栓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阿替普酶溶栓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