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6-07 02:46郑海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教科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郑海涛

摘 要:阅读是比较特殊的一项教学活动。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另一方面,阅读体验本质上是个性化的,其他人无法代替,所以学生在阅读中又不能完全听从教师的指挥,还要积极主动地形成自己的理解,独立感受文字的魅力。如何把握住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难题。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由于没有较好地做好两方面的平衡,在策略方法上出现了某些偏差,最终导致没有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对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进行审视,然后从根源上进行解决。本文从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问题根源及解决策略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科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17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备内容。因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对他们在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也有促进的作用,还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自觉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首先是好的方面。教师群体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阅读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有了更加充足的阅读时间。很多教师比较重视课外阅读,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的阅读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阅读水平的提高更加明显。还有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应用阅读时掌握的各种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实现了不同技能模块的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整体进步。整体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大的转变,更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在较好的发展态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还不够,部分教师只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来安排阅读教学。一些学生明显更感兴趣、有更多共鸣的课文,没有安排更多的时间供学生探究,而是僵硬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阅读,看似时间比较充足,实际上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如,一些教师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但没有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对象质量参差不齐,阅读技巧有时也无法支撑其完成对整书的深入阅读,反而伤害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和自信心。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根源

正如上文所说,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不重视,而是没有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性之间出现了某种选择性的失误。这一点与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重视阅读教学,同时对学生是否能自行发现文本中的价值缺乏信心,使得不少教师进退失据,在课堂上放不开对学生自主阅读的限制,以教师为准;课外阅读中又“突然”想起来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

有少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对问题根源的定位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是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出现了失误,所以不断进行调整和尝试,效果非常有限,有时会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学生在这种频繁调整的情况下,更加失去自主权,变得更加依赖教师,教师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实际上,教师需要的并不是各种教学技巧,而是从一些根本情况入手,从阅读活动的本质和学生的特征出发进行基本的调整,重建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平衡。

三、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策略

1.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上文已经提到了充足阅读时间的问题,可以看出,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所谓“充足时间”是片面的。时间确定的依据是教师的教学计划,而不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文本,耗费的阅读时间过多。反之,则阅读时间又不够。所以,这里所说的充足时间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即尽可能提高时间效率,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充分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时刻观察学生的阅读过程,注意他们的阅读状态,随时进行调整,而不是僵硬地执行教学计划。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黄鹤楼》为例。如果只从字词上分析,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并不困难,其难点主要在于理解诗人所营造的颇为抽象的意境,要感受到那种“渺茫不可见”的氛围。所以,学生专注于诗句本身的阅读时间不用太长,而是要由教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声音与画面互相交融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到情境中去感受。这样一来,阅读时间就能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阅读教学的效率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2.补充丰富的阅读材料

补充丰富阅读材料既包括在课堂阅读中补充材料,比如,课文写作背景或作者的个人背景,也包括向学生推荐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而且这种丰富不只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也就是要让学生阅读对象的有益成分变得丰富起来。尤其是课外阅读,教师既要丰富学生的选择权,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推荐尽量多的阅读对象;也要想办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在阅读前先为学生介绍阅读对象的大致内容,提醒学生阅读时的主要关注点等,让学生获得令他们满意的阅读收获。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提到了《红星照耀中国》,教师在向学生推荐此类纪实作品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纪实文学既反映真实的客观生活,但是也有一定的虚构性,只不过其虚构性是受控的,基本都有以生活原型为参照,而不是产生于作者自己的臆想。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不能纠结于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而是要感受其所反映的整体社会面貌,要注意与自己的生活见闻相参照。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作品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等材料作为补充内容,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会。

3.不断融入阅读技巧

学生的阅读技巧水平对阅读教学的效果乃至模式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技巧不足,就只能依赖教师的解读,使得教师空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愿望,却不可能完全对学生放手,否则会使得学生很容易在阅读中遇到过多的重点、难点,伤害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信心。不过,培养阅读技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所以在阅读教学初期,教师可以较多的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但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融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渐将主动权过渡到学生手中。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答谢中书书》,虽然文字非常简练,却比较考验学生的阅读技巧。这篇小品文乍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写了一些山川景色,所用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语句也比较常见,辞藻算不上华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只是囫囵吞枣,以古文“晦涩难懂”的惯性思维进行阅读,反而会发现不了这篇小品文的妙处。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并尝试改编,可以自己选择是否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自由阅读状态中,学生会发现这篇小品文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每个字都恰到好处,不容更改,说明作者对江南景色是有着非常精到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搭配上文所提到的多媒体手段,进一步感受其文字只优雅清丽,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同时也学会了一种深入认识文章的技巧。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其阅读能力在一生中可能都处于一种不断提高的状态,总能获得更新的阅读感受。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将学生培养成阅读方面的“高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为其未来长期阅读活动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的效果才算是充分发挥了出来,以往积存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參考文献:

[1] 彭艳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记叙文为例》,《华夏教师》2018年第2期。

[2] 魏源伶《因材施教原则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林区教学》2018年第12期。

[3] 郭俊辉《新课改下初中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语文建设》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教科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