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门地区的一颗“明珠”
——阿房宫大戏院的发轫及其文化影响

2020-06-08 10:06原文泰
电影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戏院阿房宫院门

原文泰 俞 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作为西北重要的内陆城市,西安由于其地理、经济等条件限制,电影直至1910年才传入,“此时西安的电影放映仍然是以新奇为主,并没有正规的电影放映场所,而是借助于茶园等传统演出空间”。当时西安有人如此描述新奇的电影放映活动,“这种技术,就是把文件、稿子、书本缩小摄成普通大小的影片,而在阅读的时候用另一机器把它放映在一像书本大小的半透明幕布上”。将电影比作“阅读”,这种结合传统经验对现代行为的解读,亦凸显出看电影这一行为对于当时西安人的超前性。当20世纪30年代电影业在西安蓬勃发展起来之后,与之相关的摩登文化才在西安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这中间,尤以居于南院门地区的阿房宫大戏院为代表,“各种车辆络绎不绝地分驰在西安道上,人们像穿梭似的交织着,假如你稍不留神地头低一下,那一定会和别人碰个满怀,晚上更显得热闹,阔人们携着太太,坐上汽车呜呜地跑向阿房宫电影院,或正声剧社……”不难看出阿房宫电影院在20世纪30年代西安城市居民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到“阿房宫”看电影成为一项时髦且摩登的娱乐活动。同一时期,南院门地区也是西安城内重要的商业消费中心,“本市国货公司,自从南大街乔迁至南院门后,因地址优越……而日来顾客,尚摩肩接踵,有应接不暇之势”。为阿房宫大戏院在此空间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消费基础,而阿房宫大戏院也因其与电影这一现代事物的密切关联,为传统的南院门地区带来了一股文化的新风。

一、阿房宫大戏院的崛起

1932年,西安筹建“陪都西京计划”出台,国民政府以发展西安为依托意图加速开发大西北,这一时期西安的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娱乐等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量电影院亦开始在西安出现。1932年2月5日,兼映电影的国民大戏院在五味十字中州会馆正式开业,放映暨南影片公司出品的《晴天奇侠》,同年5月31日与6月19日民众电影院与阿房宫大戏院先后建成,影院数量的增长,激发着西安市民对电影这种新型娱乐方式的兴趣与热情,亦以后发的姿态对戏院、茶楼等传统娱乐方式形成冲击。“西安市上的娱乐,差不多成了三鼎足了。”阿房宫大戏院成为彼时西安民众的首选影院,各类影片在阿房宫大戏院的上映往往会掀起观影狂潮,“自星期日于阿房宫戏院公映,接连三日来,该院场场客挤……全场掌声、欢声、杀声巨若迅雷,震动屋瓦……本市各剧影场所未有也”。《狂欢之夜》上映时亦是“观众甚形拥挤,前日竟至场内座满,关闭铁门,谢绝后来观客,以后不少影迷,均徘徊门首瞻望,昨日昼夜映连数场,每场亦均满座无隙”。

奠定阿房宫大戏院业界翘楚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其在放映片源上独一无二的优势。早期西安电影院的放映片源大多来自上海、天津等电影放映业发达地区,电影院通过影片发行代理商获得影片放映权,或电影院直接与电影制片商自主联系。“阿房宫电影院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已与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签订了业务协议,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与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昆仑影业公司签订了供片合同。”另外,这一时期的西安电影院往往效仿上海,与沪上各大电影公司都签订了电影放映的排他协议,阿房宫凭借自己与上海影人、公司联系紧密的关系,建立了相当巨大的优势,影院创办人周伯勋有在上海游学的经历,因其本身喜爱戏剧又受到上海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时常奔走于电影制片界,与联华、昆仑等影业公司往来颇多,鉴于“美国好莱坞大影业公司米高梅拥有大量资本,多数演员,出品流行各国者亦甚多,在陕西方面自去岁该公司即以出品委托本市阿房宫影戏院开映”,除米高梅之外,阿房宫大戏院还与美国福克斯、环球等国外影业公司签订影片放映协议,“阿房宫大戏院,前日连到著名影片,海上艳遇,罗斯夫战史及国产片二度梅、西厢记等志报端。兹悉该院又到大批新片,统计共有十余部……与但那米主演之猛犬等中外著名佳作,将陆续放映,并闻该院新购音乐唱片多种,将来开映野草闲花时,加配金焰和阮玲玉和唱之万里寻兄歌曲云。”相比其他影院,多数重点新片在阿房宫大戏院往往会提前一个多月上映。

与此同时,“惟国人似不知固有之美,每为欧美舶来影片是尚”,因国人喜爱观看刺激新奇的外来影片,同时阿房宫大戏院为响应自身“唯一高尚之娱乐场所,专映中外最佳巨片”的定位,阿房宫大戏院放映的影片多数都是所谓欧美巨制,“近复运到世界名片多种,如海上情鸳、法西斯大战记,剧情紧臻,背景伟大,续到者有中国名片西厢记等,将来开演之日,定能轰动一时云”。在一份当时报刊的统计中,阿房宫大戏院所映外片占当月所放影片总量的八成有余,远高于诸如明星影院、西京大戏院等其他影院。

图1 1937年七月份本市映片统计[13]

在这样的优势之下,阿房宫大戏院也在西安首次引入“立体电影”,“本市阿房宫大戏院,与日昨(二十九日)上映之“蓬岛乐园”,片前加映之“雷光幻镜”立体影片,开映时观众拥挤,咸以院方所给之红绿眼镜,架于鼻端视之,凡片上所映打枪,击拳,抛球,跳舞,泼水,行车,等等奇跡,即于直入人眼帘之内,满座惊慌避免之声,时赞不绝,其名贵之原理,复于片前,详细解释之,使观众于鉴赏之余,更得一层智识,观后无不称快不已,惜该院所供之红绿眼镜无多,用后仍需交还,否则携回当亦可作一奇异之玩俱纪念也。”另外,阿房宫大戏院还重视电影在娱乐之外的社会影响,片源选择也相对重视多样性,“阿房宫影院最近演的几个片子,选择与分配都是经过一番苦心的”,“素以提倡高尚娱乐,辅助教育为宗旨,故所演各片,均能受各界欢迎,其有益社会,良非浅鲜”可以说,在同业竞争的过程当中,放映片源的时效性、独特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构成了阿房宫大戏院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于同期其他影院,尤以阿房宫电影院优良的设备,丰富的影片类型,堪称为同一时期西安最先进的娱乐场所之一。同时,又因其“具有完美的设备和低廉的票价两种优点,无疑的已拥有大批的观众而造成它营业上的基础。”据《工商日报》记载,1937年7月,陕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曾对西安市上现存所有娱乐场所的卫生、设备等进行检查,阿房宫电影院计得分九十五,为当时最优。因而,阿房宫大戏院也成为当时西安人的首选观影场所。

随着西安发展的加速,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影院的激烈竞争,阿房宫大戏院的经营者也逐渐感到压力,提出新的放映策略,用以提升观众的整体体验,“该院因此遂将数年永久欲废止之休息时间及场内收票等麻烦手续一概取消,以增进观众观影兴趣,节省观众宝贵时间”。同时,“为要赶上时代,为要投好观众的心理,遂不惜牺牲巨金,重新改组,改换银幕,更弃旧座,其余色光声片,无不精益求精”。对影院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为了让观众在冬日能够享受电影,“于去岁特购暖气管设备以来,今冬观影者,无不称快!近来天气骤寒,该院遂于昨日起,特别开放是项暖气之炉,一时满场春风,观众无不称快”。新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也让阿房宫大戏院的观影体验得以提升,“本市阿房宫电影院,装置换气机调节场内空气一节,该机能于每分钟内换进七千余立方尺新鲜空气,全场空气约十分钟,即可换清一次”。历经两轮翻新的阿房宫大戏院相比其他影院更显繁华,观众络绎不绝,在一个观众的描述中,翻新过的阿房宫大戏院彰显出它对西安影迷们全方位的吸引力,“我和一个朋友赶着看最后一场,当我们走到竹笆市街,已是车水马龙,一批一批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地涌向着阿房宫的铁门……改革后的阿房宫,全场的座位已改换得非常舒适,虽没有平津沪汉各大商埠电影院里的软绵绵的沙发椅,但也相当令人满意,而且出了最低的座价,能有这样舒适的位置,在西安已算首创。四周的色彩涂得非常柔美明朗,幽雅艺术,确较以前好的多了。”

二、南院门空间的优势集聚

对于电影院的发展而言,除了受自身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以及放映片源等影响之外,掣肘早期电影院发展的另一个核心因素,则在于影院所处之地理方位。1938年《电影院经营法》中曾对电影院的地理位置选择做出过这样的描述:“选择地段的主要条件,就是要交通便利,环境洁净,即所以便利观众的光顾,间接就可以使顾客源源而来,增加戏院营业的收入。”

阿房宫大戏院坐落之处南院门地区,便是当时西安城市空间版图当中为数不多可以满足这些条件的区域。南院门地区是西安古城历来的商业中心,“自宋代以来,西安城西南隅地区人烟稠密,官府衙门以及达官贵人的府第公馆多建于此,购买力强且消费需求大,同时南院门位置优越,四通发达,交通便利”。西安南院门地区还坐落着大量会馆与钱庄,人员的流动与财力的保证也再次巩固了南院门这一“黄金地段”的位置。据统计,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元年,西安城内的主要商会大约有25个之多,其中在南院门地区的会馆就有13个。民国时期,南院门地区便如同上海的南京路一样,成为外地游客到西安的重要一站。“南院门为本市名地,并系商业重区,游览西安者,必至斯地。”“谁都知道这是西京的中心地带,来到西京的人谁不来看看这儿的热闹。”另一方面,南院门地区的商业形态,基本都采用的是店居一体的形式,商住联系紧密,这也就势必导致这一时期西安城市人口分布向商业区集中的特点,南院门毗邻太阳庙街、车家巷等居民区,稠密的人口自然也保证了南院门地区消费的集群。正是基于这样的人商环境与历史传统,南院门地区也成为西安最早引入各种现代设施的空间,这也为阿房宫大戏院诞生于此埋下了伏笔。

另外,在都市空间步入现代的过程中,便捷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唯有现代化的都市交通网络开始形成,市民在都市空间中的快捷跨越才得以成为可能,从而完成都市空间新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于当时的西安交通而言,城内原本的马路多为土路,并不适合现代化的汽车与公共交通工具。1931年西安市政工程处设立,开始将西安城内主要街道的土路等进行翻修,铺设碎石马路,包括了南院门地区的“竹笆中街长五百一十一公尺,南起粉巷口,北讫鼓楼什字”。以及城内其他重要的交通要道,如西大街、举院门街、马坊门街、南桥梓口,铺筑和翻新之后“市面颇有焕然一新之概”。铺设碎石马路,对于南院门地区的发展最核心意义在于,宽阔平整的马路提供了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在西安城内运行的可能。1934年7月,陕西省汽车局在西安开设“公共汽车”,后来也被称为1路,从东门行至西门。同年9月,开行2路,修改之后的路线则是从南院门经钟楼、大差市,终点则是火车站。1935年,再增加第3路公共汽车,从城南开往城北。至此,西安市内的公共汽车运营历程达到17公里,基本满足了城内民众的出行需求,民众也能更方便顺利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到阿房宫大戏院,感受电影带来的魔力。

事实上,人们来到都市新空间进行再生产,目的并非是单一地看电影或者看戏,而是经常伴随着其他各式的消费行为。显然,南院门地区较为完备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区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阿房宫大戏院营造了良好的集群消费效应。在西安成为陪都之后,随着对西安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陇海铁路的修建开通,南院门地区的“商务日臻兴盛,比来楼阁云连,街道平坦,汽车风驰,灯光星列,人行市中,恍若置身沪上云”。而且,如马路等硬件设施的更新,也激励着南院门地区的商户改头换面。“原有的商店,因为马路会亮起来,财源也就要向亮起来的马路流,正好趁此把门面改成新的,预备接受从马路流来的财源。”为了提升商区的整体环境,在马路改造完成之后,另行“设计小花园周围售物零摊,共分七十四号,每号面积为三十六平方尺,广告牌,均览于小花园之南北两端,南端设立十个,北端设立七个,共计十七个,分为共用专有两种”。而且,这一时期南院门的建设处于持续的提升之中,“西药、洋货、绸缎、招牌挂满在门的左右,货物在屋里面堆积着”。甚至修起了两座现代化的西式建筑,“走到南院门,谁都是望着这遥相对立的两座洋楼。一些衣服整齐的人,会走近他们的门前,看那玻璃窗里面的陈列品”。一时间,南院门地区就如同西北地区的商业明珠一般,成为了西安市民甚至其他西北地区游客的首选购物之地,因此这里也汇集了西安当时最为著名的民生店铺,涵盖了西安市民的吃住娱购等日常生活的内容,诸如当时西安唯一一座两层式购物场所西京百货公司,至今仍在营业的老字号樊记腊汁肉、同盛祥泡馍馆等饭馆,以及鸿安祥、太液池、达仁堂等售卖鞋帽、洗浴和药店等业态形式,当时西安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穿绸挂缎老久章,戴金插银老凤祥,全家照相找大芳,想生贵子藻露堂,磨盘眼镜德华斋,南华公司吃洋糖,第一市场买耍货,世界药房看洋房”。可见,市民们完全可以在南院门区域完成自己主要的日常消费行为。由此,南院门地区的各类消费业态,实际上亦为阿房宫大戏院的消费提供了充足的潜在客群,阿房宫大戏院和其他商业一起,共同构筑着一种“南院门”吸引力,也激励着商户之间的竞争,“西安各游艺场所近日以来,营业方面,不顾一切,拼命竞争……四家电影院,还都赚钱,以阿房宫为最。”从中,也可见阿房宫大戏院以一种相当耀眼的姿态在此时的南院门地区所存在。

要之,便利的交通、良好的位置、商业的历史传统以及稠密的人口,保证了南院门在西安的经济中心地位,也为阿房宫大戏院在南院门地区的生存提供了必备且优质的条件。而居于南院门地区的阿房宫大戏院不仅承担着调节南院门地区娱乐结构的功能,同时也开始展露其重要的社会及文化价值。

三、阿房宫大戏院的摩登影响

南院门为阿房宫大戏院提供了发展的必备基础,阿房宫大戏院亦加速了南院门地区乃至西安的电影热潮,时有论者便指出“20世纪是电影的世界,这话不是没有由来,如今戏剧不是已被电影挤退到只占一个角落了吗?”在这样的氛围下,电影开始成为彼时西安都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们全方位接受了电影文化,“除了东西车站拥挤着奔跑的大人们以外,内部所见到的,电影院没有一个空座,酒楼四溢猜拳声、嬉笑声。还有,西服青年比以前增加到两倍以上了,他们穿着各色的西服,头发黑得发光,刚好同脚上的皮鞋相辉映”。与电影接踵而来的摩登文化,也开始成为时下西安的流行词汇。一时间,看电影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追星也变成都市青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接到明星公司到西北来的消息,已经颇久了,在这里,也就留下了我们的情热的企望……像热情的孩子,真实的但也粗率的!”由此,看电影这一“摩登”行为积极介入了西安市民日常的消闲生活之中,民间流传起这样的“摩登三字经”:“摩登女,礼遇大,打赤脚,穿长褂,红嘴唇,蓬头发……游公园,谈情话,看电影,手攀拿……”1939年《西安晚报》的时评板块曾针对摩登文化做出评论:“‘摩登’,是现代的意思,所谓摩登女性者,也就是‘现代女性了’。现代女性自然是应该合乎社会民族条件的女性。可是,在中国一般人认为的摩登女性,则完全指服装而言,仪态动人,花枝招展,出入跳舞场、电影院,能说几句半通不通的英文的女人。”尽管这则评论目的是批评西安人对“摩登”的浅表认识,但亦彰显出此时西安市民感受摩登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通过模仿电影中明星穿着、姿态从而实现的自我摩登。

摩登热潮之下,南院门地区的各大商铺也紧跟流行热点,纷纷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刊出广告,以显眼的字号打出 “上海”“摩登”的字眼来吸引顾客。为了迎合市民模仿女明星穿着打扮的热潮,“适该公司女明星王莹女士姗姗返寓,王女士身着绿色旗袍,淡妆素抹,实具有电影明星之活泼精神,且有近代女作家之风味”。南院门地区的各类服装店皆以出售与上海有关的摩登产品为噱头,“兴利呢绒洋服店”打出广告语“上海分此,要买好衣料,请您到本所,闻莺缎、抽云缎、星摩缎、二雅缎、秋月缎、苏堤缎,摩登之极,美不可言”。位于西街鼓楼什字的西安鸿泰祥商店也顺势刊出与上海摩登有关的广告:“本行经理上海大名鼎鼎西门子床厂出品最新……新式铜铁钢高矮床,摩登花板椅櫈茶几……”此外,还有商家利用电影的文化影响来进行促销,“由今日起,每人洗澡,并赠送易俗社露天剧场赠券一张,既可涤垢洁身,又可乘凉娱目,诚却暑卫生,一举两得之美事也”。“ 看阿房宫剧院的《金刚》影片,服五一九药厂的金刚补丸。”南院门地区各类商业业态对阿房宫大戏院以及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热情,可见一斑。

在这样热烈的电影文化氛围之下,电影还成为当时政府官员招待来宾的一种方式,据《申报》记载,“陕西省府主席杨虎城二十三日下午欢宴甘肃政治特派员马文车。并邀各党委省委作陪。宴后派副官长交际处长陪游中山公园第一图书馆各古迹。晚并邀马氏观电影剧。”邀请从更西北地区来的客人观看电影这一行为,除了是一种待客选择之外,更关键还在于当时的“电影”摩登,在一定程度上便意味着更为现代的都市体验,是让客人感受西安都市现代性的有效途径。

可以认为,在南院门这一空间矗立着的阿房宫大戏院,在该地区整体营商环境中受益匪浅,但同时阿房宫大戏院又借由电影这一新生事物,为传统的商业中心带去了相当的生机。在建筑形态上,阿房宫大戏院中西结合,“在西安可说是头等戏院!门面建筑的意义很深,因为他叫作阿房宫,所以剧场外面的龙柱及很细的水泥雕刻,颇名副其实”。某种程度而言,阿房宫大戏院成为南院门地区的一座“地景”,不仅在空间上指认了该地区在西安市的现代地位,而且电影文化逐渐渗入到南院门地区之时,一种摩登气质亦逐渐在西安的都市空间中弥漫开来。

结 语

表面上看,阿房宫大戏院在南院门地区以及西安的崛起,似乎更多是因为影院及其创办人的前瞻视野、人脉等所致,使得在传统的迷雾中沉浸太久的西安人如遇甘霖。但事实上,将阿房宫大戏院放进南院门地区这一空间方位进行考察的话,可以看出其发展又充溢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座现代电影院的出现,离不开其坐落空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而南院门地区在这一时期成为最优的空间选择,伴随着陇海铁路的开通以及西安消费中心的东移,南院门地区和阿房宫大戏院的优势地位才逐渐旁落。南院门地区孕育了阿房宫大戏院这颗“明珠”,而阿房宫大戏院也为传统的商业中心带来了新风,每有新片上映,便有大量的市民前往阿房宫大戏院赶新潮看新片,也带动了相关地区的消费和业态升级。而由看电影所生发的一系列文化因子,也得以成为空间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推手,各种业态积极地与电影、摩登产生关联,而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西安的都市文化也逐渐地改变着。

猜你喜欢
大戏院阿房宫院门
背黑锅的“纵火犯”
失落的院门
只剩下风
书 事
上海大戏院三月“重生”
70多岁上海大戏院改建
话剧《惊梦》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
孤独的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