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歺部字研究

2020-06-08 10:21孙婉敬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字义字形

孙婉敬

摘  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字音的字典,也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本文以《说文》歺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六书理论和文献资料,对部内字逐一进行字形分析和意义归纳,并探究部内字所蕴含的有关古代丧葬、避讳等文化信息,再现古代民风民俗的几个侧面。

关键词:《说文解字》;歺部字;字形;字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3

《说文》在中国语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不仅对汉字的字形、字音以及字义进行了详细的说解,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挖掘历史文化信息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文》还是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源字典,全书分为540部,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16个字。其中歺部共收字38个,包括正篆32个,重文6个。对《说文》歺部字进行形义分析和文化阐释,可以丰富《说文》歺部字的研究,帮助了解我国古代丧葬、避讳等文化,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说文解字》歺部字的字形

《说文》歺部共有正篆32个,根据传统“六书”理论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象形字

《说文·叙》界定“象形”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就是画出客观事物的形体,并随着客观物体的外部形状曲折变化它的笔画。《说文》歺部的象形字只有1个,即部首“歺”字。

歺,《说文》:“列骨之残也。从半冎。凡歺之属皆从歺。读若櫱岸之櫱。”《说文》:“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冎”的小篆字形像头上隆起的骨头,表剔肉置骨义。“歺”从半冎,其小篆字形像分解骨肉后的残骨之形,表残骨之义。

(二)会意字

《说文·叙》界定“会意”为“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会合它们的意义,以表示所组成的新字的意义。《说文》歺部的会意字共有2个,分别为“?”和“?”。

?,《说文》:“禽兽所食余也。从歺,从肉。”“?”字从歺、从肉会意,“歺”为残骨,由歺、肉会残骨带肉之义,表示禽兽吃剩下的肉。

?,《说文》:“畜产疫病也。从歺,从赢。”“?”字由歺、由赢会畜产疫病之义。

(三)形声字

《说文·叙》界定“形声”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就是用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而成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歺部形声字共29个。

、?、殰、歾、、殊、殟、殂、殛、殪、?、殔、殣、殠、殨、?、殃、残、殄、殱、殚、殬、?、殖、?、?。

以上所列的27个字,许慎皆以“从某,某声”的形式进行训释。如《说文》:“,病也。从歺,委声。”

《说文》歺部还有2个特殊的形声字,即“殡”和“殇”。

殇,《说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殇,从歺,伤省声。”“殇”是一个省声字。“殇”字的声符为“伤”,其中,声符“伤”省去了“人”,并与“歺”构成“殇”字,表未成年人死亡之义。

殡,《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歺,从宾,宾亦声。”“殡”是一个亦声字。“殡”是由歺、由宾会意,宾也表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尸在棺,故从歺;西阶宾之,故从宾。”“歺”表尸体,“宾”表自外而来的宾客。由歺、宾会意表示停柩待葬、宾客悼之的过程。

二、《说文解字》歺部字的字义

《说文》歺部字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其字义范畴较广,具体涉及死亡、尸体、疾病、极尽、祸患、伤败、残余骨肉等类别。

(一)死亡类

殰,《说文》:“胎败也。”许慎释“殰”为胎儿死在腹中。《礼记·乐记》:“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恤。”郑玄注:“内败曰殰。”又《汉书·匈奴传》:“前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殰,罢极苦之。”颜师古注:“殰,败也。”

殇,《说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许慎释“殇”为男女还没有成年就死亡了。《周礼》中也有此类记载:“未家短折曰殇。”“殇”为未成年而死。古人还根据未成年人死亡年龄的不同,将其细分为长殇、中殇和下殇。

,《说文》:“大夫死曰。”在古代“”是专门用来表示大夫死亡的字。如《越绝书·吴内传》中记载:“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古代文献中“”还常写作“卒”,“”作为本字,废而不用。如《左传·隐公三年》:“大夫曰卒。”

殊,《说文》:“死也,从歺,朱声。《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人。”段注:“凡汉诏云殊死者,皆谓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离,故曰殊死。”所谓“殊死”,就是对犯有死罪之人实施斩杀之刑,将其处死。古代文献中的“殊”常与“死”连在一起使用表杀死义。如《庄子·在宥篇》:“今世殊死者相枕也。”又如《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殛,《说文》:“殊也。从歺,亟声。《虞书》曰:‘殛鲧于羽山。”许慎以“殊”释“殛”。《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孙星衍疏:“夏罪上天,命我诛之。”可见“殛”亦表被诛杀而死。

殪,《说文》:“死也。”许慎释“殪”为死,古文献中“殪”常表被杀而死。如《诗经·小雅·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毛传:“殪,一发而死。”又《左传·隐公九年》:“前后击之,尽殪。”可见,“殪”不仅可以表示人被杀而死,亦可表动物被杀而死。

?,《说文》:“杀羊出其胎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古以胎为美食。”古人认为胎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故会将怀孕的母羊杀死,取其胎,继而食之。许慎对“?”的释义虽未直言死,却间接地表达出了被杀死的意义,杀羊取胎,则母羊与羊胎均死。

歾,《说文》:“终也。”段注:“殁死字当作此。”“歾”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说法,死亡即生命的终止,故以终释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叔詹曰:‘楚王其不歾乎?”杜预注:“不歾,言不以寿终也。”

殂,《说文》:“往死也。从歺,且声。《虞书》曰:‘勋乃殂。”“往死”即“往而不返”,是对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殂”最初多指古代统治者死亡。如《尚书·尧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又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说文》:“弃也。从歺,奇声。俗语谓死曰大?。”许慎提到俗语称死为大?,可见在古代“?”是用来表示死亡的。王筠《说文释例》:“?,弃也。俗语谓死曰大?,虽非读若,然亦相类,盖死亦从歹,故意大?之语当作?。盖犹之言弃世矣。”以“弃世”言死,同样也是对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说文》:“死?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死也寂?者。”《广韵》:?,死也。”“?”是用死后的寂静无声来表示死亡。

以上11字均表死亡义,但侧重不同。“殰”和“殇”关乎死亡的时间及年龄,“”关乎死者身份,“殊、殛、?、殪”关乎死的方式,“殂、?、歾、?”则是对死亡的避讳说法。

(二)尸体类

殠,《说文》:“腐气也。”段注:“《广韵》曰:‘腐臭也。按:臭者,气也,兼芳殠言之,今字专用臭而殠废矣。”《汉书·杨王孙传》:“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匵,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殠”即尸体腐烂后散发出的难闻气味。

殨,《说文》:“烂也。”段注:“今殨烂字作溃,而殨废矣。”“殨”指尸体溃烂。

?,《说文》:“腐也。”段注:“今字用朽,而?废矣。”《说文·肉部》中对“腐”的解释为:“烂也。”可见“?”即尸体腐烂的状态。

?,《说文》:“枯也。”《广雅·释诂二》:“?,干也。”“?”即指尸体干枯。

殡,《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歺,从宾,宾亦声。夏后殡于阼阶,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宾阶。”“死”古与“尸”通用,“死在棺”即“尸在棺”,将尸体送入棺中后并不会马上将其埋葬,中间会有一个停棺待葬的过程。《左传·僖公三十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殡”就是指尸体入棺后停柩待葬,亲朋悼之的过程。

殔,《说文》:“瘗也。”《小尔雅·广名》:“埋柩谓之殔。”“殔”是指掩埋棺柩。《吕氏春秋·先识篇》:“威公薨殔,九月不得葬。”高诱注:“下棺置地中谓之殔。”

殣,《说文》:“道中死人,人所覆也。从歺,堇声。《诗》曰:‘行有死人,尚或殣之。”《玉篇·歹部》:“殣,路冢也。”道路上有死人,路过的人便会将其覆盖掩埋,形成路冢。《国语·楚语下》:“四境盈垒,道殣相望。”韦昭注:“道冢曰殣。”“殣”即为路边掩埋尸体的土坟。

以上7字的表义均与尸体有关。其中,“殠”表尸体气味,“殨、?、?”表尸体状态,“殡、殔、殣”则是对尸体的安置。

(三)疾病类

,《说文》:“病也。”许慎释“”为一种疾病。马叙伦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进一步解析为:“今杭县谓花色谢而将枯者曰蔫。则为病而近死之时之名。艸曰蔫。人曰。”可见“”是一种表现为身体某一部分萎缩或失去生理机能的近死之病。

?,《说文》:“瞀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瞀盖即昏眊,谓病人无知也。”“?瞀”是指病人失去了认知与意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殙,实与惛同字,不省人事之谓也。”《说文》对“惛”的释义為“不憭也”,即神志不清。可见,“?”是一种表现为神志错乱、举动失常的病。

殟,《说文》:“胎败也。”段注:“殟,暴无知也。各本作胎败也,误同殰解。”殟字根据《说文》释义,本不该放在疾病类里,但据段注可知,“殟”在《说文》中的释义实则“误同殰解”。其应为一种不省人事之病。《说文》的“?”字下提及过“殟”,即“系头殟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谓瘟疫之中,有头痛甚厉,如有绳索束系之,不可解耳。今医所称脑膜炎之类……得此疾者,昏迷不晓人事。”又《广雅·释诂一》:“殟,病也。”可见,“殟”当据以订正为表疾病之义。《楚辞·九思》:“仰长叹兮气噎结,悒殟绝兮咶复苏。”“殟”实为一种疾病,病症为突然失去知觉。

?,《说文》:“畜产疫病也。”段注:“人曰疠疫,兽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相聚传染之病。”“?”是产生于禽兽之间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以上4字表示不同种类的疾病。其中,“”“?”和“殟”为人所患之病,“?”为动物之病。

(四)极尽类

殄,《说文》:“尽也。”《尔雅·释诂上》:“殄,尽也。”又《释诂下》:“殄,绝也。”“殄”的本义为绝、尽。《诗经·大雅·桑柔》:“不殄心忧。”郑玄笺:“殄,绝也,民心之忧无绝已。”

歼,《说文》:“微尽也。从歺,韱声。《春秋传》曰:‘齐人歼于遂。”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微尽也者,言无(微)不尽也。”“歼”的本义为尽、灭。《左传·庄公十七年》:“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殚,《说文》:“极尽也。”段注:“穷极而尽之也。”“殚”表穷尽义。《庄子·胠箧》:“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成玄英疏:“殚,尽也。”

(五)祸患类

殆,《说文》:“危也。”“殆”表危险义。《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曷为再言豹,殆诸侯也。”何休注:“殆,危也。”

殃,《说文》:“咎也。”《广雅·释言》:“殃,祸也。”“殃”表灾祸义。《周易·坤》:“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与之败绩。”王逸注:“殃,咎也。”

(六)伤败类

残,《说文》:“贼也。”《玉篇·戈部》:“贼,伤害人也。”“残”表伤害义。《战国策·秦策一》:“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高诱注:“残,害也。”

殬,《说文》:“败也。从歺,睪声。《商书》曰:‘彝伦攸殬。”“彝伦攸殬”是指治国的常理由此败坏。

(七)残余骨肉类

歺,《说文》:“列骨之残也。”“歺”表残骨义。

?,《说文》:“禽兽所食余也。”许慎释“?”为禽兽吃剩的肉,“吃剩的肉”就是不完整的、残余的肉。

(八)其他类

殖,《说文》:“脂膏久殖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盖谓脂膏日久而殖败也。”“殖”是指脂膏放置的时间太长而腐坏。

三、《说文解字》歺部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是汉民族所独创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说文》歺部字保存了有关古代社会民风民俗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丧葬、避讳等文化。

(一)歺部字与丧葬文化

“丧葬”是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等相关事宜。《说文》歺部的“殡、殔、殣”3个字集中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侧面,展现了古代从停柩待葬、宾客悼之进而送柩入土的丧葬文化。

古代的丧葬礼仪十分复杂,尸体入棺后,并不是马上下葬,而是有一个停柩待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寄托哀思,这个过程即为“殡”。从《说文》中还可认识到古代的殡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化,如夏后氏时代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殿堂前的两根柱子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从殡制的不断转变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死者及殡葬的重视。停柩吊唁后,便需将棺柩埋葬,这个埋柩的过程即为“殔”。古人讲求入土为安,正如《礼记·祭义》所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土葬是古代最为普遍的葬法,“殔”正是古代的土葬习俗的重要体现。用土将死人掩埋后,会在地面形成一个小土堆,这个凸起的土丘即为“殣”。古代民风淳朴,路上若遇死人,便会将其埋在路边,形成路冢。而路冢也成为死者的最终归宿。

(二)歺部字与避讳文化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人们对于死亡,从古至今都讳莫如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帝王尚且不愿意听到“死”,何况百姓乎?古之人惧死,视死为不吉之事,故不直言死,而以他字婉言之。王力指出:“以死的别名为最多,正因为死是人们所最忌讳的,所以常常给它们找别名。”可见,讳言死亡在古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文》歺部的“殂、?、歾”等6个字体现了古人对死亡的避讳。

《说文》对“殂”的释义为“往死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殂之言徂也。徂,往也。此谓不忍死其君者,讳而言殂也。”“殂”亦可写作“徂”,本义为往,不忍言死,故讳言之为往。如三国魏曹操《赠白马王彪》:“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这里即用“往”来言死。许慎释“?”为“弃也”。“弃”即为“弃世”。《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此处是用“弃世”来讳言威王之死。“歾”在《说文》中的释义为“终也”。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终也是死之讳称。《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此處即用“终”来讳言文王之死。《说文》对“?”的释义为“死?也。”是用死后的寂静无声来表示死亡。《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宁氏舅甥俱寂寞,荀家兄弟半沦亡。”这里的“寂寞”,就是指死亡。对于未成年人死亡,也有避讳的说法,即以“殇”言之。不同等级之人的不同用字也是一种避讳说法,上文提到的“”就是是对大夫死的避讳说法。

古之人言殂、?、歾等,犹今之人言死为走、去,都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者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避讳说法。

(三)歺部字与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古人认为生命有贵贱之分,因此会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为了区别贵贱,凸显等级,生前的身份等级差别在死后依然要得到体现,因此古代对死的用字也会因死者身份不同而异。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说文》歺部的“”字,专指大夫之死。又如天子之死用“崩”,庶人之死则用“死”。可见,古代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也体现在指称死的用字上。

四、结束语

通过对《说文》歺部字的研究发现,歺部字在构形方式上,主要是象形、会意和形声三种,其中形声字的比重最大。在字义上,歺部字大多与死亡、疾病和灾祸有关。就文化而言,歺部字再现了古代多方面民风民俗,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丧葬、避讳等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门艺.《说文》、《玉篇》歺部字意义分析与比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版)[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字义字形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