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度过“非常假期”

2020-06-08 15:45唐玲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书籍教法名家

唐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正值2020年寒假,“战疫”让广大师生过了一个“加长版”的假期。有句戏谑话说:“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长假。”同理,教师之间的学识、能力差距也会在“不一样的假期”后发生。疫情期间少了走亲访友的聚会邀约,延期开学也让教师多了些能自主安排的时间,教师不妨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期将自己“浸”入书中,通过“读写结合”“读诵结合”“读用结合”的读书方法阅读专业书籍,以提升教书育人的素养和能力,通过静心阅读促进思考、获得成长,做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代教师。

一是要读专业书籍。教育教学专业书籍的阅读能让教师获得源源不断的专业理论常识和岗位工作经验,让教师在专业理念的引领下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也使教师不断地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丰富岗位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常读、深读、精读教育专业书籍,能帮助教师实现从“入门教师”“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一步步转变。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如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魏书生教育作品集》等,让自己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通过孜孜不倦的阅读,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学生。为此,2020年春节放假前,笔者所在学校给每位教师送了一本书,如送给语文教师《名师课堂DNA解码小学语文卷》,目的是督促教师看“教会教师上好课的书”。

二是要有读书方法。如何把书读入眼帘、读进心中、读到教育教学的生活里?教师不妨尝试以下三个结合。

首先,要读写结合。“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教师一定会经常对学生讲,而教师自身更应养成“动笔墨才读书”的阅读习惯。教师的读书笔记可基于以下三类内容展开:第一,应摘抄名家名篇的“观点”和“理念”,这是智慧语录,是名家经过多次论证才得到的教学智慧。第二,要摘抄高效的教学方法,摘记成“教法集锦”。比如笔者在研读《名师课堂DNA解码小学语文卷》时,摘抄了张祖庆老师教学“读词语”的教学片段。张老师共4次营造各不相同的语境,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这正解决了笔者在词语教学中的困惑。将此教学片段摘抄下来,有助于强化对这4种具体教法的理解和掌握。适合、精妙、有创意的教法“积少成多”,最终形成“教法集锦”。教师长期坚持摘录名家的前沿教法,能够使自身的教学方式、教育方法不断丰富、变化、创新,从而不断超越。第三,动笔写读后感、读书批注和教学反思。教师写读后感、读书批注和教学反思能加深对所读观点、话题的理解和感悟,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更带给教师情感、见识和思维方式的沉淀。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读写结合,在写作时定能文从字顺地表达个人见解,不至于言不由衷。

其次,要读诵结合。诵就是诵读、背诵。从某个层面来说,教师这个职业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行当,而自信、流畅和有序地表达源于教师平时的积累,这积累靠的是诵读、背诵。有声朗读的好处有很多,最直接的好处是培养教师良好的语感。教師反复诵读名家名作,那么名家的语言风格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帮助教师更出彩地表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摘抄下来的名家名论不能沉寂在笔记本里,教师可以在早晨洗漱之后高声朗诵,也可在跑步机上快走时放声吟诵,甚至可以在与学生进行视频交流时,为他们朗读一段自己写的笔记,为学生的“宅家学”做最有感染力的引领与示范。

最后,要读用结合。读书不用于指导实践,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教师要用从书中读到的观点和策略指导工作,从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实践出真知,不应“知而不行”,而应“知而躬行”,教师每摘抄到一个教法,都应在合适的时候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教师就能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能。

有人说:“成就非凡的人,必定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在开学之前,如何利用假期好好读书,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真抓实干。这样,待疫情得到控制、师生重聚校园之时,学生便能在教师的课堂上、教师的笑容里、教师的形象气质中看到教师读过的书!

(本文作者系南宁市兴桂路小学校长)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专业书籍教法名家
名家
名家
《中国油脂》杂志社专业书籍目录
《中国油脂》杂志社专业书籍目录
名家之约
《中国油脂》杂志社专业书籍目录
名家之约
《中国油脂》杂志社专业书籍目录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