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快乐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020-06-08 10:43农新娥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1期
关键词:快乐教学教学探究小学数学

农新娥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拥有了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新知识在学生的眼里才会变得有趣,教师通过对课堂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再加上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兴趣为导向的行为,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教学探究

传统数学教学多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进而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尽早走出低效化的樊篱,教师就应以兴趣为导向,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认识实际出发,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模式、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数学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构建出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数学课堂。

一、实施趣味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实践证明,要想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导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试想,如果教师在一上课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难以推动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并在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施趣味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内容初,笔者先是让学生观看了《乌鸦喝水》这一故事的动画,并在此基础上提问道:你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吗?为什么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这一问题的提出立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直观感受、自主思考和交流探讨,学生明白了由于石子占用了原来瓶子里的空间,水随之被挤出来的道理。于是,笔者顺势带领学生走进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的学习。如此,通过以《乌鸦喝水》这一故事为契机导入新课,不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采用以强带弱,带动共同进步

学生成绩难以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依据学生基础的好坏、接受能力的高低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实施教学,却只是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而且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以强带弱教学就是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颠覆与变革,它既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最生动体现,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组,学习成绩优异;B组,学习成绩中等;C组,学习成绩较差的三个不同小组。然后再将三小组人员合理分配,2个A组成员,2个B组成员,2个C组成员共6个人重新组成一个学习互助小组。在课上讨论,或者课下写作业是,这个小组成员就可在一起共同学习与探讨。这样就形成了一良好的以强带弱的学习模式,进而能够带动全班共同进步。

三、强化课堂互动,提升课堂参与

课堂的互动是否频繁、是否高效对于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构建良性的课堂互动,不断的激发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教学在与学生互动时应注意:(1)明确互动规则。如,在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聆听,不能随意打断,想要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首先应当举手示意,当老师同意后才可以站起来说自己的问题,并且声音要响亮等等,有了规则课堂的互动才更加的有序。(2)营造互动氛围。数学教师要积极的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向学生表达想要进行互动的愿景,并采用有助于互动的方式实施教学,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或者提问法实施教学,以为课堂的师生互动创造机会和条件,不断的提升互动的效能。(3)构建互动体制。数学教师积极的将课堂的互动纳入到对班级学生总体的评价之中,从而用制度来激发学生在课堂的互动热情和互动积极性,有效的提升互动的质量。

四、组织多元评价,补足学习短板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和调节。所以,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转变和改革过去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坚持和落实以学论教的思想,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

具体来说,数学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展开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问题,给予学生适应性的评价,使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内容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自评、他评、教师评三个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告知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其积极地改正,从而让学生在多方面的评价中明确自身学习的错误,并在不断的改正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五、课后个性辅导,兼顾个体差异

课后辅导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与升华,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传统教学模式中,課后辅导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课上统一布置的作业,无法考虑和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所以,在智慧教学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具体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学习平台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复习资源,布置存在差异性的作业,实现个性化课后辅导,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内容后,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差异,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出现了差异。所以,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复习任务。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笔者再从学生完成的任务中,了解学生是否完善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笔者便会给予学生新的指导,直至学生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激发是核心,自主激发激发是重点,能力培养是主线,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点,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冲.小学数学快乐课堂的构建[J].华夏教师,2017(22):22-23.

[2] 党玉军.愉快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甘肃教育,2018(23):111.

猜你喜欢
快乐教学教学探究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快乐教学法在中专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