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警惕儿童误服化学物品

2020-06-09 04:55罗燕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编辑小丁
科学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误服儿科医院咽部

文/罗燕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编辑/小丁

疫情期间,随着孩子在家的时间增多,发生意外伤害的事件也越来越多。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救治了一位因在家误吞高锰酸钾出现化学灼伤的患儿小孟孟,导致患儿呼吸、进食受影响,继续加重可能影响生命。经过多科会诊后,给患儿进行内镜下行喉成形术、腭咽成形术、暂时性气管切开术,手术8天后,患儿终于转出重症监护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伟明医生呼吁,细致周全的家长看护是保护孩子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希望家长们多多留意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这种意外的悲剧。

1岁孩子在家误服高锰酸钾,多科手术成功救治

1岁多的小孟孟平时非常调皮,喜欢翻找家中存放的小东西,或用手或用嘴去感受一切。疫情发生后,父母为了消毒购买了10克高锰酸钾粉剂,未使用的那一大部分装瓶子里放在较为隐蔽的橱柜中。殊不知,孩子在家翻出瓶子玩,外婆没引起重视,在小孟孟躺下换尿布时咬开了瓶盖,瓶中粉末直接进入口中并快速与口中唾液发生反应,导致化学灼伤,但仍然没有引起家长重视。

几日后,父母发现孩子进食时出现反复咳嗽,呼吸声逐渐加重,同时睡觉时开始打呼噜,于是,带着孩子来到儿科医院就诊,通过喉镜检查,发现患儿口咽部瘢痕挛缩狭窄,仅见一小孔与喉咽部相通,于是紧急收入住院。

患儿入院后危重症、五官科、消化科、普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紧急会诊,讨论后确定最终治疗方案。因患儿口咽部瘢痕挛缩导致患儿呼吸、进食受影响,继续加重可能影响生命,专家组决定要尽快手术。完善检查后,五官科在内镜下将咽部狭窄部分切除,扩张瘢痕挛缩部分,修复腭咽并成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贺骏表示,患儿术后10天呼吸平稳,夜间睡眠无打呼,可以正常发声,复查喉部CT,提示喉部狭窄好转,局部伤口有肿胀,预计术后1—2月消肿,可以出院休养。

“这次手术虽然解决了患儿通气的问题,但是因为咽部组织受损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反复感染会导致手术效果下降,患儿可能再次出现进食咳嗽、睡觉打呼、呼吸困难等症状。”陈伟明坦言,出院后患儿需经管饲喂养一段时间,积极防治肺炎,定期至医院门诊随访,检查口咽部情况,若患儿出现口咽部狭窄影响通气则需面临再次手术的风险。

如何避免孩子接触化学物品?

家长看护是保护孩子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疫情期间,孩子在家时间增多,那么,作为孩子的看护者、监护人,家长到底该如何去预防这些悲剧的发生?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呢?贺骏主管护师呼吁孩子家长注意以下内容。

■不要拿酒对孩子进行引逗;用酒精擦拭降温时,用量须适当。

■酒精及家中酒品等应及时收纳,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位置。

■千万不要用饮料瓶等存放化学物品。

■药品过期需及时清除。

■化学物品存放在孩子不可触及的地方,如放在矮处需用儿童安全锁等。

■在危险的化学物品或药品表面包装表面黏贴“有毒有害物品”贴纸,并让孩子认识,明确贴有该贴纸的物品是不能接触的。

■将药品放在孩子不可触及的地方,明确告诉孩子不要触碰任何药物。

孩子误服了化学物品怎么办?

当发现孩子已经误服了化学物品时,贺骏表示,家长需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可以使用刺激咽喉的方式催吐。但要注意,当误服具有腐蚀性的药物,如石炭酸、来苏尔等时,不宜催吐,以免食道和咽喉再次受到损害,应尽快喂服牛奶、豆浆、蛋清水等,可缓解毒性;对于婴儿和失去知觉或伴抽搐的孩子不宜催吐。

催吐前服用大量清水,可使毒物连水呕出,效果更好;服用大量牛奶(可为500毫升)可减少毒物吸收;豆浆、蛋清水(一杯清水+一只鸡蛋的蛋白)和藕粉稀糊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无论何种情况下送孩子至医院时应带上吃错的药或药瓶,如不知何药,把孩子的呕吐物、污染物或残留物带到医院,以备检查,为医生的诊治提供线索。

猜你喜欢
误服儿科医院咽部
误服药物,如何急救
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误服致吸入性肺炎1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在学校误服化学试剂,究竟谁的错?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8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8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颏下岛状瓣修复老年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