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2020-06-09 12:04薛林月
教师·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高校

薛林月

摘 要:文章先对“三全育人”机制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阐述了在教学育人工作中,构建“三全育人”机制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全育人”机制的相关构建策略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011-02

一、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由“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互相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要素组成的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校教学育人工作模式重构的理论基础。

(一) 全员育人

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来说,即社会、学校、学生以及家庭四大主体合力构建“四位一体”模式的育人机制,做到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以及后勤系统服务育人三个环节之间良好的统筹协调。德育教学工作不能单纯以高校为主体,同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以及学生的自我完善。因此,对学校来说,应构建一种以辅导员为主,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为辅的教育工作机制;对家庭来说,应动员全部亲属为学生做出榜样和指引;社会方面则应引导学生以往届优秀毕业生、社会杰出青年、杰出校友等为榜样,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生主体则需要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楷模。

(二) 全过程育人

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来说,即需要确保教学工作能够实现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覆盖和渗透,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甚至包括假期、日常生活以及就业等各时期。大学作为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关键时期,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该阶段,必须构建一种连贯、系统、全过程覆盖的德育教学工作机制。同时,要以过程性原则为主要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的心理、思想变化,并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教学,以确保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三) 全方位育人

对全方位育人来说,即通过教育理念的优化和创新,来确保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全面性,并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因此,高校应以“全面发展,过完整、美好的教育生活”的创新性教育理念代替传统的“培养好学生”教育理念;摒弃碎片化教学方式,构建全面系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片面性的传统教育方式,以现代化、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来构建学风、班风、校风一体化的全面、系统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二、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构建三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价值观,且还未具备完整的辨别能力,因此,思想和行为容易被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而产生变化。因此,我国高校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三全育人”模式紧密贴合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对高校德育教学工作做出了指导,全面促进了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国家提出,在高校教育当中,要时刻关注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世界观等精神文明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和思想以网络为载体迅速散播至世界各地。因此,在信息传播十分迅速、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对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极其重视,大力提倡应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三全育人”机制强调当代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并以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来正视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个人综合素质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实的个人”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主体之一,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原动力。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对国家的富强和全体人民的幸福产生直接影响。“三全育人”将高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全方位、多方面地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构建“三全育人”机制的策略

(一)多方协同,促进全员育人的实现

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和满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采用贴合大学生实际思想需求的德育教学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培養出符合当代社会实际需求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高校应以全员育人为基础,全面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系统。

同时,“全员育人”要立足于微观环境,强调对校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德育教学工作为核心,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和体系,从而确保全员育人的实现。全员育人的主体应涵盖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学生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群体。

思想政治课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主要渠道,因而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修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不仅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在教学当中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分过程、划重点,促进全过程育人的实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努力实现终身教育,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并以全过程育人为指导方针,构建阶段式、分步骤、有计划的教育工作机制。

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时,学校应将“适应”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引导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首先,在召开新生欢迎会时,可以请优秀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等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发展情况、专业前景等,使学生在了解学校和专业情况的同时,能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在开展军训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能力;在举行迎新联欢会时,要凸显校园和社团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并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当中,引导学生能够合理分配学习和生活时间。

在大学中期,学校应将“发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充实自身生活,以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要以德育教学为主要渠道和基础,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专业、选修等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发挥出“课程思政”最大的效用。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学也十分重要,高校应针对00后新时代大学生个体间的性格、思想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构建分层级的创新性教育机制,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感,真正实现道德素质修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学校的行政领导干部应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和优秀学生干部、党员的培养做出贡献;并组织社团活动,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发挥大学生的特长,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其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目的;最后,通过班会主题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的实时动态。

在学生即将毕业步入社会时,高校应将“就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给予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并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依然要跟踪调查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文化修养等,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的思政导师、职业导师以及专业导师等,及时跟进后续教育工作和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校友交流机制,邀请杰出校友为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指点迷津,使学生们能够始终保持端正、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促进全方位育人的实现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还需要以“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方针,对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以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高校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

首先,在课程中应时刻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促进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渠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并融合其他学科,合力打造完善、系统、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思想需求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

再次,高校应在大学生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全方位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使其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三全育人”不仅给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还为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了创新性的机制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高校也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以“三全育人”理论为主要指导方针,不断摸索和探究德育教学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以为我国培养出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白 玲.新形势下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及路径优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44-49.

[2]武娜娜,蔡金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8):106-107,113.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高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