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话演变为闽南方言代表点的历史追溯

2020-06-10 12:54林宝卿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厦门

林宝卿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一个方言区或一个省内的某个方言点之所以能逐步发展成为这个方言的代表,除了方言发展的内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外在原因,即由人们共同的交际需要所决定。在交际方面,该方言点在本方言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均处于中心地位,或者是由于该方言点的地域和方言使用的人口比其他方言点更大、更多等等。据此看来,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厦门话成为闽南方言的代表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但应指出,回顾闽南方言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厦门话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闽南方言的代表点的,也就是说,这一代表点是经过一番转移而形成的。

公元308 年永嘉之乱,中原板荡之后,大批汉人从中原移居福建,其中一部分定居在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流域,这时初步奠定了闽南方言的基础,所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据《唐书》记载,泉州府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拥有五万多户人家,是当时全省六个州府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福州府次之,有三万多户,建宁又次之,有两万多户,其他如延平、汀州、漳州都不上万户)。隋唐之后,泉州港成了全国海外交通的中心之一,地方经济十分繁荣。后来,尽管漳州地区人口逐步增加,也设立州府,但泉州地位仍居于漳州之上,并且在频繁的交往中,泉州话也影响了漳州话。公元1800 年,南安人黄谦编的地方韵书《汇音妙悟》,是闽南地方韵书的蓝本,漳州谢秀岚1818 年编成的《雅俗通十五音》就是从它辗转衍化而来的,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成书于公元1566 年的《荔镜记》,即《陈三五娘》的祖本,最早也是采用梨园戏搬演,后移植其他剧种,还有古老的音乐活化石——南音等,泉州可称为文化古城。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发展到高峰,但随着元王朝的覆灭,泉州港淤塞,它的地位则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漳州月港(今海澄)成了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这时漳州话的地位曾一度提高,后又随龙海人颜思齐、泉州人郑芝龙带一批人入台、郑成功驱荷复台以及清初的移民潮传播到台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把厦门作为抗清驱荷、光复台湾的基地、闽南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步移到厦门,厦门话因之逐渐兴起。

厦门原是闽南漳、泉港口间的一个小岛,在宋代隶属同安县,因宋太平兴国时厦门产嘉禾一茎多穗,故名嘉禾屿。同安县于公元282 年建置,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五代后(933 年)再升为同安县,属泉州管辖。明洪武二七年(1387),朝廷在岛上筑城,置“中左所”,城名“厦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因明代常受倭寇侵扰,1394 年厦门古城建了四个城门,明末清初,郑成功把金门、厦门两岛作为抗清根据地时,为表达他忠于朱明王朝,1655 年把“中左所”改为思明州。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军事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清康熙年间,厦门第一任水师提督施琅将军还扩建加高城墙,现大多无存。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废思明州,恢复厦门旧名。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这时厦门的经济地位远非漳州、泉州所能及,因此厦门话便逐步上升而取代泉州话,成为闽南方言区的代表。1912 年4 月,厦门从同安县分出来,建立思明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厦门市,1950 年厦门为省辖市,1981 年,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扩大到全市,成为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现在厦门已拥有思明区(原开元区、思明区、鼓浪屿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海沧区等相当规模的城市。

厦门,从地理上看,位于闽南漳、泉、厦金三角和闽南、台湾、东南亚这个大三角交汇点;从历史上看,乃是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点和返乡祭祖的必经处;从现实看,厦门特区已成为闽南乃至福建的经济龙头,又是对台、对外的经济交流热点;从方言看,它曾经隶属泉州府同安县,它的方言隶属同安话音系,而今在泉州市所辖多县方言中,同安腔恰好是介于泉、漳之间的一种话,因随着厦门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提高,不少泉州人、漳州人迁到厦门居住、繁衍,慢慢的这里的闽南话成为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一种方言,跟台湾的闽南话十分接近,因台湾的闽南人大多是漳、泉移民过去的,原来他们分别说泉腔和漳腔的闽南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方便、经济文化的交流,两种腔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久而久之,最后导致形成一种“漳泉滥”的台湾闽南话。人们说,到了厦门,听厦门话好像到台北,听台北话一样,因为台北的闽南话和厦门话非常相似,厦门和台北都是移民城市,早期漳泉遗民带着漳腔和泉腔的闽南话到此地后,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已成为漳泉滥,听起来不漳不泉、亦漳亦泉。另方面漳泉个别难读的韵母,厦门和台湾都没接受,促使厦门音成为海峡两岸容易接受的闽南话代表。

先根据竺家宁编写的《台北话音档》介绍的台北闽南话的音系和厦门话音系的相似之处做简要对比:

〈一〉声母方面

漳泉两地韵书都是十五音,它们的字母和国际音标拟音如下:

《汇音妙悟》〈泉〉:柳边求气地普他争入时英文语出喜

《雅俗通十五音》〈漳〉:柳边求气地颇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

国际音标:l p k kh t ph th ts dz sb g tsh h

从上面看出两本韵书的十五音代表字大同小异,拟音相同。厦门和台湾早期虽有“入”母[dz],如儿、仁、忍、日、热、弱等字的声母读为dz,后来,入母归入“柳”母[l],变成十四母,[dz]声母字都读成[l]声母。

〈二〉韵母方面

〈三〉声调方面

厦门与台北一样七个声调,“动”古代浊上字与古代浊去字“洞”同音,所以浊上归阳去,它们七个调类的调名、调值、例字如下:

厦门与台北七个声调的调值除了阳去“22”与“33”差异外,其他各调都一样,何况“22”与“33”都是平调,只差一度,怪不得厦门话和台北话腔调很相似。所以说在语言上厦门话是闽南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经济、文化上,厦门成为闽南文化区域的枢纽和中心具有充分的条件。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说:“代表点转移的现象吴方言区也出现,本来吴方言区的代表点是苏州,后因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原因,代表点从苏州转到上海,潮汕方言的代表也从潮州转化为汕头。”闽南方言和粤方言一样是向心型的,代表点因政治、经济、文化的转移而跟着转移,这也是顺理成章的。

历来语言学家、学者都把厦门话作为闽南方言的代表。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1926年随鲁迅先生来厦门任教,曾于授读之余,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厦门话做认真调查,广泛地收集了地方韵书和各种方言材料,在此基础上,他运用现代语音学的科学方法,对厦门音进行研究,写了《厦门音系》。1913 年,在台湾出版的甘为霖编著的《厦门音新字典》,可以认为是台湾闽南话研究的一部早期代表作,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台湾一带闽南话的面貌,把它叫“厦门音”不过是为了表示正音而已。袁家骅等著的《汉语方言概要》的闽方言区,闽南话是以厦门话为代表。《汉语方言概要》认为“数十年来有关闽方言的著作,除了外国传教士编的几本方言字典外,较有价值的有卢戆章的《中华新字漳泉语通俗教科书》(1916 年),‘厦语社’编的《厦语入门》、罗常培的《厦门音系》(1930 年)……关于厦门方言的分析,以罗常培先生的《厦门音系》为主要依据,而据其他材料作为必要修正。”五十年代末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编写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是把福建境内方言按群—区—话音分为四层,闽海方言群包括闽东方言区、闽南方言群、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的代表点也是以厦门话作为代表。直到1982 年10 月由厦大出版社出版的、黄典诚主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1998 年3 月由黄典诚主编方言出版社出版《福建省志·方言志》、1999 年4 月林宝卿著,厦大出版社出版的《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2007 年10 月林宝卿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等都是以厦门话为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闽南话播音员自早就是以厦门音为标准,以闽南方言为基础方言。

近来由于厦门外来人口增多,又加上其他种种原因,中小学生会说厦门话、闽南话的比例逐渐减少,虽然我在《厦门日报》发表过《闽南方言是强势方言不易消失》,而面对社会现实,还是对闽南方言和文化的传承产生危机感,所以在2001 年12 月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我听了第九幼儿园教师在会上宣读“根植沃土育新人”的论文后,很感兴趣,他们为了使儿童学会闽南话和传承闽南文化,利用闽南民间童谣和常见的虫鱼鸟兽、花草作物等知识童谣教幼儿朗读传诵,他们还利用闽南戏曲中的精华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对继承闽南传统文化打下基础。我深受启发,立刻在大会上呼吁“闽南方言和文化传承也从娃娃抓起”,此文于2001年12 月8 日发表在《厦门日报》上。2012 年1 月初高雄“建国小学”校长李政雄应邀到厦担任闽南之声少儿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的嘉宾,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就将闽南方言和文化与中小学的‘九年一贯制’的教育课程相结合,各校的课程每周必须有一节闽南话课。”厦门也正在试行让闽南方言和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我认为作为闽南人、厦门人,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家乡话,学习海外侨胞“离乡不离腔,离亲不离祖”,学说自己的家乡话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乡音来自浓浓的乡情,“乡音乡情溢亲情”,才能更好地融入闽南文化这和谐的精神家园。新的厦门人在美丽的厦门生活,也希望能逐渐地喜欢美丽古老的厦门话,闽南话,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生活。

注释:

[1]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年。

[2]黄典诚主编:《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言出版社,1993 年。

[3]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院校出版社,2007 年2 月。

[4]周长楫主编:《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林宝卿:《魅力闽南话》,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年6 月。

[6]竺家宁:《台北话音档》,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厦门
厦门正新
泉州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