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2020-06-10 10:08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土豆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

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

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却说“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2019年12月2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他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一道考题 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

30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

这一问,把他问蒙了。

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就是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引起全球关注。

这些年来,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身迷彩服 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对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接到任务后,朱有勇二话不说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措施。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每次下乡,他总是第一个冲下车,有时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肥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4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种出5斤重的“神奇土豆”,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朱有勇也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一堂实训课 培养出1445名乡土人才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带动整个寨子脱了贫。

酒井乡坡头老寨村村民马正发在2017年参加了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1亩土豆。临近结业,土豆收获了,马正发通知全寨的人去现场观摩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1亩土豆还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奖牌。如今,这块奖牌就挂在他家门口。

看到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吃,还卖得上钱,2018年冬,坡头老寨小组32户村民全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仅一年,我们寨子全部脱贫了。”马正发自豪地说。

2019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教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点儿贡献。”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句承诺 映照一位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他甚至做梦,一个玉米秆上结出五六个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结西红柿、下面长土豆,大家就能吃饱了。

“让农民过好一点儿,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

1994年,朱有勇留学澳洲,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那里“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国内一个月的工资”,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11年,朱有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开拓创新,从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他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豆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寄语
“要提倡科学诚信”——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的长寿经
“做人首先要勤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的长寿经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发芽土豆带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