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秋季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2020-06-10 08:57刘胚明
云南农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白茶红茶茶园

刘 春,刘胚明

(1. 勐腊县象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腊666312;2. 景洪市大渡岗农场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景洪666104)

茶树,植物学名称[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1]。茶树原产中国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区,属于亚热带常绿植物,具有耐荫湿、喜漫射光的生态习性[2]。不同栽培模式下,对茶园整体的光、水、温度、土壤的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产出不同品质的茶叶[3]。刘钦[4]认为茶园套种板栗能调节小气候,毛加梅等[5]提出了中国生态茶园栽培模式主要是复合生态型,石怀绶[6]认为实施栗、茶混交能大量截留雨水,罗琼仙等[7]认为常规生产茶树经过放养处理茶叶的感官品质都有提高,但是针对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仍然很少。笔者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对秋季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分析,探明何种栽培模式的鲜叶原料适宜加工何种茶产品,为大田生产管理和茶产品研发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茶样制备:采摘6 个不同栽培模式的茶树鲜叶,按照规范的晒青、烘青、红茶和白茶加工工艺分别加工制作晒青、烘青、红茶、白茶等实验材料,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和周红杰名师工作室分别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及感官审评。

主要试剂:无水乙醚、香荚兰素、甲醇、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茚三酮、氯化亚锡、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磷酸、硫酸。

1.2 主要仪器

755B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Z-D(Ⅲ)循环水式真空泵、DGG-9620A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HCS28s 数显恒温水浴锅、不锈钢断水自控电热蒸馏水器、高速万能粉碎机、电子天平、Smart-Q30 实验室纯水系统。

1.3 试验方法

1.3.1 理化分析

采用GB/T 8304—2013(快速法)测定含水量;采用GB/T 8305—2013 测定水浸出物含量;采用GB/T8 314—2013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含量;采用GB/T 8312—201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咖啡碱含量;采用GB/T 8313—2008 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规定方法测定茶色素含量[13]。

1.3.2 感官评审

采用GB/T 23776—2009 对加工制成红碎茶进行品质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5因子的综合感官审评。总分计算采用权数法,5 项审评因子相应权数分别为20%、10%、30%、30%、10%[14]。

1.4 云南茶树6 种栽培模式

1.4.1 有机茶园

有机茶园是指符合有机农业要求,强调应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适用化肥、化学合成农药、基因改造的品种,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颁证的茶园[8]。

1.4.2 野放茶园

由茶籽直播种植树龄有36 年的台地茶通过6 年放养、人工间伐后形成的植株,种植间距大致为1 m,植株留养高度为2.2 m 左右,不深翻、不修剪、不喷洒农药和施用肥料的茶园。

1.4.3 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是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建立能够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人工茶园[9~10]。

1.4.4 套种茶园

套种茶园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株距和行距在茶园内种植经济果林或者珍贵药材树木的茶园栽培模式。文章所指的套种茶园指的是大渡岗农场万亩茶园内套种澳洲坚果的茶园。

1.4.5 常规茶园

常规茶园指的是密植台地茶园,其特点是集中连片,产量高,修剪、施肥、打药等是日常茶园管理的基本措施,有别于大树茶[11~12]。

1.4.6 留养茶园

留养茶园是指在多年生台地茶的基础上,每年冬季深翻修剪过程中在茶树带面上每隔一定的株距留下1 株或2 株长势较好的枝条让其留养生长培养成主干的一种栽培模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夏季茶样理化成分测定

对6 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茶园采摘鲜叶分别制备的4 个茶样进行茶叶品质理化分析。

表1 烘青秋季茶样理化成分测定

从表1 可见,在烘青秋茶茶样理化分析中,根据优质烘青绿茶理化成分的要求,野放烘青茶在儿茶素含量、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茶黄素含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综合表现,分别为77.74 mg/g、5.61%、4.38%、28.45%、0.79%,酚氨比未超过10,为5.07。根据理化成分特征特性分析比较,可得野放烘青茶在耐泡性、茶汤鲜爽度、茶汤色泽、香气、甘醇度等方面差异与感官审评结果是相吻合的。

表2 晒青秋季茶样理化成分测定

从表2 可见,在晒青秋茶理化分析中,根据优质绿茶理化成分的要求,有机晒青茶在含水量、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茶黄素含量、茶褐素含量和酚氨比等均有较好的综合表现,分别为8.14%、4.45%、27.77%、3.07%、6.52%和6.69;生态晒青茶在含水量、儿茶素含量、氨基酸含量、茶黄素含量等方面有好的综合表现,分别为8.35%、91.58 mg/g、5.75%、2.68%。分析茶样的理化成分特征特性得出,有机晒青茶和生态晒青茶在茶汤滋味浓度、鲜爽度、甘醇度、香气、耐泡性等方面的差异与感官审评结果是相吻合的,而生态晒青茶的感官审评总分排第3,与理化分析结果不相吻合。

表3 红茶秋季茶样理化成分测定

从表3 可见,在红茶秋茶理化性质分析中,据红茶理化性质的要求来看,有机红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茶红素含量、茶褐素含量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综合表现,分别为36.72%、3.26%、4.47%、7.75%、7.29%,酚氨比第4,为5.61;野放红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茶黄素含量等方面也有较好的综合表现,分别为36.38%、3.62%、4.62%、19.07%、2.67%,酚氨比排第6,为5.27。根据理化成分特征特性分析,有机红茶在耐泡性、茶汤鲜爽度、甘醇度、汤色、香气等方面的差异与感官审评结果是相吻合的;野放红茶在耐泡性、茶汤鲜爽度、甘醇度、香气等方面的差异与感官审评的结果相吻合。

表4 白茶秋季茶样理化成分测定

从表4 可见,白茶独特的加工工艺是不揉不炒,在选择制作白茶的原料时要尽量选择水浸出物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咖啡碱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15]。在白茶秋茶茶样理化成分分析中,有机白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茶红素含量和茶褐素含量等都具有较好的综合表现,分别为36.21%、3.74%、4.70%、6.74%和7.26%。野放白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茶黄素含量、茶红素含量和茶褐素含量也均有较好的表现,分别为34.42%、3.94%、4.64%、1.24%、6.73%和7.95%。2 个茶样在耐泡性、茶汤鲜爽度、甘醇度、香气等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吻合。

2.2 不同栽培模式夏季茶样感官审评

表5 烘青秋茶茶样感官审评

从表5 可见,对秋茶烘青茶样感官审评,总分排序由高至低为野放烘青茶>有机烘青茶>常规烘青茶。其中野放烘青茶得分最高,为91.2 分,其条索紧实,白毫显露,色泽墨绿,匀整,带梗朴,汤色黄绿欠亮,香气浓郁清香,持久,滋味甜醇回甘,叶底黄绿,匀整。各项感官审评指标与理化成分指标相一致。

表6 晒青秋茶茶样感官审评

从表6 可见,对晒青秋茶茶样感官审评,总分排序由高至低为野放晒青茶>有机晒青茶>套种晒青茶、生态晒青茶。其中野放晒青茶最高,为90.7分;有机晒青茶得分排第2,为90.6 分;但理化成分分析是有机晒青茶和生态晒青茶综合表现较好,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部分不相一致。

表7 红茶秋茶茶样感官审评

从表7 可见,红茶秋茶茶样感官审评,总分排序由高至低为有机红茶>野放红茶>生态红茶。其中有机红茶得分最高,为91.5 分,其条索尚紧实,色泽乌黑油润,金毫显露,匀整洁净,汤色深橘红,带金圈,香气浓郁、甜香带蜜香,持久,滋味浓醇鲜爽,收敛性强,叶底棕红柔软。各项感官评审指标与理化成分分析相一致。

从表8 可见,秋茶白茶茶样感官审评,总分排序由高至低为有机白茶>野放白茶>生态白茶。其中有机白茶总分最高,为90.2 分,其芽叶连枝,色泽灰绿,白毫显露,洁净尚匀整,汤色杏黄,香气浓郁,持久,滋味甘甜鲜爽,叶底灰绿;野放白茶排第2,得分89.2 分,其芽叶连枝,色泽灰绿,白毫显露,洁净尚匀整,汤色黄绿,香气馥郁,甜香带蜜香,持久,滋味甜,醇厚稍薄,尚鲜爽,叶底灰绿明亮。2 个茶样的各项感官评审指标与理化成分相一致。

3 讨论

在有机、野放、生态、套种、常规和留养6 个栽培管理模式中,有机栽培管理模式、生态栽培管理模式和野放栽培管理模式在加工白茶、烘青、晒青和红茶等产品上,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在理化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上凸显出较强的优势,生产上对上述3 种具有较强优势的栽培模式可以大力进行推广示范种植,以便为产品加工提供优质的产品原料,满足市场对优质产品的不同需求;从适制性上来说,有机栽培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秋季白茶、秋季晒青、秋季红茶;野放栽培管理模式的鲜叶适合加工秋季白茶、秋季烘青、秋季晒青和秋季红茶。

猜你喜欢
白茶红茶茶园
绘本
茶园飘香
绘本
周宁生态茶园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