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巴斯汀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荨麻疹患者的疗效

2020-06-10 08:20崔洪刚
医疗装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卡介苗斯汀组胺

崔洪刚

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辽宁海城 114200)

荨麻疹属于皮肤科常见病,发病率较高,诱发因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可能与组胺大量释放有关,主要有食物、微颗粒物质、病毒及药物等[1],但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瘙痒、风团,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诱发慢性荨麻疹,致使病情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依巴斯汀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荨麻疹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38.45±5.64)岁;病程2~20个月,平均(9.87±1.49)个月。联合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7.86±5.88)岁;病程2~19个月,平均(10.03±1.5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符合《荨麻疹诊治指南》中荨麻疹的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药源性荨麻疹;荨麻疹血管炎;近2周内有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物、激素药物使用史;药物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依巴斯汀(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物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855)治疗,口服,1片/次,1次/d。联合组采用依巴斯汀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9983036)治疗。依巴斯汀用药方法、剂量同对照组。卡介苗多糖核酸肌内注射,1 ml/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疗效判定:显效,瘙痒症状消失,风团型皮损面积消失超过70%;好转,瘙痒程度减轻,风团型皮损面积消失30%~69%;无效,瘙痒程度无改善现象甚至加重,风团型皮损面积消失<30%;临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取静脉血送检,采用免疫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组胺水平[4]。(3)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口干、胃肠不适、嗜睡、皮疹、乏力、头晕头痛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405,aP=0.011

2.2 血浆组胺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血浆组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联合组不良反应累计发生13例(43.3%),对照组发生11例(36.7%),联合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病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荨麻疹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机体免疫失调、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胺密切相关。有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人,荨麻疹患者体内组胺释放、生成入血浓度均明显较高,因此认为荨麻疹的发生与组胺有着密切的联系[5]。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在于抗组胺治疗。

依巴斯汀属于新型抗组胺药物,具有高选择性,抗炎、抗组胺效果显著,可通过对组胺H1受体进行抑制,进而抑制组胺局部浓度及组胺的释放,对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同时具有抑制效果,经双重抗炎作用抑制变态反应。卡介苗多糖核酸是卡介苗提取物,属于免疫调节剂,该药物含有诸多免疫活性调节物质,如核酸、多糖等,对免疫功能的提高十分有利。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依巴斯汀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浆组胺水平,且不会降低用药安全性。

猜你喜欢
卡介苗斯汀组胺
枪口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卡介苗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卡介苗接种后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研究现况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
为何要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卡介苗感染人B细胞诱导细胞凋亡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贾斯洒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