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高粱杂交种吉杂158 的选育

2020-06-11 05:54李继洪高悦侯佳明李捷高士杰梁军
园艺与种苗 2020年4期
关键词:杂交种保苗父本

李继洪,高悦,侯佳明,李捷,高士杰,梁军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吉林公主岭136100)

高粱在我国旱地粮食作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用途多样等特点,在农业产业上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和发展优势[1]。目前我国生产的高粱90%用于酿酒,占高粱籽粒利用比例的大部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对于高粱籽粒利用认识更加深入,如何实现高粱籽粒利用多样化是我国高粱发展的方向[2-3]。高士杰等[4]认为,籽粒饲用是今后高粱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优质高粱籽粒可以用作畜禽等配合饲料的重要原料。有研究表明[5],在畜禽喂料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高粱籽粒作为配料,可以提高畜禽的瘦肉比例,有效防止畜禽胃肠疾病(尤其是幼畜禽)的发生,还可提高肉质。近几年,畜牧业市场发展迅猛,饲料加工产业中高粱籽粒的利用比例不断加大[6],因此,培育适合于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饲用高粱新品种十分必要[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已培育出多个优良饲用高粱新品种,吉杂158 即是其中之一。

1 选育过程

吉杂158 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自选不育系吉2055A 为母本,以外引恢复系铁R180 为父本于2013 年组配而成;2014 年参加杂种观察,2015 年参加产量比较试验,表现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16—2017年参加春播早熟组区域试验,同时进行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完成全部试验程序,申请国家高粱品种登记,2018年7 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2 吉杂158 的主要特征特性

2.1 物候学性状

出苗至成熟120 d 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550℃以上,属中早熟高粱杂交种。

2.2 植株性状

幼苗绿色,芽鞘紫色,生长势强。株高173.1 cm,20 片叶,茎秆粗壮,叶片持绿性好。

2.3 穗部性状

穗长25.4 cm,中紧穗,纺锤形,穗粒重88.8 g,红壳,着壳率2.7%。

2.4 籽粒性状

籽粒椭圆形,红橙粒,千粒重33.3 g。

2.5 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粗蛋白含量9.86%,粗淀粉含量76.93%,单宁含量0.22%,赖氨酸含量0.25%。

2.6 抗性表现

该杂交种适应性广,抗旱性强,抗蚜虫、抗叶病。经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连续2 年用丝黑穗病菌3 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2 年接种发病率平均为9.7%,属抗丝黑穗病;2年田间自然鉴定发病率为0。

3 产量表现

2016 年区域试验吉杂158 平均产量为9 411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四杂25 增产8.85%,6 个参试点全部增产。2017 年区域试验吉杂158 平均产量为9 382.5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四杂25 增产4.08%,11 个参试点中,9 个点增产,2 个点减产。

2 年区域试验吉杂158 平均产量为9 396.75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四杂25 增产6.41%,17 个参试点中,15个点增产,2 个点减产(表1)。

表1 高粱杂交种吉杂158 产量试验结果

4 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

4.1 适应区域

适宜在春播早熟区吉林省中西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等≥10℃活动积温2 550℃以上地区种植。

4.2 栽培要点

春播时期为5 月上中旬,播种深度2.0~3.0 cm,施二铵或复合肥300~375 kg/hm2作种肥;播后注意镇压、保墒;保苗10.5 万~12 万株/hm2,播量7.5~15.0 kg/hm2;在拔节初期追施尿素225~300 kg/hm2;蜡熟末期收获。

5 繁种、制种技术

5.1 不育系繁殖

不育系繁殖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以1∶4为宜,先间不育系,后间保持系。不育系保苗15 万株/hm2,保持系保苗18 万株/hm2,适时早收[7]。花期及时去除母本行内的老保,严格保证不育系的纯度。

5.2 杂交制种

吉杂158 制种时,双亲分期播种,先播父本,待父本出苗2 叶时再播母本。父母本行比1∶6~1∶8 为宜,父本保苗12 万株/hm2,母本保苗18 万~20 万株/hm2。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需要严格去除母本、父本行内的杂株,开花初期至末期及时拔除保持类型的散粉株,收获前割除穗形、粒色不同的穗。蜡熟末期要及时收割[8],割后注意晾晒,以防感染粒霉病,影响芽势、芽率和种子色泽。

6 主要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吉杂158 主要优点:丰产性好,品质优,籽粒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优质的饲用高粱原料。缺点:不耐玉米螟,易受鸟害。注意事项: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拔节期注意预防玉米螟,后期及时防鸟。

猜你喜欢
杂交种保苗父本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农业农村部部署冬小麦抗旱保苗工作
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赤眼蜂不同放蜂方法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
白泥地的改良与保苗措施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多样性及其改良
职高生物课中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