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时代创新的有益尝试

2020-06-11 00:35刘长兴
天津教育·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写字书法学校

刘长兴

编者按:

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的《“互联网+书法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的一等奖。这是一个可以引发大家思考的典型案例。

该校根据国家政策,立足素质教育,针对存在问题,率先提出“互联网+书法教育”。然后,围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路,他们着力重构了教育资源、教学方式、教师研修和学校管理等四个系统,进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书法教育体系。他们的改革,一定意义上助力了古老的书法传承,实现了向现代书法教育的嬗变。

目前,这项成果已经被国内外近百所学校分享,并收获了肯定和赞誉。说他们的研究是一次时代创新的有益尝试,应该并不过分。

这几年,书法教育总算形成了“气候”。特别是在小学,随着一些政策的出台,情况一路向好。哪怕关系并不非常“直接”的文件,比如“减负”的这条那条,也让书法教育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支持。于是,哪个区都能拿出几所学校给大家展示一下,观摩一场。如此局面,倒退五年想都别想。所以,实在应该珍惜。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摁葫芦抠子儿”,的确还有差距。书法教育的政策要求,谁落地谁没落地,其实大家的心里都有数。当然,没能落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主观上“对付”“糊弄”的,应该没有了。因为,弄不好会被问责。然而,客观上的困难,还真的不容忽视。前些年,书法教育被边缘化,谁都知道。还上历史“欠账”,总归需要时日。硬件的“欠账”,还算好还,天津市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已经达到“标配”,谁也没话可说了。可不少属于“软件”问题,诸如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教学方法,谁都可以列出若干。令人担忧的是,一旦任其“疲沓”下去,有可能再次陷入被边缘化的困局。显然,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一所学校——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前年,天津市評选出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他们申报的项目“互联网+书法教育”不仅获了奖,还是一等奖。据说,公布以后人们为之一振。居然,书法教育也能入选;居然,互联网还能“+”上书法教育;居然,获奖成果竟能出于“一般”学校......羡慕、感慨、猜测、关注,一时间相互交织起来。当然,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与研究。但是,不管怎样,这项成果还是为解决书法教育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拿出了可行的办法。大概,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1983年建校的红星路小学是一所为新建居民区配套的普通学校,当时坐落在何兴庄,后来迁到王串场。听到这个地名,第一反应就是:农村!这里先是建成排房宿舍,后又变成了楼房小区。当然,也有没怎么变的,那就是居民——中低收入的普通家庭。从此,这所学校便融入其间。当时,虽然小学明确取消了重点,但红星路小学毕竟“生”下来就是“一般”,所以“一般”一直还在老百姓的心里。明摆着,“重点”压根儿就有优势,再年年“滚雪球”,“一般”就只能干看着。然而,这么多年为数众多的“一般”学校,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咸鱼翻身”。红星路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教育改革一时间成为热门词语,大家纷纷寻求改革之路。建校伊始的红星路小学就是在这个当口,选择了书法教育(当时叫作“写字”)。那时改革的“选项”很多,且主要集中于学科教学。可是,红星路小学因为家长常说的同一句话,便认准了这个“选项”。“我们这辈儿,书没念多少,字也没写好,孩子可不能再这样了。”这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家常话,他们却从中听出了普通家庭的心声。平心而论,家长的想法非常朴素,不过就是自己的一点希望——让孩子在学校打好基础。有一种观点叫作“基础教育要基础”。虽说像个绕口令,却道出了大格局——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帮孩子打好基础,是小学最起码的责任。大概正基于此,他们的书法教育改革一直坚持至今。

如果梳理一下红星路小学的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加强写字课程。在红星路小学建校之际,小学的写字课属于国家规定课程,列入课表,每周一节。天津好像还向前多走了一步,编写了

《写字》教材,供全市小学使用。为了突出自己的写字教学,红星路小学做了四件事:一是提出“静心读书,认真写字,规矩做人”的目标,统一全校认识;二是每天固定一刻钟,使用自编的《每日写字练习》,统一开展师生“共写”活动;三是改进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与写字课结合起来,统一教学要求;四是腾出楼道墙面的一定空间,统一展示优秀写字作业。于是,写字与做人,教学与教育,开始形成整体;于是,长效训练机制逐渐形成,促进了全校写字水平的提升;于是,识字教学扭转了强调“写对”忽视“写好”的倾向,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于是,写字开始进入校园文化,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全校教师参与写字,形成了教学相长之势。红星路小学的校内悄悄发生着的变化,引起了外界的特别关注:一所小学,学生的字居然普遍写得挺好。这种情况已经多年不见。天津市有个硬笔书法组织因此非常感动,专门送去一块刻有“天津市书法状元学校”的牌匾。一时间在家长和居民中引起轰动。恰巧此时,国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更使他们对自己的探索和坚持充满自信。这块牌匾至今还挂在校门前,激励着全校师生。可以说,这四个“统一”初步阐释了写字教学向书法教育靠拢的改革过程。尽管还很粗浅,但属创新思考。

第二阶段,是创建学校特色。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建设学校特色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那些想“咸鱼翻身”的“一般”学校。在这个新生事物面前,他们也有了新的想法:这个机会不能错过。此时,民间的教学改革正在转向国家的课程改革。其中,课程实行分类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新政,给学校留下了更多的

“自主”空间。同时,写字学科也划归语文学科。红星路小学认为,借力课程改革,推动特色建设,正当其时。于是,他们提出了“开发校本课程,深化书法育人,创建学校特色”的新目标。从此,新一波的改革尝试在三个方面渐次铺开:一是强化写字练习传统——原来每周一节的写字课和每天一刻钟的写字练习,以“书法”之名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二是开发书法课程教材——《写字练习指导》,及时填补课程改革留下的“空白”。三是创新书法教育活动——加入育人、审美、求知、健体等教育因素。这些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兴趣社团不断完善,主题教育、环境创设及时跟进,家庭教育、社区参与积极配合的格局。他们相信,因为书法教育而催生的特色建设,一定会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当然,学校建设什么特色,家长和居民未必在意。有人曾经借用“不看广告,看疗效”来表达当时的内心顾虑。话虽俗些,倒也实在。但是,他们没有让家长和居民失望。因为,这些年,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真真切切:“字儿写得好了,人坐得住了,事儿懂得多了。”这种“草根”评价似乎缺乏高度,但在字里行间都诉说着那些普通家庭对学校的感谢,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阶段,是融合信息技术。“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设备升级,人们感受到了教育由信息化向现代化转变的气息。这时,红星路小学的“心”更大了。他们开始利用这些设备用于书法教育:改进课堂教学,创新课外活动,加强家校合作,营造学校文化......尽管有些零碎,成效还是不小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一下子由“整合”变成“融合”,而且还要“深度”,书法教育好像一下子也增添了活力。其间,河北区教育局确定书法为小学区

本课程,并把电子教材《每日一刻钟写字练习指导》的制作任务交给了他们。于是,作为主讲人的几位教师全程参与整套12册、4000课时的光盘录制。从此,全区小学的每个教室都会传出红星路小学书法教师的声音。区教育局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有人说,他们开了小学自己编制书法教育微课系列的先河;他们说,这是区里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可能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儿。不管怎样,现在看来,这套原始阶段的微课,当时对于解决区域书法师资短缺的问题,确有创新意义。

不久,“互联网+”为经济带来的新业态又让他们“坐”不住了。他们相信,互联网如果能“+”上书法教育,那么传统的书法教育一定能够出现质的飞跃。于是,他们冒着胆子提出了“互联网+书法教育”这个概念,并且立项开展研究。当时,不知有没有人想到这一命题。反正,那时确实不曾有人提到过这个富

于时代意义的创新理念。

有人曾经问过他们,怎么就能想到“互联网+书法教育”?他们归纳了三句话:上面有政策,下面有需求,自己有基础。说得“学术”一点儿,其实这三句话非常直白,谈的就是课题的背景讨论。

第一句“上面有政策”,是指教育部下发的三个文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和《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要知道,在学校的眼里,这就是国家意志,理应责无旁贷。说真的,这种认识绝非口号,而是责任。

综合前面两个文件,他们感到书法教育正式“官宣”,是对它做出的时代定位。这个感觉,其实源于理性思考。由于书法涵盖的汉字及其书写,在世界文字史中凸显了文化的唯一性和发展的一贯性,所以,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尤其是身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时代之中的学校教育,深刻理解书法的时代定位,全面发挥它的特有功能,引领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正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之一。显然,今天的书法教育已不仅是传统语文的“写字”,也不再是传统艺术的“书法”。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努力创新书法教育,已是学校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要帶着学生把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植根于内心深处。特别是处于儿童“开蒙”期的小学书法教育,万不可偏离这一方向。对此,他们还进行了生动的解读:学校不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书法家,而是要带领每个孩子走进书法学习的“世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第三个文件使他们更加深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一定会“催生”书法教育的时代创新。

第二句“下面有需求”,是指当前的书法教育面临三个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写字”虽在课表之中,但属“副科”之列。再加上没有考试,少有评价,自然变得可有可无。课程改革纳入语文学科以后,似乎愈加失去“刚性”。即便课堂教学有了着落,教师依旧囿于教学范畴,就字论字,就写论写,很少考量其中的育人因素,很少突破延续的陈旧方法。重教学轻教育、重形式轻效率、重灌输轻互动的倾向,比起那些“主科”更有过之。显然,这种观念已经跟不上书法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其次是教育资源匮乏。按说,碑帖、书论浩如烟海,学习资源俯拾皆是。但是,能够直接用于小学书法教育的还真不多。特别是能够指导教师备课、上课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更是少之又少。最后是体系建设缺失。书法教育虽然成为了语文学科的一个部分,但也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实施体系,包括目标、内容、环境、条件、方法、技术、评价,等等。不然,容易导致管理失范、效率不高,以致政策不能落地。检视过去出现的那些问题,似乎原因盖出于此。

最后一句“自己有基础”,是指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初步形成了两个优势。其一,是工作基础的优势。前些年,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经验。比如,写字练习与品德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特长培养的结合,作品展示与学习评价的结合,学校活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等等。有些经验尽管还不成熟,但是起码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他们登上了两个台阶,即由写字教学到书法教学,再到书法教育。可以说,这两个台阶为研究“互联网+书法教育”作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其二,是师资基础的优势。前些年,他们在工作中已经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这是由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改革团队。管理干部中既有负责教学的,也有负责德育的;一线教师中的几位骨干,在全市也都是数得上的。更可贵的是,在一线教师里还有一批其他学科的书法爱好者。水平未必多高,但积极活跃其间。可以说,这支团队为研究“互联网+书法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专业准备。

红星路小学“互联网+书法教育”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教育资源、学习方式、管理机制和研训策略等四个基本要素展开的。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便于操作的书法教育体系。

在整个“互联网+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红星路小学把重构学习资源比喻为基础设施建设。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与之配套、方便应用的资源系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于是,他们把重构的重点确定为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基本特征的线上教育资源。

同时,他们又考虑到,对学校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团队合作,如果没有统一的工作要求,很难达成统一的研究成果。于是,他们在课题专家的建议下,首先明确了四个主要原则:直观性、渐进性、便捷性和适切性。

所谓直观性,对书法教育特别重要。传统的口传手授,其实就是“演示+讲解”的直观教学原始“模板”。教师边写边讲,学生边听边看。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再次演示答疑。这样,学生看得清、听得全,枯燥的学习过程就有了趣味。难怪,此法流传至今。当然,这种“手工”操作有局限性。不说别的,“班额”这一关它就过不去。谁都知道,我国实行学校教育已逾百年,“班额”居高不下。即便做了规定,每班也得四五十人,有的还在突破。试想,这么多学生围着教师,直观教学只能是个“形式”。当然,办法也没少想,分组进行、幻灯投影,但是收效甚微。然而,書法教育必须有直观性,这一点不容置疑,否则便失去了生命力。

所谓渐进性,是指书法教育资源应该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系列,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持续前行。所谓便捷性,是指书法教育资源以其网络、手机

的兼容,编码检索的优长,帮助师生随时随处运用,保证教的效率和学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专业师资不足的学校来说,更有利于语文教师利用便捷的教育资源边教边学,教学相长,进而成就一支以语文教师为基本力量的书法教育师资队伍。

所谓适切性,是指书法教育资源应该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对这个原则,人们虽不生疏,但是有些疑问:到底对谁“适切”,怎么“适切”?为此,他们组织了讨论,最终形成了共识:学习资源,特别是线上学习资源,应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可以拿来就用。显然,“适切”的指向是学习方式。因为,无论是落实每个学生把字写好,还是兼顾部分学生形成特长;无论是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还是组织课外教育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都必不可少。任何学科概莫能外,书法教育也是如此。

在全校教师“吃透”这四个原则以后,他们按照预定的构架,本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移动课堂”为基本载体的思路,全力投入了书法教育资源系统三个线上资源库的建设。

一是研制课件资源库。即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一课一导”微视频系列。他们说,这是在过去积累课件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力量,根据

《语文》教材要求(包括《书法练习与指导》),逐课编制的微视频课件资源库。为适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每个微视频都在3—5分钟左右。这样,可以“倒逼”转变教育观念,去除“穿靴戴帽”,直奔核心内容,以其惜时如金的设计,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演示讲解更加精准,真正把“少而精”的特点凸显出来。实践证明,这样的“一课一导”使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及时理解和掌握字形特征、结构关系和书写要领。一节课下来,既“会看会说”,又“会写会讲”,吸收率明显提高。有人说,如果这个资源库用于备课,不仅学校可开齐课程,而且教师能少走弯路,师资不足也就不是问题了。看来,还真的可以推而广之。

二是研发微课资源库。即主要服务于课外学习的“一日一字”“一日一析”“一日一赏”和“一日一展”这四个板块构成的视频微课系列。其中,“一日一字”和“一日一析”主要配合课外学习。前者是根据14册校本教材的2766个字,为每天一刻钟的写字练习专门编录、推送的微课。意在针对当日“重点”字的书写进行示范和讲解。实践表明,这一系列内容不仅有助于及时领悟书写规律,而且能够蓄势于今后的举一反三。后者是结合语文学科专门推送的微课。内容源于教材的古代诗文和经典篇目。从中选取生字,并就字理分析和书写指导编录视频。总共4000课时之多,全部编码,以便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经过实践运用,其不仅显现了“打开手机,书法学来”的效果,助力了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而且展现了书法教育融入语文学科以后,语文教育向综合学科的加速转变。

此外,“一日一赏”和“一日一展”都属于拓展课外学习的微课系列。前者以史为据,通过书家的趣闻和轶事,介绍他的作品和人品,启发师生在历史

“穿越”中感受书法的魅力,收获文化的浸润,体验艺术的创新。后者将学生、教师和家长、社会的优秀作品第一时间向校内外推送分享,构建更大的学习交流平台。实践证明,两者相辅相成,有助于师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同时,此举还激发了家庭和居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后来,这四个板块又经整合,创立了“书法移动课堂”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书法教育”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是研编慕课资源库。即主要服务于专业发展的视频系列。选取内容的基本方向是帮助具有一定基础并希望学习深造的教师和学生得到新的发展。这些慕课视频涵盖了历代名家、经典碑帖、书法史话、书体解构、政策解读、专题讲座等,不仅每个“栏目”自成系列,而且“单课”时长更有弹性。大家普遍感到,由于这些慕课推动的按需选择、自主学习,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互补,不仅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得到满足,而且教师的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更加活跃。他们正在师生中推进书法的“泛在学习”之风。

红星路小学在总结自己重构学习资源系统时,深有感触:这三个资源库在书法教育过程中的整体布局,不仅促成了学校课程目标的落地,而且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持。

其实,在他们心里,另外三个“重构”虽不“基础”,但很“关键”。四个“重构”实际上是一个凸显现代教育特征的整体。

谈到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应该是其重心所在。多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大家逐渐认同了一个重要观点: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育活动,它都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知识快速、“海量”扩张的大趋势下,学校教育更要有此定力。他们认为,当前以

“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创新书法教学方式,正当其时。于是,他们创立了“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表达了“目标导入—示范模仿—练习探究—成果展评—拓展交流”的基本实施流程。时间分配大约为1∶5∶25∶5∶4。其中,“示范模仿”环节播放“一课一导”,学生直观感知、尝试,教师顺势点拨、答疑,体现了“先学后导”的过程。在“练习探究”环节,通过学生充足的书写实践,以体验知识转化技能的过程。其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辅导,或回放视频,或个别交流,以保证练习巩固的效果。“成果展评”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和评价练习成果,启发学生自己领悟和概括书写规律,完成知识建构。“拓展交流”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讨论,加强互动,在深化认知和感受审美的过程中建立价值取向。这种模式由于信息技术运用贯穿始终,体现了生动、高效的特点,从根本上终结了“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接着,他们又创立了“六步”全程学习模式,明确了“自觉习字—自主选学—活动体验—成就展示—家校互动—社会参与”的长效学习流程。学校的主题教育、年级的专题展赛、学生的课外社团、家校的互动合作、校际的学习交流、社区的志愿服务和环境的文化建设等,在学生参与设计、积极投入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加日常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他们还创立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学习评价模式,运用“大数据”采集学生在书法移动课堂中学习表现的数据资料,并根据学情调整进度、推送视频,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谈到研训策略的重构,他们认为其重心应该是坚持“教学相长”。当前,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在低年级几乎每天都有的识字教学中,无法保证学生既能写对又能写好;在中高年级“铁定”每周一节的毛笔字教学中,无法保证一般水平的教师能够落实目标。于是,他们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把教研和培训融为一体,重构研训策略。于是,他们明确了分层研训目标:骨干教师达到专业水准,语文教师列为必备能力,其他教师形成基本素养。同时,分层制订计划,推进实施。于是,他们大力推动线上与线下结合,强化培训与教研互补,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持续促进教师进修。于是,他们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写好字、上好课、带好社团、参与创新。说到创新,教师们热情很高——设计微课、创意活动、研发用品,使“互联网+书法教育”总能呈现光彩。经过研训策略的重构,他们的师资实力明显提升,且开始在全市领先。“三笔字”全员水平得到专家赞许;日常教学高效有趣,且能够引领全区;骨干教师多次在全国和全市教学大赛中收获佳绩,且被评为书法名师;不少教师的书法作品在很多展览中亮相......他们以自己的体会,鲜活地解读着“教学相长”的古为今用:学中教,研中训,边实践,边成长。

谈到管理机制的重构,他们认为其重心应该落到“素质教育”。这些年,“学科教育”几乎全面取代了一直为人熟知的“学科教学”。“取代”之意,其实就是为了凸显学科教育的工作方向——素质教育。在此,他们要建立一个遵循素质教育的统筹管理机制。

首先是统筹线上线下。有种说法发人深思——“线上有‘速度没‘温度”。他们对此的诠释是:“线上属于技术支持,线下才是教育本体,线上代替不了线下。”“本体”之说是否确切尚待讨论,但是,两者相互支持,后者落实目标,似乎已经得到实践验证。说真的,小学特别需要“温度”。因为师长给予的温暖是人在童年阶段的强烈心理需求。这“温暖”里有呵护、鼓励、抚慰、倾听、支持、互动......儿童学习确实不能只靠“冰冷”的线上教学。于是,这里形成了线上线下更加深度融合的新常态。

其次是统筹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习惯把教育教学分成两部分,管理也各有侧重。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经无法区分哪是教育、哪是教学。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容两者的关系,似乎更为恰当。于是,他们提出“互联网+书法教育”也要统筹教育教学,注重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整合创新,以书育德,以书启智,以书审美,以书健体,以书服务。比如,一年一度的“二十四节气,邀你书古诗”主题教育活动,就把科学普及、民俗历史、诗歌赏析、书法创作和展会设计结合起来,使线上推送资源和线下组织活动达成了深度融合。有人称之为中国版的“STEM”。这话确有一定道理。因为,它体现了在“本土”的综合实践中“统筹”教育教学的特征。

最后是统筹校内校外。这些年,素质教育正在由以校内为主向校外拓展。校内主要是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减负新政又拓展了课外活动的时空,更好地保证了校内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校外的含义也在不断更新,与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于是,他们把家校共育、社校共建作为统筹校内校外的重点,并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形成“互联网+书法教育”的新动力。比如,每年春节的少先队书法进社区大型活动,场面热烈而和谐:少先队员现场书写,现场赠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热情服务。特别是,其中有些线上资源和线下活动又是出于家庭成员的共同设计和社区居民的积极建议。在校内校外的合力之下,他们的“互联网+书法教育”已经形成德智体美融为一体,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之势。

如果“复盘”一下他们的整个研究历程,不难看出,他们全力进行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研训策略和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的“重构”,既相互紧密依存,又彼此发力联动。大概正因为这样,“互联网+书法教育”体系才显现了它的时代创新特征。

红星路小学的“互联网+书法教育”使古老的书法学习发生了近乎“颠覆性”的改变。它以“育人为先,写字为重,好教易学,合作共享”的理念,推动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最大的变化,在于學生。变化之“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书写水平明显提升。全校学生认真写字已成习惯,整体水平全面领先。教师们无不为此自豪。他们说,要是有书法“校际对抗赛”,无论怎样随机抽签,现场书写,我们都有胜出的信心。至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大家看到楼道的展墙肯定会为之一振,无论硬笔、毛笔,还是楷、行、隶、篆,常年都有佳作推出。特长学生更是赢得业内公认。二是信息素养快速进步。学校推送的微课、慕课,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需要,熟练下载学习。自己的作业或作品也能及时上传,参加评议。有了问题,还能和老师、同学网上互动,及时解决。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把自己的建议发给老师,参与资源的开发和活动的创意。尤其可喜的是,不少学生竟能“指导”父母线上学习,帮助家长提高书写能力。三是综合素质全面体现。从习惯培养到行为规范,从道德品质到人格气质,整个学生群体面貌一新。爱书法、爱祖国,讲儒雅、知礼仪,懂文明、有自信,讲团结、重友善蔚然成风。班级自主组织的书法社会实践非常普遍:到老人院、孤儿院赠送作品,指导写字,共同沐浴社会的温暖;到社区开展师生作品爱心义拍,帮助生活困难同学......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收获了广泛好评。

最难的变化,在于教师。变化之“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书写水平。全校教师,包括最不常与学生“见字如面”的体育教师,硬笔字和粉笔字都能达到两个基本标准:规范、美观。其中,低年级教师更加出色,每个人都能写出漂亮的范字。多数教师的毛笔字水平也在长足进步,有些作品还代表学校参展获奖。二是掌握书法教育能力。书法教育融入语文学科之后,全校的语文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切实体现“融入”的要求。其中,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和中高年级书法教师的毛笔字教学,都已经把汉字的审美元素通过字理认知,体现于笔画的理解、结构的欣赏、字形的记忆、审美的形成之中。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初步成型的“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走出了“教师重复讲解,学生枯燥模仿”的误区,进入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引导”的境界;“六环全程活动模式”使书法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每个学生的精神“基因”里,都已经显现了祖国的书法文化。三是投入教育技术开发。“互联网+书法教育”的课题研究使全校教师体验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力量。他们积极学习“互联网+”的知识和技术,主动参与网上资源的开发和论证,并将初步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进行实践验证。可以说,是他们使书法教育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通过信息化,加快了现代化。

有耕耘就有收获。当年的分层培训目标如今已经变成现实。超过300人次的书法教育科研论文获奖。语文教师不仅能够承担书法教学,而且把书法贯穿于语文之中,形成了“写好—多认—早读”的语文教学新思路。2名书法专职教师已经成长为市级名师,并参与了天津市地方课程建设。其中1人的书法教学荣获天津市“双优课”一等奖。每当教师们“回放”自己的变化时,总是感慨万千。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从零开始。有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当年没人重视写字,自己也没好好去学。所以,字越写越‘走迹。现在,机会来了不能错过,一定要帮学生学好书法,并从中获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的教训,绝不能在学生那里重复。”这段话真实地道出了在改变自己这个艰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要说“互联网+书法教育”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那还是学校的变化。其深刻之处在于,他们既要创建学校特色,又要由此走向全面优化。因为,这是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治校之路。

首先,他们揭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本质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鲜明的辨识度。在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学校特色建设的选项必须区别于其他学校。随着创建的深入,可以调整着力点,但是不能改变大方向。这就是6年前他们把学校特色由“书法教育”修订为“互联网+书法教育”的原因所在。这个提法,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书法教育通过信息化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一个特色能够‘定义一所学校”,大概这就是辨识度的概念内涵。第二个特征是工作的持久性。在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认识到,特色建设也是一项事业,不会一蹴而就,不能说变就变。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学校怎么分分合合,校长怎么来来走走,教师怎么进进出出,评论怎么长长短短,这么多的“怎么”也没有动摇他们创建书法教育特色的坚守。也正是因为这种坚守,使他们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第三个特征是学生的成就感。在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学生的成就感才是学校特色的主要标志。本来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手”来的学生,一旦写的字能得到肯定,就会转化成新的动能,期待“迎接”更多肯定。之所以“一日一展”总是红红火火,就是因为更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我能行”,获得了成就感。第四个特征是内外的影响力。在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学校的特色建设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要有所作为,必然会“迁移”到其他领域,乃至带动起全局工作。

其一,这种影响力在校内不断延伸。先是引发了其他学科的思考。于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不少学科开始尝试开发微课,“调试”教学模式。同时,学生的状态也逐渐改变。后来,又引发了管理层面的反思。他们结合制度建设、机制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陆续有了新的思考,甚至着手整体设计。

其二,这种影响力向校外持续推进。可别小看“小手拉大手”,正是这一“拉”,改善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在线共学,家长之间的在线交流,不仅提升了家长的书写水平,而且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亲子书法作品展览、家长义务服务的开展,家校合作在活动中形成了更加稳定的关系。还是这一“拉”,丰富了社区生活。俗话说:“俩好换一好。”社区对学校书法教育的支持,自然不在话下。通过书法教育,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彼此都很珍惜的精神财富。

其三,这种影响力扩展到了全市乃至外省市。他们的“互联网+书法教育”研究成果陆续通过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在全市20多所学校推介、试用,反映良好。2016年,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学校率先成为他们的跨省网络同步教学合作单位,并顺利落地。此后,他们又先后与5省17市的30所学校成为校级网络同步教学共建学校;与京津冀区域的12所学校成为书法教育协同发展学校。目前,已累计召开“互联网+书法教育”经验分享会20余场,开放校际网络同步教学200余节,形成了“一校带多校”的全新合作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开发的课件资源库、微课资源库和慕课资源库点击量大增,仅去年一年的点击量就超过了2万。近年来,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专家多次到红星路小学考察调研,给予高度评价;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组织专题参观研讨,认为值得推广;港澳台地区学校也专程来观摩交流,共同讨论书法教学,展示师生作品,其间,曾用“震撼”二字表达了对这一创新成果的肯定和赞誉。一组组数字、一次次交流,验证了“互联网+书法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2017年,他们的成果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2018年,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他们的“互联网+书法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红星路小学在增加书法资源供给、解决书法师资短缺、转变书法教学方式等諸多方面,为全国同行共享成果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其四,这种影响力还激发了他们积极对外宣介的热情。去年,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率旗下5所中学孔子课堂的教师来校考察,现场观摩了课堂教学、课外社团以及书法教育与体育、艺术、外语等学科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他们与客人围绕“互联网+书法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把线上资源系统作为礼物,推送给英国同行分享。此外,应英国5所中学的要求,双方签署了“互联网+书法教育”的长期推广合作项目协议。书法教育能从这里以信息化、现代化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是他们的骄傲。

其次,他们坚定着学校发展路径的基本判断。通过此项研究,他们认定把从创建特色切入,实现全面优化作为学校发展之路,更符合一般学校的实际情况。他们深知,“特色建设”不能代替“全面优化”。然而,在无力进行“全面优化”的时候,加强“特色建设”至关重要。这样,不仅会带来心理满足和更多认同,而且能取得更大的收获——那就是信心,走向“全面优化”的信心。如今,他们正在满怀这样的信心,奔向这条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信心比黄金还贵重”,是当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会成为名言,是因为它“点醒”了大家。借此寓意他们的未来,似无不可。总之,他们以曾经的艰难思考和艰难实践换来的学校变化,应该能成为大家研究的样本。

最后,有一点特别值得讨论。那就是红星路小学选择的研究方法——教育科研。说实话,这种方法对于一所小学,尤其是一直很少介入课题的“一般”小学来说,能够做起来,做下去,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他们居然坚持下来,居然做出成果,而且,成果居然还能领跑业界。如果说,这项成果值得参考和借鉴,那么,形成这项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值得参考和借鉴。

其实,他们遵循的研究范式和其他学校并没有什么不同,基本都是沿着“选题与设计一实践与归纳检验与反思一完善与推广”的轨迹,一直进行下去的。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他们的认真思考、认真安排、认真落实和认真总结。比如,“选题与设计”中的“设计”,他们曾经多次组织讨论,在编制整体研究方案的同时,把选题分成小题,把小题分给教师,且要求每个小题必须形成论文。因为,这些论文会以观点、方法、案例的方式,为“互联网+书法教育”体系进行更加生动、具体、鲜活的阐释。再如,“检验与反思”中的“检验”,他们认为这是一个

“试错”过程,绝不可一带而过。因此,除了在本校多个班级进行验证,还联系一些学校帮助验证。后来,这些学校又成了他们的合作单位。彼此因同行而成“同道”,也堪称一段佳话。大概正是因为“认真”,“互联网+书法教育”才能由一个改革设想,发展成为一套操作系统和一个长效机制。可以说,这是红星路小学对当前书法教育亟待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给出的合理方案。

他们总是说,小学毕竟是小学。这个“互联网+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论证和完善,更需要继续向前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红星路小学所做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书法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責任编辑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写字书法学校
学写字
写字
诗书画苑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我会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