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载,爱我好河山

2020-06-12 11:31黄静
地理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聂耳滇池西山

黄静

一、引言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七十年风雨兼程,在千千万万华夏儿女胼手胝足的英勇奋斗下,新中国迎来他今日的辉煌。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适逢新中国七十诞辰,我们班开展了主题为“壮丽七十载,爱我好河山”的研学旅行活动。这次活动有利于培养我们观察世界的地理视角,树立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增强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研学活动过程

九月末的清晨,“秋老虎”早已收敛了它的神威,微冷的秋风带来了一丝寒意。我们满怀憧憬与激情,开启了昆明西山研学之旅。隔滇池远望,西山层峦耸翠,绵亘起伏,宛如一位少女侧卧于滇池湖畔,秀发垂入草海,风姿绰约,妩媚迷人,“睡美人”的传说让人浮想联翩。西山是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抬升而形成的一座典型的断块山,龙门断裂面壁立千仞,山势雄壮。在西山东侧,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低地不断积水便形成了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图1)。

坐车至西山山麓高跷站,一条宽阔的盘山公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如同一条灰色的丝带缠绕着西山,在翠绿浓荫中时隐时现,我们沿着山路向山顶前行。在途中,看到公路上似曾相识的白线红线,我们惊奇地发现盘山公路上的车道分隔线原来就是地理课本上的“等高线”。这条“等高线”曲度最大的地方在山谷、山脊处,位于山脊处的车道分隔线向下(山脚)方向凸出;位于山谷的车道分隔线向上(山顶)方向凸出,且此处多有溪水山泉流出,这不正是我们所学过的等值线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吗?我们还观察到,溪水流向和车道分隔线(“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图2)。这与我们学到的等高线知识不谋而合!这个有趣的小发现让我们感受到地理的无穷魅力和野外研学实践的快乐。

西山是天然的氧吧,山路两旁植被茂盛、古木参天,还有大量的藤蔓植物借势不断向高处攀缘,树木背道路一侧由于光照条件较差,多长有青苔。经过一路仔细观察,我们还发现西山植被的垂直变化比较明显,山麓地带的植被以白栎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山腰太华寺以上分布着榆树等落叶阔叶林,山体上部则分布着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山顶小石林一带则以灌木草丛为主(图3)。温暖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富含养分的土壤和较大的地势高差等地理要素的组合为西山的植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从这里也可一窥云南被称为“植物王国”的缘由。

靠山体一侧公路修建时留下的垂直土层剖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图4)。土层表面被枯枝残叶覆盖,土层上部土壤呈现红色,伸手一摸,手也染上赤红色。这就是典型的高原红土。它是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铁元素经高度氧化形成高价氧化铁而使土壤呈现出红色的。在土层的下部,长满青苔的基岩裸露,庞大粗壮的植物根茎盘根错节穿插其中。这些基岩岩石表面裂缝纵横、纹理清晰,这就是风化作用的“杰作”: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物作用、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造成对基岩的破坏。原来 “风化”作用离我们是如此之近,我们折服于这些“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在半山腰矗立着一座古寺,这便是有着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华亭寺(图5)。华亭寺背倚青山,寺院呈环形,院内花团锦簇,旺盛的香火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往主殿去,沧桑的古木、斑驳的石桥与朱红的院墙,将寺院装点得古朴幽静,自然环境与佛教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主殿内,三尊金佛坐于堂前,威严而庄重,周围三面拱形墙上嵌满塑有五百罗汉形象的浮雕,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幽山深处的华亭古寺,耳边袅袅的钟磬之音,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中,让我们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佛家的淡泊与宁静。

离开华亭寺一路向南登上太华古道,古道幽篁碧翠,浓荫垂翳,绿苔斑驳,可闻阵阵清脆的鸟鸣,幽远深邃。俯瞰远处,可一睹四周山峦相合的昆明坝子(盆地)全貌(图6),“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宏大气象在眼前浮现;稍远处滇池北岸和东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昆明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昆明坝子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为早期的农业生产以及后期的城市建设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随后到达龙门牌坊西侧坡地上的聂耳墓(图7),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云南骄子聂耳的雕像。在他的墓前,我们肃立默哀,齐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谱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朽精神诗篇。在聂耳纪念馆里,通过影片了解了聂耳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国歌在我国浴火重生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无论过去多少年,聂耳和国歌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会被人民永远铭记、永远传唱,聂耳墓作为传承精神文明的人文景观,是西山游客必到的景点。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坚持爬上西山顶。正当对一路来的风景有所倦怠时,山顶上风格迥异、蔚为壮观的小石林让我们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灰白色的小石林,怪石嶙峋,如万剑插天,危耸于西山之巅。在徐徐清风中,经流水溶蚀作用雕琢的形态各异的灰白色石灰岩似乎在诉说着这古老的喀斯特地貌的前世今生。

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西山不愧为滇中第一佳境。如今的西山,是集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物参观、宗教朝拜等多种旅游活动于一体的宝地,具有很高的康体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往返十多千米的山路,虽然疲惫不堪,但所有疲惫都被这地理世界的壮丽景色所抚慰,留下的只有满满的收获与幸福。壮丽七十载,爱我好河山,谨以《蝶恋花》一词感西山此行。

蝶恋花·游西山

销耻雄崛七十载,国保长安,山河长气派。学堂静修养能耐,何不偷闲惜胜概。

滇水波光描山黛,逼断龙门,石剑斜天外。古道藏幽一树苔,溪涧无心无穷爱。

三、研学活动的收获与启示

“壮丽七十载,爱我好河山”让我们带着地理知识出发,装着地理知识看风景,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中國的独特文化,体验旅行带来的快乐。这是意义非凡、独具特色的“行走中的课堂”,在这堂课中地理理论知识和现实大千世界有机融合,拓宽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视野,让我们在山、水、树、城、寺中感受地理的无穷魅力。

旅游景观欣赏提升研学活动的品质。此次活动刚好是学习了高中地理选修六《旅游地理》后的一次活动,此次活动的策划、旅游线路的确定、旅行中应注意的事项和物品的准备紧密结合教材知识。旅行中旅游景观的欣赏要求我们按照科学方法去体验,在欣赏西山旅游景观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观赏位置和最佳視角把握旅游景观的美感特征,如远观西山“宛如少女侧卧滇池池畔,秀发垂入草海”,使我们感受到形象美;置身太华古道“古道幽篁碧翠,浓荫垂翳,绿苔斑驳,可闻阵阵清脆的鸟鸣,幽远深邃”,使我们感受到色彩美和声音美;俯瞰山下“水、坝、山、城有机融合”,体现了形象美和人地协调美;把握自然景观(如西山、滇池)的成因和人文景观(如华亭寺和聂耳墓)的历史文化价值,体验了旅游景观的意境;《蝶恋花》一词表达了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的旅游体验,大大提升了旅游活动的品质。

旅行中验证、发现地理现象及规律,培养地理思维品质。在整个旅行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认识、欣赏大千世界。当看到西山龙门陡崖、浩荡滇池及昆明坝子时能够结合地质作用来思考其成因;当看到小石林的壮观景象以及道路两侧因为修路造成原土、基岩裸露且观察到原土颜色呈现红色、岩石裂隙发育时能够准确描述这些地理现象,并能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从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方面推测、分析、解释其原因;当从山麓爬到山顶的过程中观察植被的细微变化时,能够准确感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当看到盘山公路的车道分隔线时,能够敏锐地联想到等高线,并且创造性地发现车道分隔线最弯曲处在山脊和山谷、车道分隔线在山脊处向山脚方向凸出、车道分隔线在山谷处向山顶方向凸出、溪流流向和车道分隔线凸向相反等现象和等高线相关知识完美吻合。可见,通过研学活动,在旅行中实现课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结合,拓宽了观察世界的地理视野,增强了地理核心素养,提升了地理思维品质。

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立德树人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也应充分挖掘其“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而研学旅行或者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则能充分承载这种功能。我们从“苍翠挺拔的西山,澄澈秀美的滇池,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以及“自然环境与佛教文化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华亭寺”中感受到人地和谐之美,从华亭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蝶恋花·游西山》一词中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自信,在山、水、树、城、寺的感受中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聂耳精神的感召下爱国之心展露无遗、家国情怀加倍升华,在“疲惫被西山的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美妙所消解”的地理实践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

猜你喜欢
聂耳滇池西山
化险为夷靠淡定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睡仙亭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