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反映的科技伦理问题及对策初探

2020-06-19 14:58张艺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

张艺

【摘 要】基因治疗方法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从传统的基因打靶技术到改进的嵌合核酸酶技术,再到由RNA或DNA指导的核酸酶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利器。如今,已经有研究人员进行了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但目前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证实,特别是应用到人类基因中会带来伦理风险问题的挑战,我国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文章主要分析基因编辑的发展趋势、可能引发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治理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基因编辑技术;科技;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5-0014-02

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转基因技术等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期“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再次激起各界对科技发展的重新审视。科技的发明和应用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也是高科技时代人类面临的挑战,面临这一技术可能带来各类的风险问题,因此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迫在眉睫。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的源头可追溯到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它带动了遗传学家摩尔根对遗传因子的研究并赋予基因以物质的含义。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确定了基因的化学本质,进一步推进了生物医学家对基因的研究。随着科学家对基因不断深入地探索,生物科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基因治疗的工具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基因关乎人类生命体的各个特征甚至寿命、疾病,一旦该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医学出现脱靶现象就很难填补。比如,科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理想中的基因进行编辑,研究表明这些被完善的基因同样可以遗传后代,以至于破坏人类基因库。

201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学杂志《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在线发表了人类生殖细胞基因修复技术的文章,据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表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研究。此次研究的切入点是修改人类胚胎中可能导致β型地中海贫血的基因,但研究者清醒地意识到,这项研究未来所要面临的伦理问题,声明所選胚胎是“废品”,来自合法机构,以此为研究结果预先规避可能出现的伦理争议。这项研究阐明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问题明显。2018年11月,贺建奎教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人体实验,使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婴儿露露和娜娜诞生。该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发社会关注和业界争议,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我国在科技监管和治理上存在着漏洞,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也必须考虑它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利弊,同时相关规约和法律必须紧随其脚步。

2 基因编辑技术的问题

基因治疗是基于对细胞内基因修饰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传统的基因治疗手段通过正常基因的导入弥补缺陷基因,但是基因导入的效率又是一个难题。寻找特异、高效修复的打靶工具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手段。近年来,ZFNs、TALENs和CRIS-

PR/Cas9系统在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癌症方面取得许多可喜的成绩,并推动了基因治疗领域发展的步伐,但目前为止,该技术存在技术风险和伦理风险问题,并且没有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使这项技术的应用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控制。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可能涉及的风险问题和伦理问题,尽快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和伦理规约,对可能出现的以下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①可能会出现脱靶现象,人类基因池也将会被打乱。②可能会被人滥用。比如,富裕家庭随意使用这项技术设计“完美婴儿”,这样可能会产生不公平的社会问题。③对于这项技术的掌握方——生物技术工程,在利益面前会不会考虑人类社会的未来?经济利益往往忽视悬而未决的科学证据,突破伦理和国家政策框架。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高新科学技术,虽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该项技术涉及的生命伦理问题引起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基因编辑技术涉及的人类安全问题、公正问题、基因问题等可能会突破传统的伦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未来几代人的福祉。

面对这一核心问题,新的技术的出现我们是不是应先假设考虑其存在的风险性,直到有充分可靠的依据确保技术的绝对安全,我们才去应用它呢?但是由于我们人类本身的欲望,社会文化、经济利益、自身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面对新技术的应用时,只要它有益便不考虑其在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这是科技伦理在高科技时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3 国内外政策的相关研究

面对这一问题国内外是如何应对的呢?2015年12月初,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针对人类基因编辑的监督机制分为4种等级,其程度从宽松到严格分为公共商讨、行业自律、政府指导、监管和法律。有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禁止或限制生殖干预措施,例如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德国和英国。在澳大利亚,有意地进行胚胎基因改造的研究是违法的。还有大部分国家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持中立的态度,例如法国、以色列、日本和荷兰,它们将基因编辑应用于生殖的目的视作非法,但允许进行科研活动,比如调查基本生物学方面的方法,研究胚胎和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组技术。此外,少数国家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比较宽容,允许通过许可证授权的方式治理,由相关的专业机构测评风险后进行广泛应用。《人类基因编辑:科学、伦理学和治理》提出,在人类基因编辑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应该遵循追求福祉、透明、应尽治疗、负责任的科学、尊重人、公平和跨国合作等治理原则。这份报告中所传达的最关键的信息则是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技术在伦理上是可以接受的。毋庸置疑,相对于欧洲地区和中国等对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的禁止性规定而言,这一报告所划出的无疑是一条开放性的伦理底线。

4 面对基因编辑技术问题的建议

面对势不可挡的科技伦理问题,目前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制定和完善相关伦理规约和监督机制迫在眉睫。首先,我们必须把利益相关者考虑进来,通过迭代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反馈,最终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组织学习,这一学习并不是学习他人知识,而是了解他人的观点及不同之处,考虑各方的利益和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公民参与。在制定决策前,采集公众的建议,公众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对基因编辑专业术语不理解,但是最后该技术一旦应用必然涉及公众的利益,因此要发挥媒体的科普功能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

(2)提高科研人员素养。科学问题的产生与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密切相关的,为了避免让科学研究人员钻空子,我们要及时堵住科研人员钻空子的洞口,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加强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提高科研人员遵纪守法、追求真理、诚实守信、杜绝弄虚作假等的职业道德。

(3)政府的指导。政府是最有力量的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说服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政府针对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出台相关行政规章制度和设立专门的机构规范和监督人类涉及的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4)同行评议。学者相关领域专家对科学研究进行评议和审核。也就是科学共同体进行评议,科学共同体具有比外行更专业的知识研究,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的监督和规范更有说服力。

(5)开展论坛,达成共识。通过召集包容性的国家及拥有广泛的视角和经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从生物医学科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卫生保健提供者、病人和他们的家庭、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资助者、公共利益的拥护者、行业代表、公众的成员等,通过公众参与扩大视角收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但这不意味着问题可以解决,解决问题还需从长计议。

5 总结

考虑科技本身问题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产、学、研”转化及机构利益冲突政策,这是我国很多机构在管理框架上的薄弱环节。不仅要反思研究者个人、研究团队、研究者所在机构的政策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反思我国各部委在相关规范管理范围的衔接和一致性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发挥科学专家的作用。科学专家提高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大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科普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能力,让公众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控制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其次,发挥媒体的优势。媒体作为向公众宣传的重要窗口,应该正确地传达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积极与公众互动交流,解答公众的疑问。让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项技术,更加合理地使用这项技术,避免伦理问题的出现。最后,我们应在决策过程中让公众参与进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知情权,应对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向我们发起了挑战,我们要清楚这一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临床医学上进行了广泛应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了许多重要的科學、伦理和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走向,我们需要个人、学界、机构、政府各司其职,负起责任,走向共识。

参 考 文 献

[1]段伟文.底线与结构化伦理嵌入——深度科技化时代的生命伦理审度[J].探索与争鸣,2019(1).

[2]李侠.科技进步的缰绳与伦理阶梯[J].科学家,2015(6).

[3]Charis Thompson.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Commissioned Papers[J].2015,12(3):1-19.

[4]史晨瑾.创新和预防的博弈:人类基因编辑的监管[EB/OL].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ZlCT,2016-12-24.

[5]谢宏.《人类基因编辑:科学、伦理和管理》面世[N].科技日报,2018-06-11.

猜你喜欢
科技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环保科技大搜罗
环保科技大搜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中国科技60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