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垂直领域,助力报纸转型
——金华晚报“小记者”系列新闻策划剖析

2020-06-21 10:39曹建兵
传媒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晚报金华策划

文_曹建兵

培养小记者,是众多市县媒体都在操作的一项综合性新闻业务。每个小记者,聚焦的是家庭的目光,折射的是教育的大命题。做好教育文章,打造小记者品牌是地方报纸转型之需,也是报纸转型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金华晚报在小记者身上动脑筋、想办法,在“小”处做文章,借力“小记者”助推报纸转型。尤其到了2020年,报社利用“金华小记者”“金报教育”等网络平台,在策划上做强“内容”,在通道上“去中间化”,在创新、创优和创收方面都有所拓展,收获了传统报媒转型的新成果。

一、深耕内容,垂直服务

有人说,新媒体时代“通道为王”,但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仍是核心竞争力。金华小记者(原名金华晚报小记者)始建于1997年,目前已有小记者2.4万名。今年前五个月,金华晚报每周有针对小记者的策划,纸质和网络齐头并进。这些密集的策划活动,对小记者公平开放,实实在在让小记者成长、受益。这些策划活动和报道强化了报纸品牌,也大大增强了小记者队伍的媒体黏性。

1.大记者牵手小记者

往年,金华小记者也积极参与当地“两会”报道,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小记者跑两会”改为“小记者云访谈代表委员”。晚报四位大记者化身教师,在正式云采访前,大记者不仅本人要吃透议案提案,和代表委员有过深入交流,更要把小记者所思所想弄明白,还要为小记者进行培训上课。为云采访而召募的小记者100人分成8个采访群,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探讨如何做公益,聊如何让美丽的水源涵养区富裕起来,聊优质教育,聊复学复课后的安全话题,聊建“小邹鲁文化长廊”的意义,聊金华夜经济……虽然活动参与的人数有限,但把每次活动当成孩子的成长机会和样本,示范给更多没有参与其中的小记者,让小记者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疫情期间,除了云采访两会代表委员,金华晚报还组织了连线援鄂医生、万朵鲜花送医生、关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连线水专家等活动,反响热烈。

2.从小记者身上发现新闻

金华小记者策划的“过大年来健身”活动

2月28日,有名小记者给老师写信“老师,我是湖北人”,为此学校老师给出了温暖的回应,记者将此事采访后以《我们和你在一起》为题发表。发生在这名小记者身上的情况并非孤例,如何让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特殊时期不被误解伤害,如何引导学生用更宽厚的眼光看待来自疫情重点区的同学,是一个有多重正向意义的新闻策划题目。3月1日,记者采访了金华教育界相关人士后,推出了《教育界:请对他们偏爱一次》;3月4日,报纸推出了专版,既有教育部心理学专家李伟健亲自撰写的《病毒无情,人间有爱》,还有金华市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市少工委联合发出的倡议:《摒弃偏见,一起迎接春天》。3月6日刊发了《待到山花烂漫时》,18日刊发了《外来返工子女上网课无忧》……这组报道持续一个多月,既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引导,也助力城市文明建设。这组系列报道的收尾是当初写信给老师的小记者所在的班级,复学后共同完成了一组绘画作品《我们在一起》。这个新闻发端于小记者的一封信,落点于一群小记者的响应,既有新闻性,又有服务性,极具温暖特色。我们关注的不单是一名小记者的境遇,更关注一个城市的温度、一代人的成长,这同样是教育的本义。这组文章有多篇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

3.让小记者参与社会活动,发出强音

1月23日,浙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新冠肺炎疫情时刻牵动人心。正值寒假、春节,报纸停刊,小记者散落在各个家庭。怎么让更多的孩子认知疫情,让每个家庭也加入到全民战“疫”中来?大年初三,金华晚报网络平台“金华小记者”推出了“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主题征文。历时一个多月,金华小记者平台收到并审核发布稿件2500多篇,累计阅读量超过20万次。让小记者成了家庭抗疫的带动者、全民抗疫的发声者、呐喊者。很多家长感慨,孩子在关注疫情的过程中长大了,从“自我”走向“利他”。为了更好引导小记者,报社邀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浙江省特级教师李武南专门写了对疫情的深度思考,给孩子写信。“亲爱的孩子们,灾难有时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它让我们在阅读它、经历它的过程中,体味人世况味,感知人间疾苦,从而积累阅历,获取向上生长的力量!”鼓励孩子们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做个有责任感的中国娃。

4.让小记者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

1月18日上午9时,金华古城保宁门广场上金狮狂舞、民乐声声,金华市领导和6名晚报小记者,一起为婺州古城保宁门挂上春联(巨幅对联长6米、宽1米),拉开了2020婺州古城新春文化庙会的帷幕,成了新春庙会开幕式点睛之笔。庙会启动后,20多名有书法特长的小记者现场写福写对联,本报记者带领更多小记者走街送福。写春联、挂春联、送福字、剪窗花、逛非遗年货展、赏非遗大戏等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年的味道。在这场传统文化盛宴中,专程为小记者打造的“我为古城挂春联”活动,小记者们是参与者,也是体验者。而本报出动了12名大记者做现场服务,小记者成了主角,大记者做配角。春节前和疫情缓和后,金华晚报为小记者举行了爱鸟周观鸟、挖土豆研学等多次线下活动,进一步扩大纸媒影响力。

二、聚焦服务:传统媒体转型的重点

1.打造新媒体矩阵,让信息“去中间化”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去中间化”让传统平面媒体处境尴尬,传统媒体转型需要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具有网络思维的人才。2017年,金华晚报教育垂直平台开始搭建,2018年“金华小记者”H5平台上线,其后,“金华小记者”“金报教育”创建,经过一年多时间,目前粉丝在15万人左右。目前,国内区域性主流媒体转型的方向以建设区域性综合性新型媒体为主,在垂直领域发力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仍为少数。金华晚报依托在教育领域多年的深耕和积累,大胆探索和转型,建起了目前浙中区域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新媒体矩阵。

传统媒体拓展网络“通道”,彰显威力。“我为古城挂春联”活动网络发布后,十多所学校的小记者很快抢光了参与活动的名额;春节前举行的“过大年,来健身”马拉松跑,晚报小记者平台发出消息不到5分钟,就完成50对父子的报名;5月30日推出的庆六一节博物馆游活动,28秒“秒杀”。随着网络平台影响力的增大,不少金华晚报老客户开始转向与网络媒体合作,之前报纸凭借“二次售卖”的经营局面正在变化。

2.“服务也是生产力”,探索新闻服务转型

新闻报道主体是人,受众是人,所有的小记者活动的策划都是有温度的。做记者需要情怀,做教育报道的记者更需要人文关怀,他们的工作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教育生态,可能会改变一代人的成长路径。带着情怀,不计得失,用心用情精心做策划,为孩子做服务。“我为古城挂春联”活动中,小记者是主角,晚报的记者既当策划人也当执行人,既当导演又当摄影师,还成了广告公司的临时工。新闻服务的转型,还表现为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今年3月,本报开辟了有声平台“作文夜读”,和纸质文本互补。4月推出了优选课,搅动教育培训市场,让本报成为筛子,为孩子找到真正优质的教育品牌。

“做个造船者,成为被需要。”这是晚报做教育板块、做小记者工作的方针之一。今年以来,先通过征集评选,选用小记者作品作为金华小记者的新LOGO,向小记者传递共建家园的概念。同时,提出“服务也是生产力”,完成发行征订及后续服务中的“逻辑改造”——找到孩子、家长和教育界内在需求,让晚报的小记者工作和服务被孩子需要,被家长需要,被教育界人士需要。为了做好服务,金华晚报不断“借势造力”,借力本土特级教师团队,借力教育部门专家,借力相关部门。目前尝试以校园为单位,让每个小记者进入微信群,报社记者不定期进行上课和答疑。网络让信息“去中间化”,服务也“去中间化”。“我们不淘金,我们造桥”。当大家都把教育产业当成金矿的时候,我们摆正位置,不做挖金人,做好造桥人,发现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需要的孩子。报纸和孩子的距离近了,报纸的品牌就强了。

猜你喜欢
晚报金华策划
穿行城市中
考古发掘类展览策划的观察与思考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红气球请客
《圣诞夜》晚报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特别策划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