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折叠

2020-06-21 15:25付一夫
决策 2020年3期
关键词:环渤海滨海新区天津

付一夫

天津“失落”了。

2019年,天津实现生产总值14104.28亿元,增长4.8%,尽管增速从2018年的3.6%,提升到2019年的4.5%,但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三。更尴尬的是,在第四次经济普查后,天津2018经济总量被大幅下调5546.72亿元,是下调省份中幅度最高的。由此,天津在全国城市排位中,相继被强省会成都、武汉和杭州赶超,由2018年的第6位下降到第10位。

这已不是天津第一次“挤水”。2018年1月,天津经济主战场滨海新区宣布“挤水分”,不再重复统计注册在当地、但未在当地生产的企业产值,将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2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一时舆论四起。此次再度下调,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1月22日,天津统计局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份说明,把经济总量大幅修订的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天津转变发展理念,淘汰了一批落后产业;第二,严肃查处了统计造假,挤出了历史上积累的“水分”。

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的经济状况无疑是让人吃惊的。之所以感慨万千,是因为它曾经的荣光。

环渤海经济圈上的明珠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国家的发展格局与战略部署,深圳和浦东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先后催生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增长极,并拉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为了区域协调发展,“环渤海经济圈”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

凭借多方面的自然地理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环渤海经济圈被视为下一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突破口,并有望担负起“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使命。

为此,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首次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将这一概念从地理意义上升至经济层面的战略意义,这也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天津无疑是极为闪亮的一颗明珠。

历史上,天津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对外开放城市,是“天子渡津”之处,坐拥北方最大的港口,毗邻首都北京,且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交通运输、开放开发等多方面几无短板,故天津有着“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说。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天津是极为闪亮的一颗明珠。

为了更好地发挥天津对环渤海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中央批准了第二个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的设立,并将这块依托天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沟通东西部的区域,定位为“我国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旨在以滨海新区为龙头,推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整合及发展,最终在北方大地上再造一个“浦东奇迹”。当然,种种政策利好接踵而至,国家不遗余力地予以扶持。

悄然间,天津整座城市已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踌躇满志的天津,剑指“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一角色,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已是蓄势待发。

滨海新区强势崛起

几组数据可以见证天津经济通往荣光之路。

先看经济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2000-2016年,天津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13.63%的年均增速大幅度领先于这一时间段全国9.42%的年均增速;即便经受了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天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韧性依旧不减。

这期间,天津工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7.38%的增长速度,接近全国年均增速的2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多年都在20%以上,2004年更是高达26.5%,这是一个令诸多城市叹为观止的成就。

经济快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也随之提高。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来看,2000-2015年,天津均高于全国水准。这足以证明,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民生活,天津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追本溯源,天津经济之所以强势,其背后的重要力量,便在于滨海新区的强势崛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势头更为强劲,2000-2015年期间,年均近20%的经济增速相比全市更胜一筹。2010年一举超越浦东新区,位居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榜首。

那么,滨海新区又是如何强有力地支撑了天津的经济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一方面,滨海新区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吸引了一大批诸如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维斯塔斯风电设备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并进而形成产业聚集,建设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滨海新区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区风力发电设备、绿色二次电池、太阳能光伏等高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现已初步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第二,以中國北方重要港口为依托,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滨海新区围绕港口建设,加快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改善口岸环境,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步伐提速。

第三,放眼全球市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滨海新区良好地缘优势、商务投资环境和巨大发展机遇,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热点地区。以霍尼韦尔、加拿大铝业、波音、韩国新韩、汇丰、花旗等一系列外商的大规模投资与新区高质量的招商引资,对促进区域当地产品出口、创造就业、技术创新和提升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天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能。

更重要的是,天津的快速发展绝不仅限于滨海新区。借助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天津实施与中心城区、其他区县“三区联动”战略,收到显著实效。尤其是处于“京—滨发展主轴”上的武清、北辰、西青和东丽区四个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齐头并进,而其中又以武清和北辰两个区更为强势,2015年,二者经济总量均达到千亿级别。再加上具有优越生态环境和开发纵深的宝坻、蓟县、宁河三区县,成为天津承接首都功能溢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

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态势,让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地位愈加重要。早在天津十二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2016年,天津成功入围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一时风光无限。

彼时,几乎全国人都认为,北京已经可以专注做自己的北方“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经济中心”这一头衔,仿佛也可以放心地让贤天津了。

未曾想到,如此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津经济,居然在一夜之间跌下神坛。

遭遇“滑铁卢”

在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2017年,天津经济增速竟下滑了近2/3,增速仅3.6%,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创28年新低,仅高于1989年的1.1%,“盛极而衰”的剧情似乎来得有些突然。

毫无疑问,滨海新区的主动“挤水”是导致浪潮退去的一大重要原因,然而这在全国并非孤例。除“挤水”外,至少还有以下三方面因素是天津经济遭遇“滑铁卢”的幕后推手。

第一,限产的“环保风暴”摧垮了天津工业。从天津产业结构来看,全市经济总量有近一半都是来自工业的贡献,其中重工业的分量不容小觑。在2017年的限产“环保风暴”中,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企业被关停,直接影响到天津工业体系的上下游协同运作。其结果便是,2017年,天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为2.3%,远低于2016年的8.4%,这无疑重创了天津的经济增长态势。

第二,服务业不景气让天津经济增长乏力。以金融业为例,早在2006年,滨海新区就获国务院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得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设立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等等。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除了渤海银行,天津似乎拿不出第二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金融机构。从代表地区经济活力的上市公司来看,在沪深两市挂牌的天津A股上市公司共有53家,其所属行业多为工业、能源、交通、房地产,几乎没有一家是金融企业。

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是继法国图卢兹和德国汉堡之后的第三条空客单通道飞机总装线,同时也是在欧洲以外的第一条空中客车飞机总装线。

第三,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固定资产。2007-2011年间,天津投资增速保持在每年2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增长的投资也为天津经济带来了每年增速超过15%的“繁荣”景象。然而,2012-2016年,随着投资增速从18.5%腰斩至8%,天津经济增速也从近14%降至9%左右。2017年,天津投资仅增长0.5%;2018年,天津投资更是下降5.6%,而同期,全国投资增长5.9%。这也彰显出天津经济的增长模式依旧过于粗放,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浴火重生的经济韧性

2年过去了。很多人对天津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至暗时刻”,而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持续上扬了,从2018年的3.6%上升到2019年的4.6%,回暖之势较为明显。

浴火重生的天津,正在奋力向上。人们也看到了天津经济的韧性所在,为之欣喜和振奋。

从经济的核心指标工业来看,2019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比2018年加快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6.7倍、40.0%和85.8%,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新服务、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投资上,天津也一改2018年的疲态。2019年天津投资扭亏为盈,增长13.9%,位居全国第一。投资中,天津“三新”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6.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7%,其中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6.1%、39.3%和28.1%。

从投资结构上来看,天津民间投资出现了明显好转,占全市投资的41.1%,增长3.5%,实属不易。这反映出,天津民营经济的活力正在逐渐释放。作为国企重镇,天津经济活力不足一直被外界诟病,而各地发展经验一再证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决定当地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支撑。

民营经济活力与地方营商环境直接相关。近几年,天津持续深化“一制三化”改革,制定《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召开企业家大会,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中,天津在要素、法治、政务、市场、创新等5个维度满意度均位居全國前列。

2019年,天津新登记市场主体26.7万户,增长20.7%,其中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6.49万户,增长21.1%,占全市的比重为99.2%,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5.1%。可以说,天津经济开始出现回暖,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

今日天津,虽已逐渐摆脱昨日阴影,但仍没有完全趟出“泥泞”。天津市市长张国清用十二个字来形容天津所处的阶段: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

天津未来如何,尚未可知,不过,逆境之于强者,总是契机。我们期待着天津“凤凰涅槃”的那一天。

(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环渤海滨海新区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天津卷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天津之眼》
天津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
环渤海发展纲要获批将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