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2020-06-21 15:27杨玲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同类项层次性分层

杨玲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共同发展,是以生为本的关键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达成这一点,分层是关键。

一、问题分层,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问题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层次性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机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在绝对值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绝对值的概念意义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意义。|+2|=    |-2|=     |+1.08|=      |-2.52|=     |+36|=     |-32|=      |0|=     学生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主动地运用了课上所学的绝对值的知识,并对“绝对值”的概念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向学生提出问题:|a|等于什么?学生又再次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探究。很多学生想到结果为a,但很快便有学生意识到a的值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个正数可能是个负数,还有可能是0,而一个数的绝对值肯定是非负数,所以学生得出结果,当a>0时,|a|=a;当a<0时|a|=-a;当a=0时,|a|=0,这一问题难度相对加深了,更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教师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已知|a|=3,|b|=2,问a+b的值。这一问题难度又加深了一点,推动学了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的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教师巧妙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方式具有层次性,在问题的引领下,巧妙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课堂效率。

二、目标分层,注重全体学生发展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学情,将课堂学习目标分层。教师试着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进而依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教师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将学生分成了三种不同的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B层次学生为学习能力相对一般的;C层次的学生为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也分层设置,也设置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目标。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够很好地找到同类项,并学会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目标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这一学习目标要求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达到,使这部分学生在能力层面有一个深入的思考。目标三: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能够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深入拓展。这一目标主要是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的,要求A层次的学生达到,让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一个升华。这样的分层目标教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作业分层,促使学生有效思考

作业是学生巩固、拓展、提升、反馈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作业分层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的训练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本节知识内容后,准备为学生设计一些数学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注重层次性。作业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基础题,能力提升题以及拓展思考题。其中基础题例如:-8+6的结果的符号是什么?-4-5的结果符号是什么?9+(-6)=  -56+96= 类似于这种难度的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能力提升题主要是为班级中的一些中等生设计的,要求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例如:3与-2和的倒数是多少?-2与-9和的绝对值是多少?类似于这种作业题,会无形中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升。还有一些拓展题,例如:一辆出租车行驶的路线是东西方向的,我们将汽车向东行驶记录为正,将向西行驶的方向记录为负,这一出租车某一天行驶到某一时刻的行驶记录为:+10、-3、-6、+18、+13、-21(单位均为千米),问到最后的记录时刻,这一出租车在什么位置?如若这一出租车的油耗是每千米0.2升,问到截止时刻,这一出租车耗油量为多少?这种练习题难度相对较大,要求班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其他学生选做。这样让这部分学生不至于“吃不饱”,让他们的思维实现了一定的跳跃。这样的层次性数学作业,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评价分层,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教师是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依据具体學情,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因材施教,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教师选择让部分学生到讲台前来计算练习就是一个巧妙的评价措施。这时,有一位平时不太主动、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举起了手,想要上台做这一练习,于是教师抓住机会,让这位学生上台求2x-2=4的解。这位学生很认真地在黑板上解方程。很快学生便完成了,并给出最后的结果为x=3。随后,教师开始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给予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位学生,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对其进行了表扬以及鼓励,并适当地指点了一下:你的步骤与结果非常的准确,但你由于粗心忘写了一个“解”字,相信如果你再细心一点,数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及时鼓励其勇敢地改变这一点。这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无形中激活了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得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对于其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评价时也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可以用“很好”来评价。这样的分层评价从精神层面让学生有了很好的教导,让学生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总之,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不忽略的一点。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组织学生开展分层教学,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多角度活跃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同类项层次性分层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认识和应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