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娘家和婆家

2020-06-22 01:00姜玉梅
甘肃农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葡萄沟黄土高原娘家

姜玉梅

《陇上百村纪事》连载系列

《陇上百村纪事》是一部反映甘肃省部分村社当下社会现实的纪实作品结集,本书通过对众多村社脱贫路上的具体人物、事件、场景的记述,生动再现了千里陇原脱贫攻坚战的动人画面。

麦儿黄,杏儿黄,又是一年夏收忙。人在千里之外,心系故土乡愁。那片田野上的过往与当下,牵动着我的心。

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又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因为她是黄土高原。那是一片干涸的土地,又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因为她是黄土高原。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镇——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有我的娘家和婆家:南街村和葡萄沟村。

2015年,听到一条关乎家乡的特大好消息:银西高铁动工修建,预计2020年底通车。它起自西安北客站,向西北经咸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后进入甘肃境内,经宁县、西峰、庆城、环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沿G211前行经吴忠市跨黄河经灵武市引入银川枢纽银川站。这是一条经过我的娘家和婆家门口的高铁啊!

早胜镇位于甘肃省宁县南区,距县城18公里。小时候,娘家南街村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中,一望无际,目之所及,最高建筑是母校宁县一中四层高的教学楼。小时候,我们“姜家庄”被包围在一片平坦宁静的绿色田野中,本家有十几户人,附近张家也有十几户。

记忆中,一年四季,我们行走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特别是春夏之交,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油菜花,宁静美好,生机盎然,蝴蝶飞舞,蜜蜂鸣叫,鸟雀欢唱,羽毛华丽的长尾野鸡在树丛中飞翔。漫步田间小路,春风拂面,泥土芬芳,馥郁花香。

我的村庄很美,我的童年却是干不完的农活。穷,是那个时代的总特征,没有照片,只有在当时想要逃离如今却再也回不去的记忆:简单而快乐,忙碌而充满希望。最幸运的是,我能够上学,而我的姐姐、妹妹却没有机会迈进学校。

1969年,我出生在这样窑洞和院落,那时的劳累、苦闷、艰辛,是每天进进出出、上上下下,运转粮食、挑土挑水,都要经过一道长长的坡,年年岁岁,全凭力气;那时难得的快乐、安稳、踏实,是坐在院里晒着太阳,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后来,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哥哥于1989年在早胜镇开办了个体诊所,娘家的经济状况才慢慢好起来。我的哥哥出生于1962年,高中毕业时已经恢复了高考制度,但那时穷怕了的人们,看不到读书对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意义,身为农民的父亲更加坚信读书无用。哥哥一边跟父亲打铁器、做花圈、做笤帚,一边背着父亲偷偷地跟一位叔父自学中医,并考到了执业资格证。

直到我大学毕业六年后的1998年,娘家才盖起了一套新的四合院。那个有着四孔窑洞和一个四合院的独特宅子,便是我们兄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当年叫早胜公社南街大队二里半村,意指距离早胜镇有“二里半”路程。

在娘家的成长经历,我最深的感受是时日艰难,岁月不易。最悲伤最难忘最快乐的记忆,都在那片田野、那条小路。1984年严冬的一天夜里,48岁的父亲忽然腹痛难忍,在只有一张席子的土炕上跪着打转,担忧我们兄妹未来的几句话,成为父亲最后的遗言,农历十一月二十七,那个寒冷的清晨,父亲抛下孤苦无依的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撒手人寰。

印象最深的场景,是1988年夏天,母亲在打麦场晒麦子,我接到西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跑回来告诉母亲:我考上大学了!母亲手中的耙子掉在麦粒上,她哭了,老泪纵横,用袖子不停地擦拭眼泪。好多年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眼泪,包含多少辛酸,又包含多少希望!因为,在父亲早逝、家境困难的日子里,为了我的学费、书本费、校服费,母亲卖掉了家里包括废铁等所有能卖钱的东西。

最具意义和希望的事,莫过于我可以读书。小学时,我一直盼着长到为家里挣半个公分的年龄。1982年,国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迅速在全国推开。我家地多,但男劳力少,为了兼顾读书和帮家里干活,家门口的小路,留下我无数跑步的身影,先从母校宁县一中(早胜中学)跑回家,简单吃完饭,跑到地里干活,快上课时,再从地里跑到学校,以至于我一直是班级运动健将,摘得高中女子组3000米长跑冠军,创下高中女子组三公里竞走纪录,几年后才被别的同学打破。

大约是我高中毕业后,作为国道211一段的银西公路开工修建,横穿田野,经过村庄,加上铜眉公路、宁长运煤专线,便利的交通加强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娘家的村庄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90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娘家的村民们都富起来了,银西公路两边盖起了不少漂亮美观的四合院,家家装上了太阳能,用上了电器厨具,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村民们的农闲时间、生活选择越来越宽松。如今,站在娘家门口眺望早胜镇子,高楼、大树、房屋、苹果园等阻挡了视线,再也不是小时候一望无际的田野,当年镇上最宏伟建筑的母校教学楼早已被高楼大厦超越。

娘家的村庄、小路、窑洞、四合院,留下我们全家人的欢笑、汗水、奋斗,留下我们生生不息的命脉,立下并传承着认真、踏实、勤俭、上进的家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母亲、兄长亲手建起的家园,亲手栽下的树木,成为全家人的记忆,永远在每个人心里。

没有什么会长久拥有,有些东西注定要丢弃。

没有什么会永远失去,有些东西注定会永存。

我的婆家,是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小村庄——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葡萄沟村。与娘家相距不过十里路。1992年国庆节,我嫁到葡萄沟村时,邻居们基本都住在沟边的窑洞院落里,婆婆家也不例外。刚结婚时,我在早胜中学教书,常常骑着自行车,沿着泥泞的小路回家看望公婆。

与娘家不同的是,葡萄沟村离镇子六里多路,所以村民的生活似乎不如娘家那边便利。但相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葡萄沟村的住宅、学校、道路、通讯、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日益便利,与娘家的城镇化相差无几。

我的娘家与婆家,同属黄土高原,缺水,靠天吃饭,却基本能够风调雨顺。是老天眷顾这里的生灵,还是人们的勤劳感动了上苍?葡萄沟村,最让我感动,最令我鼓舞的,是爱人姑父家一家八口:姑父姑姑、儿子媳妇、四个孙子孙女。姑父的儿子小名叫宝宝。你可能会问:宝宝夫妻为什么生了四个孩子?他们收入高吗?谁帮他们带孩子?他们文化程度高吗?怎么教育孩子?等等。

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告诉你吧。

宝宝说:“2009年8月,我和妻子第亚玲经当地媒人介绍,我们结婚啦!2018年,我36岁,她32岁,我和她都是初中毕业。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长大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在陕西咸阳学习了汽车修理,回到家乡,在陕西定边一家石油公司找了一份稳定工作。现在我们有了4个可爱的小宝贝。”

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家大人、孩子忙忙碌碌但幸福满面,有希望有奔头的样子,我都无比感慨。他们以最自然、最传统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家教”,什么叫“熏陶”,什么叫“长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怎么会不知道“勤劳”、“节俭”、“珍惜”?宝宝的朋友圈更是常常体现对家人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我从中读出了最最朴实、最最简单,却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状态:心里有家人,再苦也不累;为了幸福生活,再苦也不怕;孝顺父母,家和万事兴;四个宝贝,健康快乐,井然有序。

看着婆家村子欣欣向荣的发展,眼见宝宝一家的奋斗,我完全不赞同一些关于农村“凋敝”的观点。

宝宝曾经充满希望地对我说:“2015年,电子商务进村,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我注册了自己的网店、电子商务营运公司及合作社。至今,我们公司营运3年多了。销售家乡特产曹杏、苹果、核桃等初级农产品,以及无刺花椒树苗,种养殖经济作物。网店及合作社每年的收入还比较乐观,政府提供1万元补助资金,多次参加县级培训,平时随身携带电脑学习、经营网店,把家乡特产带给全国朋友。开始,我稍懂一点店铺网店。县级电子商务部门带领我们实地考察和培训,我进一步学习了很多知识。家乡的特产走出农村,走进大城市,是我的愿望,让朋友了解我们庆阳。我通过网络及有关资料进一步学习。”

2019年清明节,我回到婆婆家,首先就去姑父家串门。姑父说,他家去年栽种药材丹参15亩左右,收获鲜丹参2万6千多斤,常年办养猪场、栽花椒树、经营大型粉料机,全家几口人忙得脚不点地,但脸上永远挂着笑容,这笑容,勤劳之后的希望。我刚回家时,邻居家房前屋后,几乎都晾晒着姑父家的丹参,根须长、带着土,姑父和姑姑天天翻晒、锤土、翻捡、挑选、分类,最终将晒干的丹参装成九十多个大包装,摞在院子避雨处,待价出售。

有天傍晚,我经过姑父家门口,他们正在捆扎花椒树苗,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姑姑高兴地对我说:“这些树苗要用公交车捎到合水县,是网上卖出去的”。我问到花椒树苗的经营收入,他们非常高兴,一一算给我听。姑父说花椒树苗培育2亩多,1至3年幼苗,高度0.5米至1.56米,约2万棵,除了去年,2019年还可以收入1万2千多元,比种粮划算得多。

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亲切。这片深厚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世世代代的生活、人生、经历,沉淀并浸润着一种信仰和智慧,一种品质和生存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多数心灵手巧、勤劳节俭、坚韧要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男性,普遍开朗豁达、富有孝心、善于计划。

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沉浸于黄土高原的故土气息、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并一次次固执地认为,曾经住过黄土高原窑洞的人们,传统规范和道德厚重而深沉,他们一生“爱面子”,专注“过日子”,他们苦过、累过、吵过、闹过,依然要过得比别人强。也许,这就是黄土高原的性格:隐忍、坚强、坚定……

猜你喜欢
葡萄沟黄土高原娘家
娘家欠你的,别到婆家来讨要
婚姻好不好,回趟娘家就知道
火焰山下葡萄沟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坐在葡萄沟的那条河畔(组诗)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国家AAAAA级景区葡萄沟
葡萄沟写意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