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2020-06-23 09:38徐关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乡村振兴战略

徐关尧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同时又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提高国民素质指明方向。这说明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要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继续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 重要保障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办好继续教育、保证高端培训教育的质量,必须创建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体系,放大格局去整合好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继续教育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贡献,其培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分管乡村工作的县(区)、乡(镇)、村的有关领导干部和主要工作人员,更重要的要为面向乡村工作第一线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教育。他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自身或单位对其职业需求和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的需求[1]。不但要让他们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而且更要让他们懂得根据当地的发展史、人文风貌、生态优势等实际情况,去做好乡村工作。因此,创建好培训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优质资源和各现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为重要。当今高校办好继续教育,培育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贡献,既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就是“三农”问题。一是要让农业健康地发展起来;二是要建设一个美丽风貌的新农村;三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1.农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2];同时,也给乡镇的土地造成了较大流失和荒废。一方面,大力兴办工厂和要致富先造路的理念,许多工厂和公路建设在良田上,在乡村中的土地作出了较大的牺牲;另一方面,许多农民纷纷放下锄头,进厂当上了工人,忽视了农作物的生产,也是造成土地荒废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定,无疑是鼓励农民要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把自己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心里就会发慌。

2.农村建设。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很显然,要求乡镇的重点工作要放在保护环境资源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工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村的资源和环境也造成了相当的破损。环境的好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质量,也体现了当地农村的人文、思想以及对生活的理念。

中央要求,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同时要重视人文的挖掘和建设,去改善环境、展示乡村特色风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倡终身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保护、美化环境重要性的认识[3]。目前,我国已有好多地方已建设成富裕、文明且具有当地风貌的美丽乡村,值得学习和借鉴。

3.农民工作。农民既淳朴又勤劳,但缺乏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加以宣传,让农民及时了解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以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让农民对农业生产有充足的信心。

“三农”工作人员可利用空闲时间(如晚饭后)经常与农民拉拉家常,交交朋友,在拉家常过程中顺便宣传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让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政策的温暖;同时也调解一下邻里之间的关系。做好农民工作的宗旨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和谐、富裕、美满的幸福生活。

二、乡村振兴教育课程体系创建

高端培训课程体系的创建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其次要了解培训对象的地理位置以及其所属地的人文风貌等,再次,要了解委办方组织对培训的要求和目标。

1.参加乡村振兴培训教育学员的特点。从心理角度看,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到高校来参加培训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知识结构看,这一培训对象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从年龄结构看,这一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调控性。从学习过程看,这一培训对象具有主动接受培训教育的行为,属主动学习型。

2.培训课程设置的原则。培训课程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委培方对培训过程的要求,根据委培方提出的初步方案来商讨如何设置课程,即需求性原则。培训课程的内容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培训对象所属地发展的需要,即针对性原则。

3.培训教材的建设。培训教材是培訓学员学习的基本素材。乡村振兴教育要求某门课的教材必须由新农村建设研究成果的一个或几个专家组织编写。编写的教材不但要求有文字,而且还要有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存贮在互联网中,供需求者随时查阅[4]。

4.现场教学点的选定。现场教学点是培训学员看得到摸得着的学习和借鉴的活载体。现场教学点的选定非常重要,不但要满足委办方的要求,而且还要针对培训对象所属地的特点去考虑现场教学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设了许多美丽乡村,现场教学点的选择空间比较大,要尽量适合培训对象的胃口去选择现场教学点。

三、乡村振兴教育的实施

乡村振兴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培训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来完成。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需求为中心确定培训内容后,高校就必须按照委培方的要求努力配备好优质教师、优秀班主任,同时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教师的配备。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角,高校有义务把最优秀的教师提供出来为乡村振兴培训教育服务。当然,高校也不是万能的,在安排教师方面,首先要考虑本校懂行的优秀教师,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体现高校的能力与特色。如有本校无法完成的培训内容,千万不能安排不懂行的教师去滥竽充数,不然会影响整个教学质量。承办培训教育的高校可去发掘兄弟院校的有关优秀教师以及专门从事乡村发展研究的研究院(所)的有关专家。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有机地整合,高质量地去完成乡村振兴培训教育的教学任务。有条件的话,有关承担培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去培训对象属地进行调查,根据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来准备教学内容。

2.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实施整个培训教育、教学过程的引路人,所以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培训教育、教学的质量。班主任要面对教师、培训对象以及住宿、餐饮等诸多事务,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首先,班主任要熟知培训计划和培训授课教师的情况,真正做到有条不紊地引路人;其次,要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好培训者的住宿和餐饮,确保培训者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再次,班主任既要熟知学校的基本概况,又要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環境,更好地为培训者提供培训教育计划以外的服务。

3.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指高校的人文风貌。针对培训教育来说,主要包括教学场所、生活区域、活动场地、校园环境。

(1)教学场所。针对乡村振兴培训教育来说,教学场所主要是指教室、现场教学点及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室的配备要根据培训人数来安排,即容量要合适。教室不但要保持清洁、明亮、课桌椅整洁、墙面装饰简洁,而且还要多媒体设施齐全、正常,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现场教学点的选定要尽量考虑培训对象所属地的特点[5]。图书馆(阅览室)的配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培训者接受课堂知识以外的教学场所。图书馆(阅览室)不但要做到宽敞明亮,保持安静的环境,更需要的是多提供一些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书籍,让来参加乡村培训教育的学员有书可看。

(2)生活区域。生活区域主要指住宿、就餐场所。培训者在第一天报到时首先看到的是校园环境的概貌,其次就是住宿场所。所以,住宿场所的好坏也是给学员留下的第一印象,其会影响到学员对某高校的不同评价及其自身对这次培训的心情。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层次和承受能力,安排好与就餐、教室比较近且房间清洁、明亮、简单而不失品位的住所,让培训者有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为整个培训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就餐场所要在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菜肴丰富,适合培训对象当地的口味为目标,以确保培训者的生活质量。

(3)活动场所。目前,国内高校的体育馆、大操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羽毛球室、游泳馆等设施都比较齐全,承办培训任务的高校有必要对有关管理部门作出相应政策,协调好与全日制学生的使用时间,让培训者有自由活动的权利,以调节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参加体育活动、陶冶生活情趣。

(4)校园环境。刚才说了,校园环境是培训者到校的第一印象,美丽的校园环境给培训者一个愉悦的学习心情,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底蕴。校园环境建设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建设。大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绿化率及其合理性、道路的畅通与清洁方面;小环境主要表现在细节方面,后勤管理部门要合理地设计,体现学校的背景、历史以及学校的办学成果,宣传教师、学生的良好风采,要杜绝不良习俗(如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等)。

四、乡村振兴教育的质量评价

既然说高校继续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那很有必要对乡村振兴培训教育的质量评价。

1.需求性原则。任何培训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在评价体系里重点要突出每个培训单元是否根据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特点来设定的,是否满足他们的期望;其次也要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教学场所、生活区域、活动场地、校园环境等后勤保障工作是否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在制订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时,要以完成整个培训教育、教学过程为中心,以培训对象满意为最终的评价目标。

2.实用性原则。乡村振兴培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短期培训让培训对象有一个新的认识,在理论上有一个新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评价也很

重要。

3.特色性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那么要评价培训课程的内容是否具有当地的特色,是否与培训对象属地的特点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阶段性或实效性原则。培训教育质量评价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要对培训的教学、后勤服务的评价,也要对后续“三农”工作的评价。承办培训教育的高校要在一定时间内组织有关教师去培训对象属地进行考察,了解“三农”工作的情况,对培训对象属地进行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比较,做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D].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2]陈宝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D].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3]刘广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N].科学时报.2011-02-24(A01).

[4]刘春.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建设的思考[N].江苏教育报.2019-09-25(003).

[5]杨斌,高策理,吴志勇.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8(07):3-8.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对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探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