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童气”: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关键

2020-06-27 14:14高德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班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

自2019年秋季学期,三科统编教材在中小学所有年级全部投入使用。为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本刊将陆续邀请专家、名师围绕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进行研讨和分享。本期特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德胜教授进行教材解读,并邀请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编者、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任颖老师以四年级上册《这些事 我来做》为例,为教师们用好新教材提供教学设计范例。

在国家教材委和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汇聚全国各界力量,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共12册现已全部编写完毕并通过审查,2019年秋季,小学所有年级都将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目前,工作的重点也由教材编写转向教材使用,用好教材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用好教材的前提是踏踏实实使用教材,认真开足、开好道德与法治课,任何将道德与法治课挪作他用、不开课、打折开课的错误做法都需要得到纠正。在教材使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如何用好教材的探索才有意义。

找准教材要求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结合点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现出国家对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全面要求和殷切期望。但国家的要求和期望在教材中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一套好的教材必须既符合“内容律”,又符合“教育律”。所谓“内容律”是指教材内容体现国家意志,科学可靠;所谓“教育律”是指教材设计体现教育规律,能够为学生所喜所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内容律”与“教育律”的统一,即教材内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教材的设计、结构与体现的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将国家要求与期望和儿童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经验的提升达到国家要求与期望,另一方面则是将国家要求与期望接续到儿童生活经验之中,在儿童生活经验中找到基础,借由儿童生活经验生根、生长。

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教师在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忠于教材,尊重、挖掘、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分几步走:一是研究每个单元、每一课的教育主题和教育目标,通读教师用书中关于本单元、本课程的设计思想与意图,找准教材所体现的国家要求与期望;二是充分了解儿童在这一教育主题下的真实状况、成长困惑、发展需求;三是根据教育要求和儿童现实,找到二者之间的交汇点、落差点;四是根据教材设计思路和教材所指引的教学、教育方向,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以教材要求与儿童现实的交汇点为依托,逐步弥补学生发展现状与教材要求的落差,使教材要求在儿童那里得到实现。

在设计教学中,照本宣科与撇下教材另搞一套都是错误的做法。教材虽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且是经过千锤百炼、体现“教育律”的文本,但如果不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就找不到教育着力点,即使质量再高,其教育作用也发挥不出来。此外,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内容律”与“教育律”相对完善结合的教育文本,已经隐含着“教学蓝本”,撇开教材另搞一套,看似高明,实则浪费。而且,教师个人的设计不一定高于教材,甚至有走偏的可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尊重、遵循教材所指引的教学蓝图之指导,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和体悟,充分了解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困惑与需要,找准二者的交汇点与落差点,由此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才是理性、智慧、负责的选择。

“班本化”:从教材到教学

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非统编教材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即教材只能以普遍情况为基础来设计,不能兼顾到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具体情况。统编教材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来设计的,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有一个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估计。问题在于全国各地、各校、各班的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只能根据普遍的情况来设计活动。思想道德学习,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状况为基础,针对的就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失去了这一针对性,教材和教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更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因此,学习活动能否“校本化”“班本化”是德育课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也是能否用好教材的关键。

如前所论,用好教材不是要照搬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本班实际对教材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合本班实际的改造。学习活动的改造或创新设计一定要从了解本校、本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始,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才能判断教材中哪些环节是适合的,哪些环节是需要改造的。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个内容“处处是学习”,讲到读书、交往、玩耍、参观都是学习方式,如果不了解本班实际,照搬教材来组织活动,就失去了针对性。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本班对交往学习有偏见,就可以在交往学习上进行强化设计;如果本班对玩耍学习有误解,則可重点突出玩耍的学习意义。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教学才有针对性。当然,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依然是有意义的,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参照、一个范例,用来引发对本校、本班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探索,以这种方式实现教材的“校本化”“班本化”。

很多人会认为这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要求过高,因为在升学考试压力下,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中没有地位,本学科教师多是兼职,能够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不错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教学的“班本化”!要求高不高,要看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道德与法治课这样的处境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扭曲的。如果我们把这种不正常的、扭曲的状况当作判断的出发点,那我们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从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使命出发,“班本化”的要求其实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点都不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吗?

让法律到达儿童

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为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意味着法律教育要求的提高。有效实施法律教育,首先应明确中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定位。法律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定位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律、身边的法律,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一句话,不是进行法律专业教育,而是进行公民法律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猜你喜欢
本班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生导制”在教学中的奇效
——在教学中转化学困生之行动研究
合力营销“八步法”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校园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