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个性化社会心理分析

2020-06-27 14:07谢彬
知识文库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个性化

谢彬

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的研究是遏制社会暴力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必要性手段。因为,去个性化的发生会伴随有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暴力行为等危害社会的行为产生。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没有绝对的好,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坏,去个性化社会心理也是如此。去个性化社会心理良性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去个性化社会心理作为研究主体予以剖析,以期其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带来帮助。

1 去个性化的定义

去个性化指的是人们当前已形成的态度、思想、信念、理念或者是一致秉承的逻辑思维失去了统一性,进一步引发了认知失调,这种原本应当保持一致性的心理发生了倾向性,这种心理就被称之为去个性化心理。简而言之,所谓去个性化心理则是统一性和责任感的缺失,致使个人非正常社会行为的产生。一旦产生了去个性化社会心理,那么认知失调就紧随其后,认知失调也被称之为认知不和谐。

2 去个性化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

就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研究而言,我们就不能不谈津巴尔多,他为去个性化心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表示之所以社会群体中会出现去个性化行为,主要是因以下几个原因所致:

2.1匿名性

在津巴尔多1970年的相关研究资料中得知,若是群体在受到激励性和紊乱心情的影响,同时对于群体所处境遇被识别性差,则成员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的概率则越高。例如:若是群体着装统一,个体自然会被忽视,则被匿名了,其被称之为制服效应 (uniform effect)。通过津巴尔多实验研究得知,将实验室着装为白色外套和头套和着装普通并佩戴有身份牌的女性作为实验对照组,实验中两个群体均(实验助手扮演)施以更长时间的电击(模拟的假点击)。实验得出,匿名可能会引发无克制攻击。匿名性(anonymity)是指个人在去个性化的群体中隐藏自己个性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去个性化所致。由于个体将自身视为隐匿者,没有人知道自身去个性化的存在,那么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会被发现,久而久之致使这种非常态心理更加严重,异常行为产生的频率变高。一些不法组织(如三K党、贩毒团伙、恐怖组织)的反社会行为及攻击行为,匿名性是其最大的特性。

2.2责任分散

个人在为人处事上,通常会用道德伦理及社会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以免遭受社会舆论或法律制裁。但是在群体中,个体会认为反社会行为是以群体形式呈现的,责任也应当是群体承担或是分散至每个个体身上,个体不会担任群体行为的全部责任。因此,产生了“法不责众”心理,即便是遭受惩罚也是群体性惩罚,个体惩罚则变得微不足道,自然而然产生了群体到个体责任感降低甚至是缺失,这就是所谓的责任感分散效应。

2.3群体的淹没性

群体淹没性则体现的是去个性化群体主观看法。他们的行为活动不是个体身份的表现形式,其行为都归于群体,最大特性则是群体表现形式。如此,个性化的个体则被淹没在群体中,并且支持群体性产生了去个性化的发展,他们渐渐失去了自我认知,进而自我约束力被削弱。研究证实,若是让一个具有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的男性大学生对受害者施以点击(模拟的假点击),然后将经历这次实验的个人内心感触讲出来,该去个性化个体表示自身情绪稳定,缺乏自觉性。因为平时的生活活动均为集体性的,群体的存在致使自身自觉性被淹没,所以致使个体自觉性缺乏,最终导致个体行为具冲动性、无约束性、破坏性,因此,他们产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匿名暴徒四处为非作歹。简单来说,犯罪群体的去个性化心理和犯罪组织规模大小有着直接性联系,规模越大的犯罪组织,犯罪个体危害社会行为愈加残暴。

3 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的影响

3.1负面影响

3.1.1使人变得冷漠

去个性化心理很容易使人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从众心理从微心理学来讲,就是因为去个性化心理的产生而引起,这种隶属于盲目性的行为。现代化的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去个性化社会心理所致,从而引发了这种冷漠性的行为的产生,如下案列也是去个性化心理所引发的:

案例分析:有这样一个新闻报道,有一个青年站在高楼顶想要跳楼自杀,救护车、消防车將周围街道围得水泄不通,消防人员及警察都在竭力挽救生命。而在楼底下围观群众越来越多,突然间人群中爆发出 “快跳呀”的声音,随之围观群众中也开始有人随之附和起哄,正是伴着众人的 “怂恿"声、 “鼓励”声,青年人放下了最后生的一丝欲望,纵身从楼顶跳了下来,生命就在刹那间结束。就这则报道而言,“看客”们正是因为去个性化心理作祟,个体认知失调,这些“看客”此时又有“匿名性”,是普通群体中的一员。通常这种去个性化境遇中,群体通常都表现出精力充沛的样子,根本无暇去思考自身的认知,从而产生了超乎寻常的行为。这则案列充分的说明了这种去个性化的社会心理,会使人们变得冷漠,从而产生一些出格的行为。

3.1.2去个性化心理会引发社会攻击

个体因为长周期的淹没于群体,受到了群体的“保护”,当个体在认知上失去自认同群体行为目标时,那么个体则已具有去个性化的社会心理,这种去个性化心理会导致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能力的丧失,降低个体责任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现。

案列分析: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做了违反校规及没有公德的社会行为,会产生羞愧感、自责感,因为自身行为违背了学校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可是一些学生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其将自身融入到了某一学生群体中,这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打架斗殴、损坏公物、欺凌其他同学等,这种学生在老师发现教育时,他们通常会以“某某同学也做了”为说词,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因为去个性化心理所致。

“去个性化”的学生个体通常将自身融入到某一学生群体中,自己只是群体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将自身行为落在了群体上。他们认为群体性的行为,老师的聚焦点也集中在了群体上,老师对于个体言行举止不会太关注,即便是个体的某些行为引发了不良后果,个体也不会承担责任或是经过所有的个体分担后也会变得微不足道,产生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的个体则产生“责任扩散”心理,如此,致使个体责任感淡漠。这类学生已丧失了自我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为人处事中只看他所融入的群体是如何做的,失去了自我意识,自身的选择权依附于该群体,将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置身事外,自己平时所不敢去做的事情,在群体的“支持”下也变得得心应手。

3.1.3去个性化会引发推脱懒惰行为

在群体活动中去个性化心理现象尤为突出,因此产生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同学们本应该在认真的上课,有教师需要找几个学生帮忙,因此,打断了上课老师。老师在说道:“来几个男同学,去给李老师帮下忙。”当第一个男同学站起来的时候,紧随其后就跟了一群同学,若不是老师制止,那么则会更多。这些学生就是在这种去个性化心理的促使下,想要逃离课堂,因为,他们懒于学习。

3.2正面影响

去个性化通常会使抑制性被消除,因此,我们对待“去个性化”心理应当以一种辩证思维去看待,事物有两面性,绝对的错和绝对的对都是不存在的,对于去个性化心理而言,也是如此。若是某一个体成员性格内向、胆小,但是他希望自己能够和集体相融合,那么他可以选择和大家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他能够悄无声息的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在集体活动结束后,他自己也会对自身的行为感到惊讶,发现自己也可以拥有活泼开朗的一面。若是一个团体的负责人,那么在管理工作中,事前统筹安排工作是必须的,首先要让规章制度深入到自身所引领的人员心理,让大家在其位谋其职,他们懂得只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才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义务,这样能够尽最大可能性的避免侥幸心理的产生。对于工作,务必做到奖惩分明,才能自然而然的在工作中做到井然有序、临危不乱,避免许多无谓的纷争,那么工作效率和品质才能够得到提升。

4 总结

去个性化心理研究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一定帮助,其为消除不法组织措施探寻带来帮助,并且对引导因为个性化心理作祟而走上不归路的人或是群体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去个性化社会心理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以上的研究能够给产生去个性化心理的个人或是群体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调查
中间群体
同桌宝贝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