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顶 之 路
——从神内推广奖看广西农村能源队伍的建设

2020-06-28 02:16甘剑伟黄华杰
农家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沼气池沼气广西

特约攥稿人 甘剑伟 黄华杰 韦 晧

颁奖会现场。

2019年,广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能源站)首次组队冲击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有5名选手获奖,占广西获奖人数近30%,占全国农村能源领域获奖总数近20%,居行业第一位。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是我国唯一面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全国性奖项,是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奖励金额最大、涵盖省份最广、荣获人员最多的奖项之一。设立20多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17次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评奖活动,专业领域涵盖了种植、畜牧兽医业、水产、农机、农村能源、农广校六大行业系统。从2010年起,该奖项由每年评选一次调整为两年一次,每次奖励基层推广人员和农户各100名。

工匠精神和老黄牛干劲

此次广西能源站首次出征即获大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广西农村能源队伍已成精锐之师,仅在沼气领域,从业人员就达到1.57万人,其中沼气生产技师57人,高级技工665人,中级技工5622人,初级技工9556人。

能源站非常重视首次参加神内推广奖的人员选拔,从乡镇到县级到市级再到自治区级,按评选标准层层筛选,最后入围100多人。能源站站长张健军左右为难,入围的人员都相当优秀,水平相当,而向农村农业部推荐的名额只有6个,舍弃哪一个都十分可惜。该站又多次提高了选拔标准,结果仍有几十名胜出,在劳动技能及推广业绩同等的条件下,最后把入选机会让给了从事时间较长20年如一日奋战在沼气建设一线及曾获特殊荣誉的老同志。

入选的6人,其中一人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其余的都是农民,他们都是建造和管理沼气池的能手,个个身怀绝技。比如广西博白县沼气技术协会的李拥民,根据广西沼气建设的实际情况,潜心钻研,先后解决了沼气池挖掘过程中的渗水、沼气池结壳和钢玻璃沼气池自动排渣等技术难题,提高了沼气池产气率,他还将建设经验和技术推广到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是家喻户晓的“沼气大王”;又比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农民范再武发明的“范氏钢模”风靡百色,建池工期由大半个月缩短到几个小时,还提高了沼气池的质量,他们十几年前建造的沼气池,很多至今仍在使用。

而贵港市港南区农村沼气技术服务站的梁慎年除了有一身过硬的建池技术外,还以管理创新著称,他搭建了贵港市第一家物联网沼气监控平台,免费给农户和养殖场安装,全天候远程监控沼气池的流量、压力、温度等信息,还建立沼气微信服务平台,远程服务沼气农户过万次。

他们都是广西乃至国家行业认可的沼气工匠,“头带光环”。李拥民不仅是“全国技术能手”,2015年还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灵川县农村能源办副主任钟祥荣曾获全国省柴节煤工作先进者、广西“八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和全区农村能源工作先进个人等;范再武曾荣获“全区沼气技术能手”和“全区十佳沼气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最重要的,他们都是广西农村能源建设的‘老黄牛’,展现了任劳任怨为民服务的工匠精神。”张健军站长说。

李拥民从来都是高标准高要求建池,从砌砖、粉刷水泥,到最后的管道安装都一丝不苟,在工程质量管理上,李拥民会不定期地深入到项目农户家中开展质量检查“回访”,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或是工艺粗糙的,当场拆除,重新建设。他说:“沼气池建设不是建完就完了,要对建池的质量和农户使用安全负责,我们要摸着良心做事。”

百色市隆林县沼气技工范再武入户检修沼气设备。

隆林县山高坡陡,公路弯曲不平,农民居住分散,建沼气池十分不易,建筑材料和模具的运输就是其中的难题,范再武常用的办法是三轮车拉到山下,再改用马驮,为节省运费,他经常用肩膀扛。崎岖的山路上时常出现他肩扛模具的身影,沼气用户都说他就是山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实战锤炼出能手

广西的沼气工不仅善于建造沼气池,还善于管理和利用沼气池,让农民持续用上沼气,甚至实现了“沼气产业链”的开发,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广西农村能源2019年高比例获奖的原因之一。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较高,地埋式的传统沼气池,每年产气时间也长达300多天。另外,秸秆资源丰富,中小规模集约化养殖业发展迅猛,沼气原料来源充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适宜发展沼气的一类地区。

广西发展沼气建设,最初的目的是利用山区农民养殖的传统,把畜牧的粪便转换成沼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保护绿水青山。多年的实践表明,发展沼气不仅恢复了森林,农民也获得了实惠。

据统计,一座容积8立方米沼气池产生的有效能,相当于2289度电,按农村电价每度0.528元计,一年能节省电费1209元;也相当于19罐15公斤的液化气,按每罐120元计,能节省2394元,同时节省了1万斤薪柴,按每吨200元的市场价格计,节省1000元。沼气池每年能产2000多斤沼渣沼液,相当于少买了一吨复合肥,节省近2000元。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留守乡村的老人与小孩不再养殖,沼气池缺少原料。然而这一问题,并没有难倒广西的沼气工匠。他们根据当地发展的农产业就地取材,把香蕉杆和叶、农作物的桔杆及烂菜叶等可溶解的生活有机垃圾入池转化为沼气。在容县沙田柚产业核心示范区内,每隔几百米就建有一个小型沼气池,烂果树叶用作发酵原料,产生的沼气既点亮了园区内的沼气路灯,还可以用来诱杀害虫,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

沼气工匠还以沼气为纽带,联结种养业产业化发展,把沼气这一小工程做成大产业,把这一小项目做成大事业。获得神内农技推广奖的广西容县杨梅镇凤美村农民莫裔北,实施了“小区物业化管理服务模式”,实行沼气使用、沼肥集中处理、用肥有偿供应。

从容县县城到灵山镇公路边上有一幢二层小楼,入到2公里处可以看到引人注目的招牌“杨梅镇凤美村农村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站”,小楼右边排列着5座沼气池,山上是几处生猪养殖场,前面是44.8亩长势良好的蜜桔,左边3公里处是20亩的沙田柚和蜜柚种植园,这里就是莫裔北的沼气站。

2013~2014年,莫裔北租赁了5亩土地,利用农业部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投入180多万元建成5座600立方米的小区和联户沼气池,并给周边三个村子500个农户安装了输送沼气管道和沼气计量表等。

小区和联户沼气池的上游产业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莫裔北自己建设的大型养殖场及周围的养殖户,禽畜产业的大量粪便作为原料,另一个是乡村的保洁业,莫裔北收集了周边村庄每天产生的垃圾并经过分类,把可溶解的有机垃圾入池,比简单的焚烧处理更方便更经济。而有机肥料则是下游产业,莫裔北把沼气池产业的沼肥作为商品卖给种植户。

小区和联户沼气池的主产业是沼气,有偿供给凤美村及周边村庄的500个农户使用,每立方米2元,用户对供气效果非常满意。他们说:“跟城里用煤气没两样,火力比煤气还要旺呢。”

再接再厉建新功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目的也逐渐从解决农户生活用能、保护封山育林成果,逐渐向建设美丽乡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转变。

“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是新农村建设的概括,在广西的新农村建设中,活跃着农村能源工匠的身影,尤其在落实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广西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美丽广西·幸福乡村”环境秀美专项行动等自治区专项活动中屡建奇功。

2019年,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把合理盘活现有沼气资产作为处置农村沼气池的首选方式,充分挖掘农村闲置沼气池在改厕、生活污水处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潜力。

广西有406万户的户用沼气池存量,历年所建农村户用沼气池,虽然部分已经因住户搬迁等原因被废弃而损坏或损毁,但还有相当部分户用沼气池可以通过清理池渣、修复管道等旧病池改造方法恢复使用,或作为厕所化粪池使用。

大化县共和乡荣上屯,通过对80户闲置沼气池进行管网升级,同步实施厨房、厕所、猪栏改造,实现户厕黑水和灰水分流,黑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初级厌氧处理,再与灰水汇集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二级深度处理,产生直接用于作物种植的沼液,不仅解决了村庄环境问题,提高了农户卫生意识,更减少了近20%的农药使用,助推了当地产业基地生态农业的发展;

恭城县嘉会乡嘉会街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项目,根据城镇居民住宅集中、垃圾收集半径大的特点,将一个300立方米的沼气池与集镇公厕有机结合,委托沼气专业服务公司进行“全托管”服务,通过收集公厕排污、周边农贸市场有机垃圾、规模养殖场粪污作为发酵原料,开展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建设,实现了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化利用。

事实证明,沼气池改建过程简单、实用、经济、环保,群众欢迎,如港南区新塘镇岭尾村、蒙大村部分老的8~10立方米的旧病户用沼气池,每座花费1500元左右进行改造修复,改造后的使用效果比一些新建小化粪池还要好。沼气池改建,是推动“厕所革命”的另一种可靠模式。

桂林市灵川县能源办钟祥荣下村开展沼气安全生产宣传。

猜你喜欢
沼气池沼气广西
广西贵港
沼气发电工艺中沼气干燥设备的应用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沼气能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沼气能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西山区沼气池建设现状调查
过了冬的沼气池如何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