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实践分析

2020-06-28 14:24黄宇宏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成功率心肌梗死研究组

黄宇宏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CCU,广西 柳州 545001)

急性心肌梗死为多发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高,需尽快展开抢救以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1]。抢救过程中的护理质量直接决定抢救效果,常规护理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无针对性,其应用效果不佳。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治疗护理模式,将护理与治疗有机结合,笔者认为此种护理模式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需要,因此本次研究以806例患者为例,以对照分析方式探究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以8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我院接受急诊治疗,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403例。参照组:男223例,女180例;年龄35~78岁,平均(62.87±5.68)岁;合并症:108例合并有高血压,94例合并有冠心病,85例合并有糖尿病。研究组:男219例,女184例;年龄39~80岁,平均(63.01±6.12)岁;合并症:105例合并有高血压,96例合并有冠心病,81例合并有糖尿病。两组上述数据相仿(P>0.05),可比。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相关资料完整;(3)患者或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重要系统功能障碍疾病;(2)病史资料残缺;(3)依从性差。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予以预检分诊,然后送入抢救室。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予以面罩给氧,连接18导联心电图,监测患者的心电、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常规采集血液标本送检;常规构建静脉通道,实施抢救治疗。护理至出院(抢救失败者至抢救结束为止)。

1.3.2 研究组

予以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1)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选择护士长、资深心血管科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安排、协调护理工作,细致安排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2)设计临床护理路径表:小组成员于知网、万方、维普、Google 学术、SCI、GPO Access等搜索引擎中大量搜索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分析患者的护理、抢救实际需要,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不断完善。(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开通急诊心肌梗死专用绿色诊治通道:患者由绿色通道就诊,并快速办理挂号、缴费等一系列住院手续。护理人员接诊后立即将患者送往抢救室,并同时通知相关抢救医生准备抢救。②初步评估:全面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生命体征、疼痛程度等,综合各项评估指标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做出准确判断,保证在30 s内完成评估,并确定抢救方案。③实时监测:安排专门护理人员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证时刻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免发生突发状况。④强化镇痛:疼痛会增加耗氧量,促使病情恶化,在护理过程中根据疼痛评估结果予以患者分级镇痛。⑤强化心理支持:负性情绪会加重心理负担,影响心肌功能,为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通过抚摸等肢体语言使患者放松,并通过播放舒缓音乐缓解不良情绪。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各项时间指标(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于出院前调查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计算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每组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3.0软件分析806例患者的临床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行卡方(x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行t检验。最终检验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抢救成功率对比

参照组391例患者抢救成功,12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97.02%;研究组400例患者抢救成功,4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99.26%。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02,P=0.019<0.05)。

2.2 时间指标对比

研究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 7.7 7%)高于参照组(84.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时间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心血管疾病,抢救效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常规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无规范化流程,导致局面混乱,抢救效率相对较低,无形中延误了抢救时间,影响抢救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根据具体病情、科研资料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护理路径表,从入院至出院严格遵循该流程表对患者实施护理、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规范抢救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可提升抢救效率及抢救效果。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当中,自患者入院后迅速展开有效护理和抢救,避免时间延误,为抢救赢得了更多时间。本次研究中研究组403例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前通过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基于已有理论和临床实践设计临床护理路径表,以保证护理的科学性。再次基础上,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际护理需要开通急诊心肌梗死专用绿色诊治通道、尽情全面病情评估、关注实时监测、注意强化镇痛和心理支持、并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健康教育。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得到有序的针对性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升高,分诊实践、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患者的满意程度高达97.7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此种护理模式的作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现了急救护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避免了抢救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延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优势明显,具有推广施行价值。

猜你喜欢
成功率心肌梗死研究组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