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色彩叙事性

2020-07-02 07:33张夏丁
新疆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丽莎蓝色白色

□ 张夏丁

电影《毁灭之路》剧照

马蒂斯曾说:“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那色彩就是诉诸于感觉的”早在3 万年前的西班牙埃尔·卡斯蒂略洞,早期人类就尝试用色彩记叙活动,随着颜料和染料的发明,色彩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作品当中,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也从早期的对客观事物的色彩还原转变为主观的色彩运用,例如,毕加索的蓝色“自画像”和玫瑰时代的“带烟斗的男孩”这两幅油画出自同一画家的不同时期,其中的主观色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间接地反映了画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

从电影诞生初期用模板机械印制法逐幅画成的彩色电影,到电影彻底进入彩色时代,人们对于动态影像色彩的探索从未停止,彩色电影的到来丰富了造型语言,美术、道具的颜色,光的颜色,甚至演员的肤色,都参与到叙事中来。

但是颜色的加入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丰富画面吗,颜色只是为了让画面看上去更好看吗?电影《毁灭之路》末尾一段的白色处理,在这场戏之前,这部影片的整体基调偏暗,却在片尾高潮处处理成高调,这种强烈的对比直接就传递给观众一种死亡将至的心理暗示。在中国,白色常被用于葬礼,寓意着死亡,东方所忌讳的颜色在西方却被用于婚礼,寓意着新生。《毁灭之路》中的白色既寓意着死亡的到来,也具有新生的象征意味。

色彩的叙事控制权,并不仅仅听命于个人的情感认知,而是忠于故事情节设定,这就要提到前期对于每一场景,或者重要场景的色彩设计。这需要每一个部门的配合,色光与场景颜色的配合,后期与前期的配合,都基于前期的情节色彩设定。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心理暗示的研究,讨论几种主要的色彩叙事心理,借助传统绘画中的叙事色彩,引出并分析电影中的几个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在影片实拍中借助色彩帮助。

一、色彩心理学中的色彩心理暗示

人类对于色彩的研究自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了,但是更多的则倾向于对色彩技术性的控制,尚未延伸到利用色彩来反应内心活动,大部分画家在绘画时对于色彩都基于一种本能的控制,使画面色彩尽量还原被画物,但仍未系统地研究色彩对于情绪表达、叙事性等方面的作用。色彩心理学的跟进,随着医学的发展得到了证实。

自近代以来,关于色彩和心理的关系,已经是色彩学家和心理学家多年来致力研究的方向,最早被提出的生理学观念认为:“灰青色会降低血液循环,反之,红色和橙色具有相反的作用,具有刺激并增加血液循环和血压的作用。”这一观点直到生理学家菲赫的色彩血液循环实验被证实。

电影《疯狂麦克斯4》冷暖色画面对比

菲赫发现肌肉的力量和血液循环会因不同的色光照射而呈现不同的反应速率:蓝色对于增进肌肉和血液循环的反应速率的效果是最弱的,其次是绿色和黄色,在所有实验中,红色被证明是最能影响增进反映速率的颜色。

1.色彩可以对人的时间感产生影响(色彩可以使时间变慢或者变快)

在潜水中,控制时间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氧气瓶只能提供40 至50 分钟的氧气,但是大多数氧气瓶中耗尽氧气的潜水员觉得他们在水中只潜水了大约20 分钟。这一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

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很多拳击类的电影和武打电影中都可以看到红色的元素,红色在制造激烈氛围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快了节奏,有很多快节奏的电影,红色都起到了改变节奏的作用,如电影《罗拉快跑》,在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中有大量的追车和动作戏,为了体现激烈追车中的色度感,摄影师约翰希尔大胆运用大量暖色和红色,起到了压缩观众心理时间,加快速度的作用,在影片的中间,强烈的追车戏之后导演安排了一段较为舒缓的休息时间,约翰希尔用大面积冷色处理画面,在观众长达一个小时的红色视觉下突然进入蓝色画面,时间感被拉长,寂静的沙漠长夜通过极端的色彩运用得以体现。

2.色彩具有重量感

色彩本身没有重量,但是有的颜色给人感觉重,有的颜色给人感觉轻。

这一视觉感受被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证明并量化,他最早发现色彩对人有光色度效应影响的心理重量,还通过实验量化出了具体的颜色会产生的重量值。他选用了色轮上最为主要的几种颜色进行测量,发现白色和黑色分别代表了重量的两个极端,分别为100 克和187 克,其余颜色重量中,红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分别为158克,155 克,152 克,133 克和113 克。戴尔还认为色彩的心理重量还和纯度和明度有关,越高越轻,越低越重。

色彩对重量感的心理影响在很多商品颜色设计上都有所反应:如购物袋的颜色大多设计为明度较高的颜色,而保险箱则多设计为明度较低的颜色,从安全角度出发,增加心理重量。

3.膨胀色与收缩色

色彩具有放大或缩小物体视觉大小的功效是被科学证实的,如果观察法国国旗的最终宽度配比,我们也会发现红色可能会显得大一点,蓝色是较小的,因为颜色的波长是不同的,眼睛透镜的焦点并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因为图像在视网膜上的清晰度是不同的。暖色因为光波较长所以难以焦距,视觉感受会使颜色扩散,看起来不清晰。带有短波的冷彩色图像具有一定的收缩性,因此是比较清晰的。

4.前进色与后退色

前进色(Advancing Color):在置于同一平面上的各种颜色中,显得比其它颜色更靠近眼睛的某些颜色中之任一种颜色。

后退色(Receding Color):亦称“缩色”。和其它颜色在同一平面上,但看上去离眼睛较远的几种颜色。

前进色和后退色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化妆时,前进色和后退色能使人物面部显得更为立体,大多数广告牌也喜欢选择强烈的暖色,因为前进色系能够突出商品内容,具有冲击性的效果。

5.物理补色与心理补色的强调作用(视觉后象)

李白在《前有樽酒行》中写道:“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诗句中的看朱成碧,朱是红色,碧是绿色,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长时间观察红色,视觉产生绿色残影,是一种色彩心理学现象,被称为心理补色,也叫视觉后象。

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后形成灰黑色,这两种颜色就互为补色,也叫互补色,这种补色被称为“物理补色”(混合补色),在色轮中,相对的两种颜色为互补色。

除了物理补色外,还有一种心理补色(残像补色也称为视觉后象)

在绘画和摄影中,我们利用色彩的互补性来强调后续颜色的鲜明浓重。在影片《唯神能恕》中,警察赶来凶案现场,整个氛围被蓝绿色的月光包围,警察的表演故意放慢了动作,从走廊到室内,甚至长达一分钟都被蓝绿色包围着,当下一个镜头给到凶手时,铺满凶手的红光显得异常强烈,这种超过色光本身的强烈感正是利用视觉后象起到的作用,导演和摄影师为了加强对凶手的渲染,在颜色上埋下了很长的伏笔,我们对蓝绿色所产生的红色残像加强了画面原来的红色,这是单纯靠改变现场色光明度所带来不了的视觉体验。

二、几种主要色彩的叙事心理及影片实例分析

1.红色的叙事心理:《水形物语》中的色彩叙事分析

当我们提到红色时,我们会想到什么?火焰?革命?激情?还是喜庆或者爱情?

电影《水形物语》海报

当提到红色时,我们本能所想之感会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细节仍有偏差。一种颜色对我们的感觉产生影响,不仅仅基于这种颜色本身可能引发的生理反应,还来源于大自然中的颜色,历史上对于颜色的选择以及单个颜色在大颜色环境中的配比。

康定斯基指出:“世界上有冷的色彩,也有暖的色彩,但任何色彩中也不具有红色具有的强烈热力。”

红色是大自然中最易被提取的颜色,也是人类最早运用的颜色,早在西班牙埃尔-卡斯蒂略洞,原始人类就用红色颜料尝试进行绘画。画家莫迪里阿尼的女性肖像画中,有非常多红色的运用,在莫迪里阿尼的多幅作品中,我们都可以一窥红色的影子,莫迪里阿尼的被画对象,很多都是他的情人,当面对情人时,我们不难找出几幅油画中共同的色彩:红色,这一激烈的颜色对于莫迪里阿尼来说代表着爱情,红色跻身于背景,门板上,服饰中,甚至发色和唇色,画家用一抹红色抒发内心强烈的爱欲,似乎没有比它更适合于表现爱欲的颜色了。

说到影片叙事中红色的运用,《水形物语》中利用演员不同情节点服装的颜色不同来衬托和暗示主角内心变化,《水形物语》的主人公艾丽莎的设定是一名聋哑人,这使得影片很难从语言对话中直接诉诸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心理情绪的外化显得格外的重要,红色作为最具有强烈热力的颜色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红色代表着内心情感的点燃,具有爱情的象征意味。

《水形物语》是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成人童话,蓝绿色做为大海和水的象征,成为了贯穿整个影片的主色调。影片的绘景美术师Matthew Lammerich 在它访谈中也说道“女主角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暗示着水或海洋,她的世界里的一切,我们都想以某种方式被水定义或由水形成”。影片色调整体与水有关,再加上魔幻的因素,蓝绿色成为了影片的整体色调。

影片前期,在沉默中生活的聋哑清洁女工艾丽莎全身的服装颜色都较为灰暗,蓝绿色的发带和外套。在大量的蓝绿色铺垫之后,作为爱情的象征的红色的突然介入显得十分的明显,第一次红色大量出现是一次意外事件,人鱼吃掉吉尔斯家的猫后逃跑到艾丽莎家旁边的电影院,在一片红色座椅的中间,艾丽莎安慰受到惊吓的人鱼。两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从这里开始发生转变。

在艾丽莎的穿着上有两次非常明显的变化,都是以红色为主题,第一次变化是在艾丽莎同人鱼发生关系后,艾丽莎给自己戴上了红色的发带,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红色高跟鞋。甚至在艾丽莎坐公交车时,车窗上反射出全片少有的红色灯光,在这里,红色不仅代表着爱情的降临,更象征艾丽莎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是艾丽莎送别人鱼时穿上了一身红色的大衣。作为一个丧失了语言能力的女人,红色是她表达爱意的另一种语言。在影片最后,一身红衣的艾丽莎与人鱼拥抱在水中,成为整个影片最为经典的镜头。

全片蓝绿色的映衬下,观众对红色的出现异常在意,利用互补色强调颜色的变化效果非常好,这种利用颜色进行叙事的方式极为巧妙地帮助主人公完成了心理情绪的外化,帮助影片叙事推进,是色彩服务叙事的一种体现。

2.绿色的叙事心理:《黑客帝国》中的色彩叙事分析

相较于其他颜色的研究,绿色的难度要更大一些,这种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颜色很长一段时期都不受喜爱,乃至被人唾弃,远古人类的洞窟壁画上,我们很难寻觅绿色的身影,很多学者认为这与许多古代语言中与绿色相关词汇的缺失有关——绿色的象征意义似乎太弱,不足以唤起情感,传递理念,从新石器时代,到中世纪初期,在欧洲大多数地区,绿色的社会价值和符号价值都非常弱。

亨利·卢梭虽称不上是杰出的绘画大师,但是他非常善于运用色彩,尤其是绿色系。在卢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绿色,在这里,绿色不仅代表自然植被,更给人一种静谧、神秘的感觉,绿色作为自然的颜色,延伸出生命之感,绿意的深处仿佛无穷无尽,给画面披上神秘面纱。

这种绿色所延伸出的神秘感在很多电影中都有体现,尤其是魔幻、童话类的电影。

在魔幻电影《哈利波特》中,我们就能看到绿色的大量运用伏地魔手杖里发出的光是绿色的,绿色被用作魔法的象征,同时也加深了伏地魔角色的神秘感。

绿色除了能表现神秘事物外,这种平静的色彩被用于衣服上时,却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压抑。这种服饰上的绿色的运用除了之前提到的《水形物语》中艾丽莎初期的服装颜色,在《潘神的迷宫》中,也有着同样的使用。

《潘神的迷宫》故事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逃难,所以在故事初期,小女孩的服装全部由绿色组成,画面背景也充斥着大量的绿植,影片在前期的调色也倾向于绿色调,这种平静的色调被大量运用时,出现了不平静的感觉,烘托了压抑的气氛。

这种神秘质感除了用以表现远古而陈旧的事物,也能用来表现未来和未知。

《黑客帝国》中的绿色字符瀑布让人看上去充满科技感,神秘感,但是为什么要选用绿色的字符,而不是缓和的蓝色或者更具有视觉刺激的红色。

我们都能想到神秘感,科技感,未来感,除了这些,绿色也是大自然的代表色,这种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颜色几乎包裹着我们的感官世界,所以《黑客帝国》中,绿色以数字的形式再次包围人类,在这里,绿色便帮助叙事,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绿色除了表示未知和神秘,它也代表世界。

除了绿色在整体世界观建立上的帮助作用,绿色也充斥在每一次危险的场景之中,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幽绿色或深绿色的场景,一般在主人公刚经历危险或马上经历危险时出现,既营造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又将我们的警惕性提高,让观众的神经变得兴奋和敏感,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3.蓝色的叙事心理:《黑鹰降落》《鸟人》中的色彩叙事分析

“蓝色”,是一个有魔力的词汇,一个令人平静,引人幻想的诱人词语,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蓝色是最少被人列为讨厌的颜色。蓝色不引起不快,不伤及他人,也不进行反抗。甚至蓝色的语意(bleu,blue,blu,blau)让人联想到天空和大海给人带来平静的感受以及无限的幻想。这是一个令人心安,富有诗意的颜色,拥有其他颜色所无与伦比的魅力。

电影《教父》剧照

蓝色在电影中作为冷色的一种被大量的应用,在影片《黑鹰坠落》的开场,整个画面的影调被处理成蓝色。作为全片的开场,这是一段战争背景介绍,画面里表现的是因独裁战争而造成的饥荒场景,似乎蓝色的本意并不适合这个残酷的画面,这个令人舒心明快的颜色更应该被用来描写轻松的场面,但我们并不是要用庸俗的色彩象征主义来套电影的色彩运用,而是探索色彩在叙事时的各种可能性。《黑鹰坠落》开场的画面中我们都知道这里的被摄物原本的颜色并不是蓝色,但是强烈的反差和统一的高色温覆盖了原有的色彩,平静的蓝色加深了这场饥荒的无力感,画面中的人物都显得很无力,作为影片的开场,导演需要在几个镜头内就将故事背景交代清楚,氛围的烘托起到重要的作用,蓝色是一种后退色,当画面呈现扑面而来的蓝色时,整个画面似乎都远离了观众,人物显得很渺小,似乎当天灾人祸来临,每个个体都无足轻重。如果选用其它的颜色就很难达到这种细腻复杂的氛围。正是蓝色的大胆运用使这种复杂的情绪快速,准确的传递给观众,言简意赅地辅助叙事。

在影片《鸟人》中,当主角赤裸着全身冲进剧场,整个场景都被戏剧性的蓝色占据,高纯度的蓝色铺满整个画面,画面中的高光部分全是蓝色。孤注一掷的男主角渴望借助一场戏剧改变走下坡路的人生,戏剧性的故事需要戏剧性的转折,戏剧性的转折需要戏剧性的颜色,蓝色不仅凸显了主角内心的压抑心情,作为高光而非暗部出现的颜色也寓意着希望,触底反弹的节点上,蓝色的运用辅助了叙事,为影片加分。

4.黑色与白色的叙事心理:《毁灭之路》《教父》中的色彩叙事分析

“早期基督教神学理论认为,白与黑是两种相反的颜色,分别象征着善与恶,这种观念的基础首先来自于《创世纪》里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但也来自于对其他自然现象的认知,例如日与夜。”②关于黑色和白色的象征意义很难被说清甚至定义,这两种颜色是颜色中最极端的色彩,在不一样的文化中代表着不一样的象征符号。例如,在中国,我们将白色与葬礼联系在一起,民间用“白事”指代丧葬,黑色在中国一度是权力的象征,秦朝就酷爱黑色。但是在欧洲,白色被用来比喻纯洁的事物和新生,西方婚礼上的婚纱就是白色的,黑色则在基督教中象征着痛苦和忏悔,黑色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本笃会修士的特征。所以这两种颜色我们很难单独列出来探讨,而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分析。

在某些领域,黑色代表着最高的地位:柔道的黑带代表最高水平,滑雪将最高难度的滑道称为黑道,黑色的燕尾服,黑色的长裙也被认为是高雅上档次的服装,拉斐尔前派画家对黑色持一种崇拜态度,他们大量使用黑色来表现传说中的人物。

黑色在电影中的运用是最多的,从黑白电影到现在,黑色永远是电影摄影中不可或缺占据主要地位的颜色,电影《教父》运用大量黑色描摹人物心理,凸显教父地位。无论是黑色的西装还是背景墙面的黑色,甚至顶光下黑暗的眼窝,黑色将教父的角色推向了一种优雅的尊严,甚至不需要其他的借助,黑色就说明了教父的身份。

人们用黑色比喻地狱,用白色形容天堂,白色常常被用以搭配纯洁和神圣,在古典油画里圣人时常穿着白色的长衣,纯洁的女性形象往往身着白色长裙。莫奈的名作《撑阳伞的女人》中身着白色衬衣的女子和身后成片的白色云彩交叠在一起,给人端庄而亲密的感觉。

在影片《毁灭之路》中,影片在高潮到来之前都浸在暗色调中,这种利用色彩所做的铺垫在影片结尾处得到爆发,因为这里使用了近乎纯白的处理。

在影片结尾处,镜头跟着主角来到一个纯白色的房间,房间的颜色布置极为的大胆和精妙,美术师将房间里的颜色全部控制成白色,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桌椅,甚至地毯也被处理为白色,这种反常的极致布置给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似乎主角在走向新生,又似乎是在走向天堂,白色这一在西方世界被用以象征纯洁新生的颜色在这里被拿来寓意死亡。

在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同样是面对白色的男孩的背影,本应湛蓝的海水和天空被过曝处理成白色,刚刚被用来寓意死亡的颜色在这里象征着新生,可见颜色不仅仅是单纯的象征符号,很难具有固定不变的意味,即使是同一场戏,同样的颜色处理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情绪,这与故事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反过来颜色在深刻作用并影响着叙事。

猜你喜欢
丽莎蓝色白色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蓝色的祝愿
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蓝色的五月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