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让阅读走进文本深处

2020-07-04 12:32汪坚行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汪坚行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让阅读教学偏离了阅读规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的重要方法——“文本细读”应运而生,通过细读可以让阅读活动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处,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细读文本   阅读教学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细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时,文本作为介质,承载着一些语文知识的基础,还有着细腻的人文情怀,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邀请学生一同游览文本中的美妙世界,去切身体会隐匿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继而学以致用,将这些语文知识与写作技巧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然而,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浅薄的阅读层面,由此,对文本的细读与琢磨是通向文本深处的关键。

一、以生为本,建立细读教学观念

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出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情感迸发,进而真实地去体会文字间的优美以及隐匿其中的优雅灵魂。因此,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文本阅读知识,精确分析学生阅读水平,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逐步理解文本,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理解。文言文自身就具备了一些复杂的字词句,因此,教师要充分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此类知识。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学到一些人生哲理:要虚心采纳别人真诚的建议,还要学会有自知之明,学习说话之道。如此,学生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的解析中,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与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文本细节阅读能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立足文本,遵循基本学情

我们知道,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抓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实地回归文本,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必须打破固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让文本真切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充分地了解文本。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保证学生可以面向文本、回归文本,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与同伴一起细读文本,去挖掘作者埋在紫藤萝瀑布下的对生命感悟的种子。经过各个教学环节后,每个小组成员都活跃了起来,自发地去组织协调,保证了课堂学习效率,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会。

三、遵循认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为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作为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阅读方法,在开展文本细读课程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现有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文本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通过学习知识,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每一个未知世界,挖掘出丰富的知识宝藏。例如,在学习《乡愁》时,可以先以宏观的视角去分析“乡愁”这一词汇古往今来的写作价值,并与其他名篇进行比较解析,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黑塞的“一片孤梦,飘过蓝天”,接着,再去细心琢磨余光中的《乡愁》的奇妙之处,立于时间,立于空间,去深入解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感受“我”与“母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作者烂熟于心的词汇运用中体会作者的独树一帜。

四、宏观把握,细读中揣摩文本

细读文本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思想,并且要对语句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细节,有耐心。细节往往是文章的精髓,抓住细节阅读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其次,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语言美,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阅读《那树》这篇文章时,文题中的“那”字是阅读的细节之一。当我们看到“那”字时就会在脑海中打上一个问号。为什么作者不用“这”呢?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后认为,用“那”字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合乎情理的:首先,因为树已经被人砍伐了,“那”字是时间的回首。其次,树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消失了,没有树的空间概念了。所以,当我们看到“那”字产生一种消失了感觉。最后,文章中还有与之对应的总结句。经过细读后发现“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这样的句子,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那树”记忆非常模糊了。由此可知,“那”字是分析这篇文章的突破口。经过这样的细读与分析,学生就会从中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以及感情基调等,都是与文题中“那”字相关联的。

五、优化教法,构建文本细读问题

在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偏向于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的体验代替了学生的体验,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情境下,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性与主观能动性,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原地踏步。所以,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搭建有效的文本细读问题的框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开展文本细读问题的构建时,教师要了解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保证问题的有迹可循,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收获阅读技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供三个问题来指导学生。首先,此篇内容阐述了什么事情。接着,分析父亲的特征,对他进行描写总结。最后,解析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成分。有这三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够快速地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文本本质,并熟练掌握细读的方法。

总之,文本细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课堂上不能让每一篇文章都被精读、细读,这时,就可以采用速读、略读的方式,丰富阅读储备。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微[J].科学大众,2016(1).

[2]寇成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9).

[3]胡小球.略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9).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