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词引正》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启示

2020-07-04 12:32毕欣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声乐教学

毕欣

摘要:笔者通过对明代音乐理论家魏良辅著作《南词引正》的持续学习和深入探究,发现其唱论对当代中学音乐教学具有独特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借鉴作用。

关键词:《南词引正》   声乐教学   歌词分析   演唱分析

一、《南词引正》作者及其著作简介

(一)魏良辅简介

《南词引正》是我国古代音乐演唱论著,作者为魏良辅。据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中记载,“嘉隆间,有豫章(今江西南昌)魏良辅者”,另据清代张大富《梅花草堂笔录》中记载,“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可知魏良辅祖籍江西南昌,在江苏太仓定居。关于魏良辅的生平,历史资料中记载甚少,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他“生而审音”,说明魏良辅极具音乐天赋,从小便崭露头角,而他为新腔所著的《南词引正》更见其功力。《南词引正》是魏良辅经过十多年的钻研,融汇南北之曲,用毕生所学总结出来的昆曲唱腔论著,该论著创造性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声腔”,使得昆曲名声大噪。当时明代其他曲论唱论著作中对《南词引正》多有引用和提及,足见魏良辅的《南词引正》在当时就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推崇,因此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这部唱论著作中的精髓。

(二)《南词引正》创作背景及概况

明代嘉靖时期,物产逐渐富饶,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上至统治阶层,下至黎民百姓,对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因此,当时也是古代文学艺术发展较好的一个时期:多种文化样式百花齐放,其中戏曲等声乐艺术形式得以蓬勃发展。魏良辅生逢盛世,潜心于唱论研究。明代沈宠绥评价他“生而审音”,夸赞魏良辅从小便有音乐天赋。清代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可见,十年磨一剑,魏良辅终成一位唱论大家。

目前发现《南词引正》版本较多,1960年发现的张丑《真迹目录》中《南词引正》版本,笔者以为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原著的版本。《南词引正》是一部戏曲演唱论著,篇幅不长,但内涵极其丰富,其主要内容是对昆曲演唱规律的阐述,包括学唱途径、唱法以及听曲路径等。笔者经过持续阅读,反复思考,认为《南词引正》对当时戏曲演唱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深感此论著对今天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演唱仍具有指导作用。

二、《南词引正》对初学民族声乐者的指导作用

中国民族声乐主要内容是中国民族唱法,它主要是在中国传统民歌、说唱、戏曲演唱等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優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内容、形式十分丰富,涵盖了许多体裁类型。经过艺术家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民族声乐无论在作品样式还是在演唱风格上愈发丰富多元,其中尤其是古曲戏歌尤为突出,它在民歌中最原汁原味,最具代表性,是千百年来积淀浓缩出来的精品,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笔者教中学生初学民族声乐时,发现初学者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学唱民族唱法时,发声不准确,咬字不清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学之前没有受过规范训练,二是受到社会上非正规流行音乐演唱的影响。

《南词引正》中说:“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强调五音发声的重要性,四声如果不到位,不得其宜,则五音会受到影响,音乐就会受到影响,演唱也就失去了音乐美感。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南词引正》来指导学生。教学“双叠字”时,上两字接上腔,下两字稍接下腔,如《字字锦》中“思思想想、心心念念”,又如《素带儿》中“它生得齐齐整整”。在演唱“双叠字”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汉字四声的字音唱出抑扬,即所谓上腔、下腔。

“士大夫唱曲不比惯家,要恕:听字到,腔不到也罢;板眼正,腔不满也罢。意而已,不可求全。”这是魏良辅评论士大夫唱曲的尺度。我们对待初学者,可以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板眼正,谓没有走板、漏眼;腔不满,谓提前歇气,音不完足。”这是魏良辅对规范学习者提出的要求。

因此,对初学者,我们要规范其学习。首先教授学生正确的呼吸、正确的吐气。吸深吹开横膈膜,腰腹有鼓胀感,在唇齿自然的情况下,气息从齿中均匀吐出,以达到练习平稳、均衡气息的效果。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咬字。魏良辅认为:“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五音废矣。平上去入,务要端正。有上声字扭入平声,去声唱作入声,皆做腔之故,宜速改之。”根据魏氏所论,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发声。汉字四声的发音不准确,上声唱成平声,去声唱成入声,就会影响歌曲的演绎。过腔接字必须清楚,才能使人听得明白,所以是唱曲的关键。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尽,然后再出一字,则字字清楚。若一字之音未尽,或已尽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于交界之处未能划断,或划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然,皆为交代不清。唱好歌曲首先要咬字清楚,四声明确,音准准确,这是规范演唱的基础,也是对初学者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南词引正》对提升中学生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启示

笔者在教学中,除了向广大学生普及规范声乐知识外,尤其有心培养具有一定音乐潜质的学生,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音乐水平。笔者让一部分有天赋的学生初步接触歌词分析与演唱分析,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具体做法是让部分学生进行专业提升学习,尝试让他们接触传统古曲中有一定难度的曲目演唱,如《碎金词谱》中的古曲作品《南乡子》,让学生感受古曲韵味。

(一)教会学生对歌词的分析

《南词引正》中提到“曲有五不可”,其中第五个“不可”就是“不可自作主张”,这便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歌词含义。《南乡子》歌词选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词风雄浑,用意博大精深,他一生以恢复北宋政权为志,但壮志难酬。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所作,北固亭位于镇江北固山之上,下临长江,又名北固楼。上片,作者登上北固亭,远眺滔滔江水,心中翻腾巨浪,思念着北方沦陷的大好河山;下片,借古讽今,歌颂英勇无比的青年才俊孙权,反讽南宋朝廷腐败无能。

(二)教会学生学会对歌曲演唱进行分析

《南乡子》的第一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句,有一句定乾坤的效果。首先“何处”二字应当根据昆曲读音念作huo(二声)chu(四声),凸显出昆曲韵味及古曲内涵,也令四声和谐,符合歌唱规律,尤其第一字“何”有装饰音处理。学生应该在“何”字归韵站稳之后再用摇声韵腔,不可急于处理,以免倒字情况出现。声音既出,宛若看见滔滔长江水,再自然过渡到“处”字上,利用装饰音加强四声进行强调,继而“望”字蜿蜒而出,为“神州”二字作准备。“神州”同样在念住之后演绎润腔和谱面上的装饰音,落在“州”字上。大气磅礴的第一乐句就在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余韵中继续流淌。

第一句犹如诗朗诵之前的嗟叹、感慨,而此时开始进入正板。传统老艺人总说“上板了”,《南词引正》中也多次提到“板正”,并总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进入板内,声贴音律,倚声而歌,相对规整律动;“满眼”当上板准确贴合,不可拖泥带水,节奏唱满,依声依腔,上板上眼。

这时音乐的流动感增强,一字多音。《南词引正》中有这么一段话:“生曲贵虚心玩味,如长腔要圆活流动,不可太长。”我们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要有流动,且吐字圆滑,把一字多音紧密串联起来,流动起来,又不可太过拖泥带水。

“坐断东南”旋律由高至低下行,词句应该饱含坚定,犹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东南”二字音域较低,又有两个重复的装饰音,好似水流蜿蜒,耐人寻味,仿佛一次不够,且要再回味一般,又为本曲的最高音作準备。这在落差比较之下给人以跌宕流转之感,衬托出“天下英雄”的豪迈壮阔之感。

紧接着强调“谁敌手”的自信,站在孙权的角度看待天下局势。这里旋律由高到低又由低转高,似是刻画何等的自信与从容。曹操、刘备又奈他如何?此处辛弃疾借此典故,反讽如今政府懦弱胆怯。演唱者应带着惋惜、嗟叹语气,在“当如”的“如”上可以稍加强调,再加上润腔,凸显嗟叹语气。其后稍加停顿,调整气息,若有所思,再强推唱到“孙仲谋”时,好似听到鼎鼎大名,有如雷贯耳之感。最后结束音加上甩音自上而下,铿锵有力,完成作品。通过演唱这首古曲,学生学习了如何依声依腔、字正腔圆,体会古曲韵味的装饰音应建立在正确的咬字与行腔之上,感受古诗词之深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对明代音乐理论家魏良辅著作《南词引正》的持续学习和深入探究,笔者发现其唱论对当代民族声乐教学具有独特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借鉴作用。本文以此抛砖引玉,企盼将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关于明代魏良辅的曲论《南词引正》[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占鹏.魏良辅曲律著述原稿《南词引正》的发现、整理及研究[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02).

[4]董每戡.由《南词引正》说起——关于魏良辅、昆腔、昆山曲派[J].学术研究,1979(06).

[5]顾聆森.魏良辅《南词引正》解析[J].艺术百家,2008 (03).

[6]杨瑞庆.失而复得的《南词引正》[N].中国艺术报,2012-11-26(008).

[7]俞为民.魏良辅与《南词引正》[J].东南文化,1990(04).

[8]郑祖襄.昆山腔、魏良辅和吴语音乐[J].艺术百家,2010(0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东城中学)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声乐教学
高山流水 颂知音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浅析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艺术构思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