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赏读,让古诗词教学再上新台阶

2020-07-04 12:32查玲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桃换旧符江雪柳宗元

查玲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是在对比之下,人们才能准确地了解整个世界。”对于阅读而言,要想真正理解文本,视野局限于单一文本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与所教文本有借鉴意义的关联性文本,引领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赏读。柳宗元的经典名作《江雪》凝练简洁,意境悠远,学生难以真正把握。为此,教师以王安石的《元日》作为辅助性资源,引领学生对比赏读。

一、理解还原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并借助画面的不同让学生对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断明晰化、丰富化。

在对比想象中,学生罗列出了两首诗画面的两处最为鲜明的不同点。首先,这两首诗呈现出一静一动的对比:柳宗元的《江雪》中,“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孤舟”等都是以静止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王安石的《元日》中,响亮的“爆竹声”、盎然的“春风”、家家户户“新桃换旧符”的劳作都呈现出鲜活的动态镜像。其次,这两首诗所展现的画面情感基调是不同的:柳宗元的《江雪》画面孤寂、荒凉,山、路、舟、翁构成了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加上诗歌中“孤”“独”二字的点缀,画面的寂寥和压抑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而王安石的《元日》中除旧岁时的喜庆、春风荡漾的活力、彤彤红日的热烈奔放以及“新桃换旧符”的焕然一新,将人们的欢快和兴奋之情表达了出来。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以及画面中所裹挟的情感有着鲜明的反差,这就给读者的对比提供了直接的抓手和载体,有助于学生对比辨析能力的提升。

二、吟咏揣摩

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向诗词的内核逼近,通过语言文字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敏锐地发现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冬天,但情感却截然相反,并在对比中发现这两首诗中存在一对鲜明的反义词——“寒”“暖”。教师将这两个字作为解读这两首诗的核心基点,引领学生感受这两个词语背后的真实意蕴。首先在《江雪》中,学生从冬天的荒凉中看到渔翁在苍茫雪景中的独孤身影,江面上雪花飘飞,形成一种悲凉的萧瑟之感,都由诗歌中的这个“寒”字悟出。运用这样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尝试从“暖”字入手,感受《元日》中一片辞旧迎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种对比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两首诗完全不同的情感基调,让学生由此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同心境,还让学生的思维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之中,促进了学生内在认知的螺旋上升。

三、链接延展

不同诗词之所以会形成画面和情感的不同,主要就在于詩人在创作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境。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韵,就要让他们知道古诗词诞生的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环境险恶,他通过诗歌将人生的价值倾向和理想志趣展现出来,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得到施展。而王安石创作《元日》时,刚刚成为宰相,将力行新政。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军事、经济危机,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他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很多学生认识到柳宗元用孤傲和寂寥的情怀向自己的敌人发出心底的最强音,而王安石用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来展现自己积极施展人生抱负时的踌躇满志。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内在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于资料拓展,让学生了解诗人内在心境产生的原因,提升了学生认知水平,巧妙地推动了学生诗歌赏析能力的发展。

很多时候文本并不是读懂的,而是对比出来的。只有在认知经验的支撑下,让学生在阅读中明晰、探寻自己所读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不同,他们才能真正潜入所读文本的内蕴世界中,发现单文本阅读中无法发现的规律和秘密,对文本形成更为通透的认知,从而为语文关键能力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新桃换旧符江雪柳宗元
江雪
元 日
元日
江雪
江雪
江雪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