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之“眼” 品阅读之“美”

2020-07-04 12:32吴雅琦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吴雅琦

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反映课文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性词句就是文章的“文眼”。如果学生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找到了开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

一、寻找“文眼”,整体把握感知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的呈现,必须有一个主轴、一个中心点,这个‘点就是一堂课的‘课眼。确定了文章的‘课眼,整堂课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文眼”,从“眼”入手,可以窥探到文中无限的风景。“文眼”的确定,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是把握文章的语言点,可以是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也可以是文章蕴涵的情意点。

“文眼”,也是文本向学生开启的窗户,它通常出现在课题中,或是隐藏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把握住了课文的“文眼”,课堂就可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一)从课题中发现“题眼”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抓住课题开展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理解题意,把握文章的重点,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心,品味构思,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全文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象的生动描述,处处体现了“美丽”二字。“美丽”就是这课的“题眼”,仅仅读了课题,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在首尾处寻找“课眼”

有些课文,作者在开头就开门见山地说清楚文章的内容,或在结尾总结全文揭示中心,这些句子也往往是课文的“眼睛”。

如《程门立雪》一文的第一句话,也是统领整篇文章的总起句,即本文的“课眼”:“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围绕这个关键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里体现了程时爱学习?哪里体现了程时尊敬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开展精读细品,让学生感悟杨时的品质。

二、紧扣“词眼”,精品细读探究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往往是细微之处见真情。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在文章中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突出中心、点明要义。这些“片言”就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就是“词眼”。

《毽子里的铜钱》一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很好地体现了文中人物的特色。文章里的“热烘烘”一词贯穿全文:老人送给小姑娘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小姑娘看到老人亏本,挖出毽子里两枚捂得“热烘烘”的铜钱。教师紧扣此“词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的可贵,他们自己的童心也被温暖得热烘烘的。

一篇课文的“词眼”,有时只是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却是教学整篇课文的“切入点”。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要在片言只语中发现言语的秘妙”。

三、回顾“板眼”,理清线索欣赏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教师精心设计的课文板书都有一个核心,整个板书的核心就可以称作为“板眼”。抓住课文的“板眼”,便于学生迅速地摸清作者思路,理清课文线索,准确地回顾总结,从而掌握课文内容。

(一)在内容上抓“板眼”

好的板书,是课文的缩影,是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整体把握课文的好帮手。二年级的《大禹治水》一文,讲述了禹历经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好洪水的故事。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课文篇幅较长,他们很难理解禹为什么能治好水,而鲧治水九年却失败了。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简洁地标出两种治水方法的不同:鲧是“筑坝挡水”,而禹是“疏通河道”,一个是“堵”,一个是“疏”。借助板书,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明白了方法的不同,决定了治水的成败。

(二)从情感处抓“板眼”

語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出发,根据课文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板眼”,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理清线索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达到真正读懂文本的目的。

如《元帅的故事》一文,课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赞美了朱德和彭德怀可贵的精神。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在板书中归纳:朱德——同甘共苦,彭德怀——不搞特殊化。人物的品质一目了然,学生对两位元帅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题眼”“课眼”“词眼”“板眼”,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线索,领悟课文重点,再复杂的课文也能化繁为简,课堂也变得立体,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