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数学建模,启发学生思维

2020-07-04 12:32曹健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阴影三角形建模

曹健

在小学阶段关注学生建模意识,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数学建模过程中,发展数学逻辑思维,增强数学解题能力。怎样搭建建模环境?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思维特点,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从建模体验中探究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把握好数学建模起点,构建学生思维体系

在小学阶段,将数学建模融入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指导学生从问题中转换数学信息,找准建模起点。从思维的激活上来看,教师要善于抓住“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要立足“认知冲突”,渗透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从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学生已经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让学生构建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思维体系?教师可以结合“图形转化”“建立关联”“公式推导”等过程,引出问题串:如何将三角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如何利用学具来展开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从猜想、操作、思考、验证、交流中,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辨析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即用数学符号表示为S=ah÷2。

二、设置建模过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从中认识建模并把握建模的方法,从建模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正确、合理地运用数学概念、法则来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建模体验中增强数学抽象与概括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一方面,教师引入结构化数学思维。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点,联系现实原型,抽象出数学结构,让学生从中举一反三,以简驭繁。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入系列化思维。对于数学建模,教师要善于立足数学模型,展开不同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不同变式体验中,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丰富数学模型知识结构,增长数学应用能力。在学习“图形的规律”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有7根小棒,问能摆出几个三角形?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并通过动手实践来感知数学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得到最多能摆3个三角形的结论。由此,教师追问,如果要摆4个、5个、50个三角形,则需要多少根小棒?先从简单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去观察、寻找规律,再引入复杂的问题,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渡,让学生从具体形象表示、数学语言描述、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概括和提炼出所需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根数模型为“2n+1”。同样,对三角形摆放规律的探究,还可以延伸到正方形、多边形的探究中,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图形,从小棒的根数与图形的个数关系上,展开画图、填表,探究规律,并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注重建模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其落脚点在于应用数学建模解决数学问题。建模的过程,需要从分析、转化数量关系入手,来提炼数学本质,積累数学解题经验。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运算来求解问题。在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建模意识的启发,引领学生从建模实践中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对于圆,如何求解其面积?观察图形,求阴影面积。方法1:可以先计算左边阴影面积,再计算右边阴影面积,对两个阴影面积求和即可。方法2:先计算整个图形面积,再计算空白面积,两者做差得出阴影面积。仔细观察图形,将左边阴影部分,向右翻折,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阴影。该三角形阴影面积正好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快速得到阴影面积。由此,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转换中逐渐构建思维体系,从已知条件中感悟新的解法、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可结合数学问题,借助“问题串”来唤醒学生的建模意识,并贯穿于数学建模实践中,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阴影三角形建模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