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2020-07-04 12:32陈德毅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口算玉米情境

陈德毅

口算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计算的基础,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口算,口算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口算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多元的探究方法,采用丰富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口算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口算练习本身比较枯燥,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口算可以熟能生巧,对学生进行大量机械重复训练,训练形式单一无趣,让学生对口算望而生畏,产生厌恶感。针对当前口算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计算教学既要解决算理问题,又要解决算法问题,学生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掌握“怎样算”,这样学生既能理解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时,教师借助类比、迁移,以旧推新;借助直观模型:12乘9的点子图,通过圈一圈,学生对算理理解更清晰、更形象。学生在自主探究怎么算“12×9”时,出现了多种方法,其中有估算,也有与新授知识密切相关的利用乘法分配律分步计算的方法: 2×9=18,10×9=90,12+90=108。师生通过沟通交流,形成一个完整板书,为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搭建桥梁。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算理,不断纠正错误 ,学生理解掌握了算理算法,还想出了简便的方法,发现规律,实现了算法与算理的整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口算题本身是没有情节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时,教师创设小猴过生日、熊大熊二送礼物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有4棵玉米树,前面的3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最后一棵玉米树有两个玉米。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玉米?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同学相互讨论,看看哪个小组想到方法多。这样用故事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中,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连接,让数学不是“板着脸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生动有趣的,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時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操作实践,探究感悟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点。具体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征,算理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口算教学不但要在直观中理解算理,还得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直观到抽象运算的过程。教师要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为学生搭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学具就非常重要,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明确算理。

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卖气球的情景,提出“还有多少个?”的问题,列式:15-9,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组内同学讨论交流。在汇报交流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用到了好几种方法:连减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还有的学生想到“15-10+1”。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有不同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操作中想、操作中说,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亲身经历口算过程,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脑、口、手等多种感官都动起来,为操作过程上升到口算方法建立表象。

四、形式多样,妙趣横生

由于低年级学生喜新、好奇、好胜,注意力容易分散,若经常采用单一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注意力不集中,效果自然就差。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口算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对口算才会保持浓厚的兴趣。可以开展抢答、小组竞赛、限时比赛、接力赛、擂台赛等竞赛活动,并相应地评出口算冠军、口算英雄、口算霸主等荣誉称号,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思,最终达到练中有提高,有效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口算玉米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收玉米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