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2020-07-04 03:32任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实践思考诗歌教学

任萍

[摘 要]诗歌学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其表达能力,丰富其情感的重要途径。小学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营造美好的诗境,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表达,使学生回归自然的天地,让诗情画意润泽童心,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情画意;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1-0005-02

诗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一切文学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许多教师也在追求诗意的课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积极倡导诗教,并身体力行,一生创作了许多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诗。诗歌,因意境深邃、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在思索: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诗歌的赏析多于创作,尤其是低年段课堂,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作,也许是认为学生的文学积淀不够,也许是担心学生的表达手法不多。但是,诗歌的创作和赏析对于孩童的生命成长何其重要!如何让诗歌赏析滋养出课堂的诗情画意,如何让诗歌创作激发出课堂的生机活力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做出了以下思考。

一、营造美好的诗境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歌的创作往往是有感而发,诗为心声,诗为情作。儿童的内心情感是细腻而丰富的,春花秋月、朝阳晚霞、落叶虫鸣,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激发他们内心情感的源泉。所以,创设美好的情境能将学生带入丰富的精神家园,为学生营造出富有美感的学习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诗歌学习的情境,渲染自然的氛围,引领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自身的情感带入情境中,并且随着情境的延续,情感逐步加深,再弥散渗透到内心世界里。这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常言道:境由心生。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谈话、游戏类的真实活动情境,还是音乐、电影等呈现出的艺术感官情境,都十分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学生进入这样的课堂中,很容易生发出美好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情境创设对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其实就是“暗示倾向原理”。低年段儿童诗歌的教学课堂,需要运用这样的原理,创设富有美感的、生动自然的、童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借物传情,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达成自我展示的积极状态,让诗意课堂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老师认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孩子不缺知识,缺的是想象力。当前的时代又被称为“读图时代”,图画对于成长时期的孩子来说,确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想象毕竟是直接的、固化的。相对而言,诗歌的想象更大胆、更浪漫。想象力是诗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一双翅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冷孤独;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想象力是诗歌的灵魂,然而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喜欢让学生仿写,或者用所谓的固定手法来束缚学生的灵感。

其实,儿童的世界是纯净的,儿童的话语不仅充满了童趣,还时常富有哲理,令人回味无穷。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和眼光来禁锢孩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保护孩子的童年,保护孩子的梦想,保护民族的未来。

儿童的心灵世界稚嫩而有趣,如果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就会成为美丽的大花园。在这里,“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在这里,“雨点是个演奏家,他把屋顶这架钢琴,弹奏得叮叮咚咚,给风儿听”;在这里,我们可以“种下太阳,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又明亮”。

三、鼓励学生多元表达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多元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果表达受限,思维就容易被禁锢,想象就会成为空谈。所以,我们要敬畏童心,保护童真,倾听童言,包容课堂中学生的各种表达。面对情境,有的学生可能欲言又止,或许是还没有做好语言组织上的准备,没关系,画出来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果学生有话可说了,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笔端记录,无论是同桌之间的低声交流,还是众人面前的勇敢展示,无论长句、短句,无论有无韵脚,教师都要多加鼓励。古人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中感受美、欣赏美,更需要真诚地表达美、创造美。当学生在课堂中迈出了从赏析到表达的这一步,诗意课堂就真正拉开了序幕。

今年六月,我校教师到理县支教,尝试执教了一节低年段的诗歌教学课。在开课的视频欣赏环节中,学生愉快地畅游了阿坝美丽的草原风光。当画面结束时,悠扬的歌声仍不绝于耳,学生的脑海里依然浮现着草原的美景。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让他们先画一画,再把画中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随意说,不要求马上写。于是,课堂中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童言童语。这些原生态的儿童语言,没有经过教师的雕琢和语法的推敲,是最真实、最质朴、最具童趣的。没有了功利性的写作要求,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固执己见,却不会人云亦云。当全班学生朗读着集体创作出的小诗时,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骄傲和自豪。

《知己》

花和蝴蝶是好朋友

他们一起玩耍

他们一起分享

花对蝴蝶说:谢谢你每天陪伴我!

蝴蝶对花说:你的蜜可真甜!

这样的甜,这样的趣,这样的美,不正是儿童诗所追求的纯真境界吗?当然,我们暂且不论这段文字是否算得上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诗,但这样真挚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笔下流淌,不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诗意课堂吗?诗歌对于儿童的成长和生命如此重要,童年不可无诗。童真的语言就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传递出真诚和快乐。

四、教学中使学生回归自然的天地

诗歌教学的天地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回归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才是一本学习的天书。儿童的天性就是热爱自然: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首永远读不完、读不厌的诗。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享受着童年的恣意多彩,为风景赋予纯真的生命,为草木涂上灵动的色彩,为动物们伸出友谊之手,为自己的本真抒情达意,大自然的五彩斑斓和生机勃勃为儿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奇特而多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兒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在课堂革命吹响号角的今天,诗歌教学的源泉仍然是“情”:人与自然之情,人与自我之情,人与社会之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境激情、以画抒情、以言达情、以问思情、以聊共情,那么一首首契合儿童心性的诗歌就会呼之欲出,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又会因写诗而快乐。

诗情画意润童心,让诗歌为学生的成长点亮心灯,让诗歌成为学生远行路上最美的风景!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实践思考诗歌教学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