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培养数学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

2020-07-04 12:32余晓雷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表面积平行四边形动手

余晓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以看出,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学习数学的过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它可以连接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一、营造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数学情境,以此帮助学生自主思考,把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具体的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如果两根铅笔落在地上,有可能形成什么图形呢?”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可能会出现的情形尝试着用铅笔摆一摆,在摆放之后,组长再组织小组同学把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形放在课桌上摆一摆,教师再进行观察,并逐步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进而了解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集中展示的图形可以增强学生对图形表征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找出优秀小组的图形进行课堂展示,指导学生分析除了这个摆放方法外,有没有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学生在小组交流后,主动探索图形,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内容,把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简述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点,讨论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特征。

二、把握实践时机,利用动手操作带动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动手实践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计算出三角尺三个内角和是180°,随后再进行提问:“难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有的学生不太肯定,就会想办法去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际操作用在了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时候,就可以把困难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材料让动手操作学习知识定理、规律法则和推导公式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直观具体的操作获得结论。若教师把动手实践变成了让学生执行的简单任务,成了一种模仿和复制,仅仅动手操作而不需要脑力思维,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联系生活操作,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以此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化的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旁,就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操作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后计算圆柱体的面积,如圆形杯子、水管、排气管的表面积。学生在测量不同物体的表面积时,了解到圆柱杯子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排气管的表面积就是侧面积。学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了解到不同物体的表面积不同,计算方法也不一样,进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四、优化实践教学,培養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熟练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知识只有在应用时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去摆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规律,概括知识特点,在自身的体验中感悟数学,学会数学想象和创造。如在进行“拼积木”活动时,教师让学生把各种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放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产生兴趣后,可以通过合作、探讨、总结,拼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鼓励和点拨,学生充分思考、发挥想象力拼成自己喜欢的物体,学生可以拼出火车、卡车,机器人等物体。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第六小学)

猜你喜欢
表面积平行四边形动手
积木的表面积
巧算最小表面积
我也来动手
巧求表面积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