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操作、想象活动的设计

2020-07-04 12:32宋慧琳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想象

宋慧琳

空间想象能力是人得以认识事物并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如何立足教材内容,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需要数学教师不断探索与思考。

一、在观察中感知

观察法是引导学生感知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设计有序的探索过程,将开启学生空间想象的大门。

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认知目的不是停留在知道客体是什么,而是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之中。”由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将数学素养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优秀思维品质和习惯。有序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层次性的探索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养成有序观察、有序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在操作中建构

陶行知先生指出,探求知识之法,有“明辨”与“比较”两大类。空间概念对于学生较为抽象,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境展开操作、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做数学”、动口“说数学”中深入本质,进而在对比辨析中深化认识。

(一)手脑并用,探索概念本质

基于对小学生的观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空间感差往往是因为对某一概念的内涵认识不清楚,也不全面。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解放學生的双手,组织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开放性思考,将有效促进学生抓住空间与几何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在开放性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疑引思,逐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逐层探究出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对比辨析,理解概念差异

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大多是按照数学知识系统纵向展开,如果我们在结束时适当运用横向比较,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进行辨析,帮助学生认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大有好处。

如周长与面积就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是同一平面图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学生在学完后如果仅仅死记了周长、面积的概念、公式,而没有经过较全面、深刻的对比,就常常会混淆概念。所以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笔者设计了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环节,并运用多媒体,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辨析和实际运用中,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内化出“活的知识”。

经历了这一环节,学生明显对概念的理解清晰了许多,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周长与面积的意义,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在想象中提升

想象是空间观念的翅膀。通过想象,可以有效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再认识。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多次带领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领会知识的内涵,发展空间观念。

(一)沟通知识联系,呈现动态变化

在探索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两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两者的区别,设计并呈现了立体图形的动态变化。由“一般的长方体”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再到“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正方体”,学生在想象、猜测与验证中逐步经历了这几类立体图形的变化,对“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基于知识要素,设计想象活动

长方体、正方体以“长、宽、高”为三维要素,不同的“长、宽、高”演绎出生活中多样的立体图形。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本质的认识,笔者设计了“想象超人”的游戏环节。通过出示长、宽、高的数据,引导学生想象并猜测实际的物体。基于“长、宽、高”三维要素展开的想象活动,促进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需要从理念、教材、教学等多方面出发,综合考量,精心设计丰富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感知空间与图形,逐步建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想象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快乐的想象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