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建构高效数学课堂的桥梁

2020-07-04 12:32赵莉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铁盒铁球玻璃杯

赵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与知识的结合点,构建生活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知识,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亲身去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一、融入生活,体验学习乐趣

传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学习效果会很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学生消化、理解、记忆教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实验的形式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透明玻璃杯和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在玻璃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并请学生在水位上方做好标记,然后请学生将小铁球放进玻璃杯中,再拿出,重复几次,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中,学生瞪大了眼睛,一直盯着玻璃杯,发现当铁球放入杯中时,水位会上升。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是因为铁球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再换大的铁球重复上述实验,继续进行观察。当把大球放入杯中时,水马上溢出了水杯,学生惊讶不已。教師提问:“与上次实验相比,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因为这个球要比上一个球大很多,所以占据的空间也更大。最后学生对体积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即物体的体积。

二、合作探究,体验创造之美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思考规律,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具有针对性,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方式。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课堂信息的传递双向进行,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如数学课本中有一道例题:有一块长为20厘米、宽为14厘米的长方形铁板,从四个角的位置各减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剩余的部分做成一个无盖铁盒,问这个铁盒的容积为多少立方厘米?想要求出铁盒的容积,就需要知道铁盒的长、宽、高各为多少,但学生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很难凭空想象。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依据讨论结果动手操作。学生们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拿出白纸,依据题意画图,有的学生用尺子去测量图纸边缘,有的学生将剩余的部分折叠成盒子。这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将解题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难能可贵的是,在讨论容积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还可以计算铁盒表面积……学生相互补充,成功地完成了这道题的计算。

三、动手实践,体验数学魅力

陶行知提出,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宝,并提出了“手脑并用”思想,他认为教育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活动,在动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学习的过程,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课堂的魅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准备10根不同长度的小棒。上课之初,教师引导学生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学生可随意拿取小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发现并不是任意3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践操作寻找原因。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验,小组同学间相互交流,最终发现了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由以上实例可知,实践操作让学生手脑并用,增加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为新旧知识的转化搭建了桥梁。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让体验成为建构高效数学课堂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郊小学)

猜你喜欢
铁盒铁球玻璃杯
归金还玉
归金还玉
铁球同时落地
小豆丁漫游体积王国之设计最大正方体铁盒
在玻璃杯中制造“落日”
穿越玻璃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