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优化课程建设

2020-07-04 12:32张萍
江西教育C 2020年6期
关键词:海安爱家乡编织

张萍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陶行知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应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把幼儿的生活实践和文化环境相结合,调查孩子生活中所能接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挖掘、筛选、整理,选择地方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利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特色资源,萌发爱家乡的情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自然特色资源,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海安大米因其独特的口感赢得了市场空间,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幼儿每天都需要吃米饭,教师可以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着手,引导他们探索大米的来源、生长条件、烹饪方法等。这一系列活动过程,既让幼儿认识家乡的特产——大米,又能让孩子们在接触大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空间,丰富认知经验,习得多种探索方法。

比如有的孩子家里就种了水稻,教师有意识地与其家长联系,请家长将播种、育种、插秧和给禾苗治病等一系列过程拍成视频,让孩子们了解水稻的成长过程,并请家长当志愿者,现身说法,指导幼儿在园内的种植园进行水稻试种植。秋天来临,孩子们一起走进稻田,鲜活的课程资源成为课程内容,幼儿开展了稻田写生、拾稻穗、玩草垛等活动。稻子收上来后,由稻草、稻谷等又引发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课程活动。孩子们用心创作,制作稻草人、稻草画,形成美术工艺品;在益智区,孩子们学习数稻草、用米粒排队;在户外游戏区,草球、草棒、草垛、草绳等的自由灵活组合玩出了多种花样;孩子们还借助老物件玩起了舂米、做米糕等丰富多彩的游戏。

教师将海安大米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使孩子们知道了大米的由来,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此后孩子们不再浪费粮食,每次午餐总是吃得干干净净。

二、挖掘社区特色资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蚕茧是农村孩子手中的小玩具,在海安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白白的蚕,躺在绿色的桑叶间,看着就是一种享受。農村的萌娃不怕蚕,他们跟着家里人一起采桑叶,一起喂蚕,看蚕吃东西,看蚕长大。孩子们几乎就是小小养蚕专家。

蚕丝有什么用?孩子们从身边寻找答案:脖子上围的丝巾、妈妈的衣服、女孩子的裙子、蚕丝被、蚕丝手绢等。班上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丝绸公司上班,带来了丝绸公司的发展视频,孩子们欣赏到了各种各样的丝绸作品,有艺术类的,有生活类的,极大地拓展了孩子们的眼界。在扎染厂工作的妈妈还带孩子们一起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孩子们领略了扎染的无穷魅力。在其后的课程活动中,孩子们帮助丝绸公司和扎染厂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海报,从产品的包装到产品的推广,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产品的支持。

三、挖掘海安手工业资源,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斯宾塞指出:“课程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儿童借掌握这种或那种知识在头脑里发展起来的思想。”海安编织分为两种,一种是钩针编织,一种是毛线针编织。小小的一根钩针与线的故事,演绎出绚烂美丽的五彩画卷,可以编织美丽的花朵或者各种艺术品,也可以编织色彩绚烂的衣服,还可以织成帽子、手套、拖鞋等日用品。孩子们在妈妈们的耳濡目染之下,从小练就织的本领。

地方特色作为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正被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和体验。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因其教育性、生活性和亲缘性的特点,已然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丰富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更让孩子了解了家乡的特色,使他们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所以,幼儿教师应切实关注幼儿的兴趣,不断挖掘有意义的课程内容,建构更加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

总之,教师必须根据地方特色和幼儿的兴趣爱好,引导幼儿关注地方特色,体验地方特色,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发扬地方特色。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条件,挖掘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海安爱家乡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我爱家乡秋色美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我爱家乡
我爱家乡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我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