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韵课程”助推学校整体改革

2020-07-04 02:39蒋显敬
江苏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摘要】近年來,国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探索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了基础教育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研究视点。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注重顶层设计,强调多元整合,加强校际合作,以资源建设与课程实施的相互促进构建立体化校本课程体系,打造高质量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艺韵课程;学校整体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4-0039-04

【作者简介】蒋显敬,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江苏丰县,2217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音乐教师,全国优秀科研校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构建‘艺韵课程促进学校整体变革的实践研究”(R-c/ 2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毋庸置疑,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改革,才能跟得上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施的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师资、评价等综合要素的整体改革,其主要环节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具体化、细致化,系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核心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导向,并以此促进学校整体改革,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课程作为驱动学校改革的支点,相对于其他要素,具有撬动学校改革的载体功能与杠杆效应。基于文献数量分析,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改革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潮流。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应把握时机,抓住机遇。

从国际研究领域来看,在1974年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被列为重要研讨议题。之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在多元智能理论、项目化学习、学科跨界整合等理论和模式的影响下,国外课程建设开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致力于开发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问题探究课程、着眼于前瞻性问题的未来课程和以培养创造力为目标的渗透整合课程。

与之相应的,国内研究领域也将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支点,并以此来驱动不同层级的教育领域改革。然而,问题是这类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实效性还有待加强,原因在于学校诸要素之间无法形成“一体化”,仅是通过相互独立的实体,分裂成松散的、碎片的状态,且各要素之间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撑。

针对当下国内外的教育研究现状,学校结合地域特色,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开展民族器乐教育实践,以“艺韵润身,至臻至美”为“艺韵文化”建设理念,把构建“艺韵课程”作为突破口,尝试进行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方式的综合改革。

(二)“艺韵课程”建设的意义

学校“艺韵文化”的核心要义是“艺韵润身,至臻至美”,旨在以深厚的传统民族器乐文化来陶冶师生性情,涵养师生品格,浸润师生心灵,丰富师生审美经验,提高师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韵课程”是基于“艺韵文化”而实施的体系化校本特色课程,主要从课程设计层面构建学校三级课程层次,即学校总课程、年级中课程、班级微课程;从学科融合角度构建六大素养课程体系,即人文课程、科技课程、劳动课程、健康课程、德育课程、美育素养课程。

构建“艺韵课程”的意义在于找准育人方向、构建育人载体、探索育人方式,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改革。学校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教育实践现状,制订阶段性发展目标,聚焦师生能力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围绕核心任务整体设计改革路径。

二、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开发特色化的课程资源

1.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学科融合。

学校的艺韵教育以“艺韵文化”为指导,把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建设作为载体,从“艺韵课程”“艺韵课堂”“艺韵管理”“艺韵教师”以及“艺韵评价”等维度进行改革,使这些方面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相互推动。在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学校都给予参与者足够的成长动力,实现课堂有效率、管理有效度、教师有发展,使得学校文化更厚实、课程更丰富、评价方式更灵活,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艺韵特质的少年,学校以民族器乐文化为外部切入点借助其审美力量与各学科融合,使学科教育和美育的耦合能量抵达学生心灵。同时,艺韵特质又以学生心灵为内部生长点,借助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物态文化,活化课程载体。

学校基于多个视角构建物态文化。一是搭建“传声筒”。学校添置雏音广播电台设备,设置数字化校园电视台。在这里,师生共同编导节目,学生展示演奏风采,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视像网络教学方式。平台发挥了激励个人、引领他人的作用。二是营造“有色地”。为落实课程实施计划,学校设计六间专用课程教室,每间教室可容纳45名学生上课。学校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专用课程教室的使用率。三是设计装修教师“养心吧”。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优雅的学习场所,让教师在此涵养文化,提升素养。此外,廊道墙面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建设古典诗词文化灯廊用于悬挂与艺术教育相关的中外名人名言。

3.开发校本教材,彰显课程合力。

学校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着力打造陶笛精品课程:由初期的全员参与、激发兴趣,发展到中期的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进而试行私人定制、培养特长。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程,学校结合日常陶艺课堂,采集学生制作的场景图片,精选不同学生的示范动作,开发校本教材《手作陶笛课程》。校本教材《陶笛演奏法》分为上中下三册,对应低中高年级,从九孔陶笛到十二孔陶笛再到复管陶笛,明确各年段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技巧。同时,学校以校本教材《陶笛演奏法》为蓝本,遵照音乐课程标准,形成《民族器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框架》,将陶笛精品课程进行细化。在课堂教学器乐欣赏环节,教师将学生的演奏视频上传至网络,生成二维码,方便学生扫码观看,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二)多样化拓展课程实践路径

1.以吉祥物和校园雕塑为象征,增强学校文化自信。

为激发广大师生团结奋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深入挖掘、凝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面向全体师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学校“艺韵·雅声”民族器乐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课程实验基地的吉祥物。期间,学校收到近千幅作品,最终在学生作品中选定陶陶(小女生)、笛笛(小男生)两个陶笛造型人偶形象作为实验基地的吉祥物。陶陶以“凤冠”配上“陶笛”综合设计;笛笛以“龙角”配上“陶笛”综合设计。陶笛造型人偶形象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及其对学校课程的期盼:一是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地处江苏省丰县,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同时传说丰县是凤凰栖息的地方,故古称凤城;二是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陶笛”为突破口,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发挥艺术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学生終身发展奠基。吉祥物呈现传统的民族艺术特色,其鲜明的元素和象征意义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作为校本课程内容一部分的校园雕塑设计与制作,由学校美术组教师负责。在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设计雕塑形象,和学生一起建模、灌浆、雕琢、上色。学生动脑动手,知能互补,能力得到提升。

优化学校课程实施路径对提升学生的校园文化自信和培养创造实践能力等都大有益处。不论是课程基地吉祥物的设计,还是校园雕塑的制作,都让学生获得了归属感,意识到自己与学校的关联性,在心理层面将自己与学校环境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结。

2.以“一室一站”为支点,提升课程师资力量。

学校借助丰厚的资源优势,集聚专家力量,优化师资队伍,先后邀请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孟醒教授、江苏省小学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林烨先生与副会长顾龙星先生指导工作,相继组织了10多场面向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培训。同时,笔者在成功申报徐州市音乐名师工作室后,以“一室一站”全力打造乡村音乐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让培育站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另外,作为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笔者组织成员建立“用得好、辐射广、共成长”的常态化研修机制,以骨干引领全员,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新经验、新路径,积极引领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3.以项目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器乐学习能够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塑成儒雅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基于学生人文、德育、劳动、艺术、科学、健康六大素养的提升,有机融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2018年4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厅“艺韵·雅声”民族器乐特色文化建设课程实验基地。学生通过社团参与、实践体验等形式,基本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器乐的演奏方法。

三、未来课程发展的措施与思考

(一)完善艺韵课程群,深化校际学习与合作

艺韵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对于促进学校整体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与育人品质具有现实意义。12年来,学校的改革探索得到了许多兄弟学校的认同和支持。2019年,深圳东晓教育集团、山东巨野谊华教育集团、山东枣庄教育考察团、山东曹县孔梦小学、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徐州市培栋学校、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徐州市34中附属小学等多家单位的领导和教师前来观摩学习,并在之后积极推行“艺韵课程”的教学模式。未来的学校课程建设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完善艺韵课程群,同时,加深校际合作学习,扩大“艺韵课程”影响力,推动学校走向高位发展、品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适应新课程教学

新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必然引起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事业推动的主力军,其专业素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传统的知识贩卖者已无法胜任新的教学形势,探索与学校改革相适应的、具有课程开发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教师发展体系应运而生。目前,学校充分利用承担徐州市教育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美扶智工程的机会,建立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上线“音乐云课堂”扶助县区内农村学校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霄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政策走向及启示[J].人民教育,201(21):13-19.

[2]肖方明,亚兰.基于整体的学校系统变革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3):49-53.

[3]熊梅,王敏.改革开放40年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特征、成就和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1):78-85.

[4]倪娟.课程校本化建设的领跑者———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课程改革印象[J].江苏教育,2018(19):73-74.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