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立根 立德树人

2020-07-04 02:39王一敏
江苏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摘要】老街是区域文明发源地,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街文化造就学校独特的物型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凝练学校文化、观照儿童立场、支持深度学习、集聚社会资源、建构多元评价的校本物型课程,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有品位、适合课程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學习方式的转变,践行学校立德育人的宗旨,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表达。

【关键词】老街文化;物型课程;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4-0078-03

【作者简介】王一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南京,211300)校长,高级教师。

老街是区域文明发源地,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紧邻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高淳老街历史文化景区。老街文化造就学校独特的物型课程资源,是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有效载体,也是涵养学校课程最具鲜明气质,最具优质文化基因的土壤。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建设是时代召唤,是学校历史底蕴、文化承载、特色发展、办学智慧所赋予的价值追求,是新时期学校立德树人的新路径、新追求。

一、物型课程凝练学校文化

物型课程是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综合课程,应寻找属于自己独特的句子,凝练与表达出学校精神文化,应讲述学校文化自己的故事,彰显独特的文化基因。学校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高淳老街为载体,丰厚的老街文化元素为原料,以“寻根”“植根”“立根”为主题,建构出属于学校自己的物型课程文化。

1.四廊五道寻根“老街文化”。

学校廊道文化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呈现了高淳老街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项,其中国遗1项,省遗15项。珍视文化瑰宝,建立文化自信,淳朴的乡风民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吴风楚韵的文化基因。学生徜徉其间仿佛置身于老街非遗大观园:异彩纷呈的老街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璀璨多姿的民间工艺,百戏之祖的阳腔目连戏,国遗东坝大马灯。

2.十一主题园植根“老街文化”。

乐耕园:勤耕心田,乐获硕果;本新场:立本求新,强身健体;养根园:养德在根,气度在节;立根园:立根秀水,润泽乡梓;壮根园:根强苗壮,桃红李艳;淳和园:德器淳雅,和愉宁静;润智园:润物无声,智圆行方;咏淳园:山水俊秀,骚客折腰;翰墨轩:笔墨养志,横竖显情;淳真园:英华发外,唯乐淳真;淳溪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十一个“老街文化”主题园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浓浓江南韵味,隽永持重。学生或在乐耕园感受祖辈的辛苦劳作,领略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圣地”美誉;或在咏淳园吟诵李白来高淳写下的“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的佳句;或在养根园扫描传统节日二维码,感受家乡端午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的浓浓习俗。

3.一室一馆一基地立根“老街文化”。

“老街文化”教室建设。学生围绕老街文化典故、民间曲艺、工艺、美食、诗词书画等主题,开展娃娃小课题研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将探究成果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形成浓郁的“老街文化”班级意蕴。

“老街文化”主题馆。大厅陈列“绣艺、泥艺、扇艺、画艺、鞋艺、纸艺”淳小“六艺”学生作品。正中大型浮雕上古代“高淳四宝”及现代高淳国际慢城、固城湖大闸蟹等老街本土文化元素,彰显老街文化的厚重与创新。主题馆还建立老街少儿踏歌起舞坊、运筹帷幄坊、采菊东篱坊、天籁坊、兰亭坊、丝竹坊、手工坊七大“老街文化”学生社团工作坊。

“老街文化”校外物型课程基地。整合与利用以高淳老街为代表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老街文化体验馆、非遗馆等校外物型课程基地,引领学生学习、体验、探究、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

二、物型课程观照儿童立场

只有聚焦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规律,让儿童立在课程中央,物型课程建设才能最大化实现育人目标。物型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往往对受众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甚至于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学校根娃、溪娃吉祥物,舞蹈、击鼓的音乐少年等儿童雕塑无不彰显、释放着儿童天性,润物无声般地滋润着童心、童趣。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身体在场、具身浸润,情境学习、体验学习,让物与儿童产生互动、对话应是物型课程建设使然。在老街非遗馆,学生摇着电子感应的水乡渔舟,徜徉于碧波万顷间,油然而生对高淳鱼米之乡的热爱与归属感。学生在参与学校主题馆、教室、廊道等物型课程文化建设中,呈现的成果虽显稚嫩,却是他们生命在场,灵魂在场的最生动表达。物型课程建设尊重学生差异,提供适合的课程。全域物型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支持学生泛在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基于个体差异、兴趣使然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的课程选择,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三、物型课程支持深度学习

物型课程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物型课程倡导在场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跨学科学习,是支持深度学习发生的环境、土壤、背景。基于老街文化丰厚物型课程资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要素,我们以“寻根”微行动的方式开展物型课程的项目化学习。在学校物型课程不同学习场域,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水平,我们精心设计主题性、渐进式、项目化的微行动学习方案,并建构相应的学习指南和活动要求,引领项目化学习纵深开展。如在“老街艺术文化”主题系列微行动中,一到六年级分别设计了听一段老街文化奇闻轶事、说一段老街文化童谣俚语、阅读一篇老街文化经典诗文、赏析一幅老街文化书画作品、走访一位当代老街文化名人等项目化学习任务。基于任务情境的项目化学习,学习者在物型学习场域,与任务学习同伴,通过主题活动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学习空间整合、学习者资源整合,在真实的学习场域让学习真正发生。

如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东坝大马灯物型场域设计的“我为高淳东坝大马灯代言”微行动项目化学习中,三年级学生“寻根溯源话马灯”项目化学习,从东坝大马灯的起源、历史与传承开展探究,撰写研究性报告;四年级学生“马灯的文化艺术赏析”项目化学习,从东坝大马灯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进行挖掘,制作文化宣传短视频;五年级学生“非遗中的商机”项目化学习,从东坝大马灯演出市场、受众人群、成本投入等分析入手,撰写营销策略企划书;六年级学生“马灯制作小工匠”项目化学习,则通过亲身实践,了解马灯制作方法,学习制作工艺,感受工匠精神,撰写工艺制作指南。

四、物型课程集聚社会资源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校外场馆是物型课程重要的载体、学习的场域,探究的空间。学校积极与社区范围内非遗馆、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馆等场馆对接,集聚区域内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資源,建设校外物型课程,开展多学科联动,校内外融合,全资源共享的融合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学生在校外物型课程基地,围绕老街民俗文化、书画文化、历史文化、手工艺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间文学等形成的娃娃小课题,有效开展研究。同时培养一批老街、博物馆少儿小导游,在周末、节假日持证上岗解说。

五、物型课程建构多元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引领并促进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物型课程本身特点,建构物型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从而聚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引领立德树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路径达成。

一是“微行动”学习卡。学生根据学校各物型场域设计相应的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微行动学习单,并提出具体学习指南和活动评价要求。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记录成长轨迹。评价主要以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与综合评价等方式开展。

二是“文化周”评价制。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一年一度的“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文化周”。文化周期间,举行学生、教师、家庭物型课程研建成果发布会。学生分享物型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报告,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教师分享物型课程教学叙事、展示优秀课例。家庭则分享参与学校物型课程建设心得体会。活动周结束评选“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小小研究者”“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学习型家庭”“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优秀导师”。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