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演唱在高中“歌唱”课堂中的教学实施

2020-07-04 13:07侯鑫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8期
关键词:歌唱教学民族声乐高中音乐

侯鑫

【摘要】  自新课改以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国不少高中在歌唱课上,开始组织学生演唱民歌,一些地方民族乐团也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有着独特的唱法,其不同于美声和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更富有“民族性”、“特色性”,传承中华民族声乐唱法,不仅能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有利于提升中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关键词】  民歌演唱 民族声乐 高中音乐 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8-108-01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里,音乐就被称为情感教育的“利器”,但是伴随全球文化的频繁传播交流,我国传统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声乐教育的舞台,“四艺”里琴棋书画里的“古琴”悄然变成了“钢琴”,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之音应该何去何从?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里融入民族声乐内容很有必要,国家教委也开始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文体素养的培育,倡导更多的民族声乐走进当代高中生的音乐课堂,通过引导高中生在音乐课堂上学习民歌演唱、组建民族乐团的方式,启发我国学生民族音乐审美,培育当代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当前民歌演唱教学存在的不足

1.民族性缺失

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中国民歌和其他歌曲的鲜明区别,然而在当前高中音乐民族歌曲演唱教学时,很多教师依然采用西方美声的培养模式,在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时,主要是“气息下沉”、“突出声音的金属感”、“腔体共鸣”等等,学生先学习了源自西方的美声唱法,再来练习民族声乐的歌唱,以美声的要求和练习方式来歌唱民歌,始终难以达到好的歌唱效果。其根本原理在于民歌教学民族性的缺失,不该以美声的标准来衡量民歌的标准,缺乏“原生态”歌唱教学方式。

2.艺术性的缺失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课程,以往在教学外国音乐时,教师常常会给学生灌输音乐文化的背景,希望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音乐文化,然而,在教学民歌演唱时,却不注重歌曲的文化背景,所以,学生在演唱民歌时,无法带入情感,达到与民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民歌教学只是停留在“音准”、“技巧”的学习上,学生是很难感受到民歌艺术性的,可以说,民歌里蕴含的文化底蕴才是民族声乐的精髓,然而,这一点在教学中却没有引起重视。

3.民歌内容缺失

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材里,包含了歌剧、舞蹈、音乐剧、戏剧等多个栏目,但是民歌部分明显弱化了,在高中的音乐教材里,更是只有少量的民歌经典唱段在“感受与鉴赏”模块,学生接触不到民歌,对民歌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自然无法产生对民歌演唱的兴趣,想要增强高中生的民歌演唱能力,就必须先从“激趣”入手,让学生愿意主动去了解民歌、学习民歌唱法。

三、中国民歌演唱在高中“歌唱”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1.气沉于底,民歌的技巧教学

京剧演员在唱歌时尤其注重“气沉丹田”,这也是我国传统声乐教学里必不可少的要素,在高中音乐课的民歌教学里,教师首先要教学生民歌正确的演唱方法,首先学会气沉于底,具体可以指导学生先深深的呼吸,然后将气息下沉到腰腹那一带,保持气息在腰腹一带形成对抗力,只有浑厚的气息才能让声音变得“通透光亮”,然后指导学生身体放松,在歌唱时,胸、肩、颈都是利用“发声”的器官,只有先学会运气,才能将歌曲唱“活”。

2.真情流露,强调民歌艺术价值

在民族歌曲教学中,歌唱者应该是歌曲的诠释者,如果歌唱者对歌曲没有感情,自然无法用歌声打动他人。我国民歌艺术作品《木兰诗篇》就因为其深刻的内涵与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歌唱登上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获得了艺术成就。因此,在民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歌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分析民歌里的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背景,从而达成对民族个性的深刻理解,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有感情的唱民歌,比如,带领学生试唱歌剧《白毛女》里喜儿独唱的那一段,应用了一个藕断丝连的八分休止符,深刻体现了角色细腻的情感,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抑扬顿挫的要求来发声歌唱,进行民歌的情感教学。

3.因材施教,注重民歌风格特点

在高中音乐课上进行民歌教学,既要强调学生的咬文嚼字,还要注重字头、字尾的抑扬顿挫,民族声乐富含艺术性与独特的风格,在教的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学生可能在唱流行音乐时得心应手,而唱民歌时气息不足,这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无论学生之前是什么样的歌唱基础,都要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一些高中生处于变声期末,声带条件还没有完全打开,也不会用共鸣腔来歌唱,所以,教师不可以操之过急,让学生有一个民歌演唱过渡的过程,从简单的民歌曲目,如《康定情歌》、《茉莉花》开始歌唱,再接触有难度的民歌,应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高中生的民歌兴趣。

小結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我国歌曲演唱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影响,导致民歌不受青少年的欢迎。在重视文化传承的今天,应该主动让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民歌演唱方式、认识民歌的演唱背景,从而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民歌演唱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民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热爱民族声乐、民族文化,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高中音乐民歌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王世飞.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及其精神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杨文煜.当代民族声乐多维思考[D].苏州大学,2016.

[3]雷蕾.当代声乐曲谱教材述评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歌唱教学民族声乐高中音乐
聆听,让生命如花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新时期歌唱教学三部曲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