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引导方式在小学劳技课程的应用研究

2020-07-06 07:59徐晓丹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动手能力

【摘要】小学劳技教育是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学生创作欲和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不同情境采用寻源疏导、激取善导和多元深导等形式进行有效引导。

【关键词】劳技课  有效引导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04-02

劳技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人合作,在技术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培养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课程。鉴于劳技学科是一门注重动脑思考兼动手操作的综合学科,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万不可全然否定,要多表扬,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引导和良好的学习暗示,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操作,使学生处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操作环境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引导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提高作品的质量、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应对能力,增强耐挫力[1]。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去完成作品?教师怎样的引导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出现问题的不同原因、学生的操作水平,可选择不同方式的引导来唤起学生的操作热情,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完成“高质量”作品。其中有效的引导方式包括为寻源疏导、激取善导和多元深导等形式。

一、“寻源疏导”

劳技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平台,来展示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找寻问题源头,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源头及其引导方法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讲解不当,学生无法领会要点

如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普遍性错误或大部分无法完成时,教师要反思课堂讲解是否到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地解释和说明,让学生走出困境,顺利地完成作品。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品种多样、类别各异,鉴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考水平的特殊性,教师在讲解知识及技能时要尽量运用该类别、工种最基本、最通俗且学生可以接受的术语来讲解。对劳技知识的传授要精准,尤其是对于有学科渗透现象的技能学习时,更应该注意知识讲解的时效性。

(二)教师示范不清,学生无法掌握方法

劳技教学是动态过程,仅依靠教材说明和实物投影等方法不能使学生了解作品完整的制作过程。若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动作或语速过快,将导致学生无法掌握重点。在此情况下,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或重复演示,循循善诱,帮助其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起桥梁作用,且需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自由表现。此外,教师的示范要准确把握时机,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恰到好处的示范,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技法,又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学生听课不实,作品无法完整体现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顺利完成作品。也有部分学生听课不详实,不能完整得呈现作品。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注意力有限,且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充分考量授课内容、讲解进度和呈现形式,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突出、强调课程内容重点,使部分未能完全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程效果。针对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能只一味批评,挫伤其积极性,可以用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进行引导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给予该类学生更多关注和期待,学生获得关注会提醒自己认真听讲,从而慢慢改正自己的缺點。

(四)学生操作不细,作品无法精彩展现

劳技操作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如在《缝制香袋》课中,学生在听的时候知道要在布料的反面进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时忘了翻面。学生并非有心犯错,甚至心理已经开始自责。如老师一味地否定,就会让其失去信心,也失去兴趣,甚至失去对成功完成作品的期待。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则使其重拾信心从而有好的心态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劳技教学过程中要体谅学生作品的“不完美”,用肯定代替否定,用鼓励取代斥责。

二、“激趣善导”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劳技学科亦是如此。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有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故意夸大操作难度,或对学生要求过高,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其丧失了对作品的兴趣,这皆不可取。作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对待,只要学生有制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作品完成,就应给予肯定。

(一)解决制作难点,激发操作欲望。

教师备课时应针对教学难点,找寻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制作要点,对制作过程有更多的信心。揭示作品题目时可采用精彩的故事、优美的图片等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讲解制作方法时,演示操作的同时配以直观的图片,这既让学生看到实际操作步骤的演示图片,又让其听到教师的讲解重点,双管齐下,降低了制作难度,也激发了制作兴趣。此外,一些切合时宜的比赛或评比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如在执教《风筝》这一课时,学生动手制作前提议用作品进行放风筝比赛,不仅要比谁做的风筝漂亮,还要比谁能把风筝放得更高。学生们的制作热情提高了才会更用心,一只只优美的风筝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脸上就会洋溢出快乐的微笑。

(二)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创作动力。

实行评价机制,评选出最佳作品,予以表扬并发放小奖品。对于有进步的作品也要给予表扬,动手能力相对差的学生若努力地完成作品,也要非常值得赞赏,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制作过程中要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只有尊重孩子的成果和天性,作品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和个性绽放的花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不吝鼓励和赞美,使得学生对劳技制作有更多的自信,那样作品才会更出彩[2]。

三、“多元深导”

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多元的,从各方面入手,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要局限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还要从教师个人延伸到家长,给孩子以更大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学生《编制小挂件》课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三辫法和四辫法的编制方法,这一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于孩子的妈妈来说就很容易,这与女生编制辫子的方法相一致,因而就在上课前发挥家长的作用,请学生的妈妈帮忙进行指导。有了家长的指导,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两种编制方法。上课过程中,学生学得很轻松,能顺利地完成了挂件的制作。

劳技课堂上的作品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可让它们发挥更多的作用。如在制作完香袋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含辛茹苦的父母长辈,送去深深的谢意和温馨的祝福;送给勤劳工作的老师,送去诚挚的问候和感谢。还可以作为传递友谊的使者,送给自己的朋友。用这小小的香袋送去孩子们的美好祝愿,为他人带去一份平安与祝福,更加意义深远。

很多作品完成以后,老师会将同样的方法延伸到其他物品制作上,让学生课后去尝试,却很少去关注学生是否尝试过。很多学生听时心动,过后却没有行动。因而给孩子布置课后尝试作业,并在教室里展出,让学生学到的技能能学以致用,劳技课程才能发挥更大的魅力。

学生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因材施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要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自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教育是门高深的学问,教师应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金怀德.小学劳技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以四年级《缝香袋》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5(12):67-70.

[2]王明伟.艺术评价 快乐奇葩——劳技课堂作业的评价[J].学周刊,2013(28):178.

作者简介:

徐晓丹(1982~),女,浙江杭州人,汉族,本科,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动手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预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与应用研究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浅谈利用布艺手偶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