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2020-07-06 03:29周丽
教育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劳动课程

周丽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晋升“必修课”的劳动教育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全面“落地生根”,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参与本期论坛研讨的校长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

劳动教育,为孩子打包“硬核”成长行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把闲置空地打造成了学生劳动的实践园。通过划分责任地并分配给班级管理的方式,让孩子们参与播种、种植、培育、管理全过程。在劳作中,孩子们读懂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学会了危害最小的除虫方法;明白了节约管理成本,让收益最大化;感受了种植的乐趣,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孩子们流下汗也留下了情,增长了知识也理解了父母的辛苦。

班集体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学校把“绿植园”入驻班级阳台,通过劳动,使班级更有家的温馨,使方寸之地焕发教育的生机。“认领绿植”“创意阳台”等系列活动,让劳动教育“有劳也有育”;“亲子绿植义卖会”“家庭护绿行动”“最美绿色家庭”等系列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学校将“烟火味”融入劳动教育。校内,孩子们走进食堂,穿上厨师服,手握勺和铲,化身“小帮厨”,感受為他人服务的乐趣。校外,孩子们走进实践基地,体验真实的厨师生活;走入菜场、超市,当一回采购员,了解厨事之一二。此外,学校还开展了“认识五谷杂粮”“听听粮食里的故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舌尖上的一小”等一系列活动、课程,把责任和担当融入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有滋有味有烟火气”。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让一代又一代人学会成长;经历是最好的催化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在生活中为孩子们搭建劳动平台,在劳动中孕育孩子们的成长,学校用行动践行“培养幸福劳动者”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包最“硬核”的行囊。

( 浙江省长兴县第一小学校长蒋学平)

劳动教育应回归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因教育的内在特性所决定的实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就是最高教育共同体;最基本的形式是学校、班级等。教育共同体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教化人的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共同体,学生才会获得自我存在的意义。因此,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在校内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十分注重对共同体生活的创设。如盆栽类、温室类、科技类等种植课程,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智能硬件、创意编程以及节日课程、财商课程等课程相融合。参与不同课程的学生走在一起,共同劳动。教育共同体拓宽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产生群体意识,并在群体意识中发现自我,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

教育共同体既是形式,也是观念——拒绝排斥,主张包容;反对自私,倡导公益;摒弃专制,拥抱民主;凡劳动者,无分贵贱。学校从校歌的编创、校徽的设计,到楼宇的命名、道路的命名,大到每一次全校劳动周的主题策划,小至一条马路上井盖和雨水篦子的美化,都有学生的参与和创造。学校开放大厅放置着一架钢琴,教师、学生、保洁员、保安、厨师,谁都可以弹奏一曲。学校的一切劳动都体现着主人翁的意志,所有劳动者都被赋予应有的尊严。当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共同体中,孩子们在自觉创造美好公共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公共道德和公共理性。

共同体的生活以公益为最高目标。因而,劳动教育共同体应以公益为价值取向。学校计划将校内各类种植以及编织、缝纫、木工等手工类课程的果实或产品,通过学生劳动成果共享平台,进行在线销售,销售收入全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公益劳动教育,丰富了每个人内心的良善,丰满了学生的人性。

总之,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共同体,旨在为劳动教育寻找一个有力的“支点”,撬动学生公民性和精神全面的成长。

(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常务副校长徐雄)

五育并举,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再到“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被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加强。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学校如何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课程方面,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建构了“启航—领航—自航”三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注重劳动与“德智体美”等学科间的横向融合,以美术学科为例,小学低段课程,在启航课程中设置面塑、水墨游戏、黏土世界等模块;在领航课程中设置巧手妙心──折纸模块;在学生社团中设置原绘坊、书法、未来泥社等模块,每一课程群中均含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

课程评价方面,学校更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如学校小学低中段每学期末不进行期末考试,而是进行“期末闯关”,其中一关就是“劳动关”,如“我的书包我整理”“我的衣服我来叠”等,每位学生现场闯关,家长、老师和学生代表进行现场评价。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将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在学校校本研修计划中列出专题项目;二是请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能工巧匠以及教研员到学校与教师深入交流,搭建跨学科桥梁,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品质;三是申请劳动教育方面的国家课题,以研究带队伍;四是组织教师编写《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南》系列读本。

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学校组织教师编撰了《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南》系列读本,每学期安排16个家务劳动任务(现已安排6个学期)。每个家务劳动任务指南包括任务名称、任务内容、操作小贴士、安全小贴士、完成效果、任务评价、任务体验等条目。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

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最终培养具有较高劳动素养的人。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下,学校应因地制宜,以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目的,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开展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结合当地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激活和优化现有资源,拓展劳动场所,是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徐闻县梅溪实验学校为例,徐闻县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农业县,土壤类型多样,其中以砖红壤土类为主。砖红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学校具有优越的客观条件,安排闲置的土地作为学农实践基地,让学生知农、学农、亲农,体会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最终实现全面成长。因徐闻县盛产香蕉和菠萝,学校拟建100亩智慧农场,以种植香蕉、菠萝为主,让农场成为孩子们学习和实践的天地。

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学校将劳动实践基地与高科技农业紧密结合,由当地的农科所进行指导,让学生看到高科技和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体会科技的力量。高科技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均劳动量,科技含量和亩产量。因此學生要了解如何将科技与菠萝种植相结合,还要了解如何加工菠萝。

在“五育并举”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在探索创新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将劳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意识;将劳育与智育相结合,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将劳育与体育相结合,在劳动过程中强健体魄;将劳育与美育相结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

(广东省徐闻县梅溪实验学校校长陈卫良)

优化学校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面对这一局面,学校该如何优化劳动教育,补全学生成长的“短板”?

因地制宜,开发劳动课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根据城乡、地域、年龄差异等因素,因地制宜,灵活开展。首先,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其次,考虑城乡差异,尽可能开发孩子们感兴趣的劳动课程。再次,结合地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简则简,宜繁则繁。

加强培训,优化师资力量。目前,学校专职的劳动教育课教师仍比较缺乏,劳动教育课程一般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据调查,89.6%的教师不愿承担劳动课授课工作,多数教师对劳动课程没有心理认同,上起课来也不能得心应手,导致劳动教育课低质低效。对此,学校要对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健全考核,加强管理,让教师转变观念,走近、热爱劳动和劳动教育。

多方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能单单以学校为实施主体,还需多方联合联动,形成适当的“行动网”。要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要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树立典范,完善评价体系。学校在每次劳动教育活动之后,要认真总结,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鼓励,树立榜样,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学校还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可以量化评价的劳动课程制定量化标准;对于无法量化评价的劳动课程,探索其他评价方式,比如记录劳动天数或劳动成果,归入学生档案,作为毕业或升学录取的参考等。

(江苏省泗洪县明德学校教育集团执行总校长、

泗洪县明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中雷)

重视劳动教育,从家庭做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见,家庭应先于学校和社会,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阵地。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阵地。中小学生在校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所开展的体力劳动大多是打扫卫生,且基本上是和同学共同完成,每人承担的劳动量极其有限。一些学校虽然开设“学农”“学工”“服务”等劳动课程,但不是学生生活所需,很难激发其内在需求。而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不包办代办,学生要想过得舒心满意,就必须自己动手做家务。家务劳动应该是最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且使学生较易获得成就感的劳动内容。

改变观念,认识家务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家务劳动具有“树德”“强体”“增智”和“育美”的育人价值,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做家务过程中出力、流汗、琢磨怎么干出“漂亮活儿”,既考验孩子的体能和意志,又能促使学生思考,让孩子学会科学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当和家人一起享受劳动成果时,还能让孩子获得幸福感。

家校配合,让孩子“科学干家务”。学校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系统设计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孩子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高中则要注重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