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齐鲁地区囤顶建筑形式演变研究

2020-07-07 09:34岳甲林
艺术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演变

摘 要:本文通过对齐鲁地区囤顶建筑的实地考察,以时间为线索,对不同时期囤顶建筑的形式、工艺、装饰进行研究,目的是分析囤顶建筑在近现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深入了解人们在民居建造领域的审美与心理变化。

关键词:近现代;齐鲁地区;囤顶建筑;演变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4-00-04

0 引言

齐鲁地区的囤顶建筑主要位于鲁西、鲁西南地区。由于地处黄河中下游,黄土资源丰富,石材资源稀少,农耕时期的人们利用当地有限的建造资源,综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世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囤顶建筑独特的建筑形式。封建时期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和缺少建筑理论的自发建造,使得当时的囤顶建筑造型简单、功能单一、外观质朴,主要服务于农耕生产。工业化的到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丰富了物质资源,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囤顶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使得近代以来囤顶建筑在形式、工艺和装饰上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传统遗存的夯土囤顶建筑时期

鲁西、鲁西南地区的人们自古以农耕为生,交通闭塞,文化封闭,经济水平整体不高,虽然京杭大运河在此穿过,鲁西地区的港口聊城甚至还曾被冠以“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第一都会”的美名,但南北交融仅带动了部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大部分百姓依旧生活拮据,城市建筑并没有太大的发展,这也为传统的囤顶建筑形式保留创造了条件。

同时运河带来的新的建筑形式也在此地生根发芽,于是有了“夏津处于鲁西北和鲁西边缘,也是黄河冲积平原。它与临清相邻,但房屋的营造法却不同,临清市郊是微微起脊的做法,而夏津城关的王庄镇农舍却是呈弧形的囤屋顶”[1]的记载。由此可见,齐鲁地区的运河两岸形成了外来建筑和本土建筑并存的局面。

传统的囤顶建筑为夯土建筑,外观类似于台体;顶面并不起脊,而是中间微微鼓起,从山墙方向看顶的侧面为弧形,故称之为“囤顶”。墙体遵循原始夯土筑墙法——版筑法,靠近基础的部分较厚,约70厘米,向上渐渐变薄,通体平均厚度不少于50厘米。版筑法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使用的工具简单,施工方便,所筑起的夯土墙不仅具有防寒、隔热、隔音的性能,还有防护性、防火性好等优点,因此流传千百年,直至明朝砖墙在民居中得到广泛使用,版筑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2]。

齐鲁地区的囤顶建筑是版筑法夯土墙的实例,这种技法在此地一直使用到了近代。匠人们就地取材,将黄土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糊状,在糊中加入晒干的麦秸、树叶等纤维丰富的植物,这个过程俗称“镶筋”,经过此方法处理的夯土墙如同人有了结实的筋骨,墙的稳定性和抗剪抗弯能力均大大提升,再在夯土墙外抹一层白灰,延长建筑的寿命。此时期囤顶建筑的基础比较低矮,由青砖筑成,仅少数富裕的人家选用石板,在应用时也是尽量节省,甚至还有的将青砖和木板混合使用,条件相当艰苦。

为了能使几代人一起居住,传统的囤顶建筑多为三合院式布局。正房三开间,一明两暗,坐北朝南,明间和次间之间以夯土墙或者木板隔断。两侧为厢房,两开间,在造房时遵循民间传统“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认为房间数为阳数则吉,阴数为不吉,而阳数中“一”代表“孤阳”,视为凶,“二”则代表阴阳兼有,视为吉[3]。因此囤顶建筑至少两开间。造房时同时遵循尊卑思想,厢房屋顶不可以高过正屋屋顶,一般与正屋的房檐平齐。传统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还体现在庭院上,建成后的庭院并不是方正的矩形,而是前窄后宽的梯形,与棺材的前宽后窄形状相反。在蒙昧的年代,人们的“忌讳”思想影响了设计的方方面面。

正房建筑立面遵循对称原则,门和窗之间相隔一段距离,门洞高于窗的过梁,从正面看门与窗布局就像一个“小”字。人们迷信地认为门的气势代表了一家人的运势,不仅是院落的大门,房门也应该讲究,气宇轩昂的房门会给家人带来福气和祥瑞。除了祈福思想,人们更多是为了追求立面视觉效果的平衡。

这一时期的囤顶建筑簡单质朴,并没有过多的装饰,是囤顶建筑最自然原始的状态。

2 砖与夯土混合建造时期

夯土囤顶建筑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青砖的使用打破了囤顶建筑原始的面貌。应用初期,青砖资源依旧紧张,仅用于建筑关键的位置,如建筑的四角、屋檐、基础、梁下、窗框及门框等部位,其他地方仍用夯土墙。一方面,砖作为承重的主要结构,坚实且不易变形,减轻了夯土墙的承重负担,人们不再有墙倒屋塌的顾虑;另一方面,砖结构不易受到雨水的侵蚀,有效延长了房子的寿命。这种青砖和夯土墙混合的独特风格被概括为“镶门镶窗四角青”,在20世纪70年代后被广泛使用。

之后红砖逐渐代替青砖,开始应用于囤顶建筑中。与青砖不同的是,红砖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且使用方便,资源的富裕使人们不再吝啬于材料,开始用红砖对整个建筑进行“包砌”。据记载,用砖包砌墙体的技术早已出现,五代十国的后赵主要用此技术保护城墙,之后南宋时也有用砖包砌建筑的记载[4]。囤顶建筑原有的夯土墙经岁月侵蚀逐渐破败,匠人利用此技术将红砖用侧砖顺砌的手法“包”在夯土墙的表面,并按一定的顺序在其间插入“一丁”,即将砖的“丁头”面竖着插入夯土墙,如同“砖网”镶入墙体的钉子,使具有修复功能的“砖网”结实地包镶在夯土墙的表面。由于夯土墙黏土紧实,红砖不易插入,所以工匠在建造时使用工具在夯土墙上凿出小洞,将红砖镶入,然后再用黏结材料抹平缝隙,从外面看墙面整体平整。

这段时期是夯土囤顶建筑向砖墙囤顶建筑过渡的阶段,也是夯土囤顶建筑的修复阶段,造型与夯土囤顶建筑相差无几,外形依然是台体,屋顶从侧面看呈弧形,只不过承重结构发生了改变。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居住用的房屋开始增加,大家庭开始分裂成小家庭。庭院布局的方式也丰富起来,除了三合院,还出现了“L”型布局庭院,即只在正屋的一侧设置厢房,厢房两开间,连着门屋;临街的庭院也有的采用四合院布局。

解决了基本的住宅问题,人们便开始考虑视觉审美。砖的使用不仅延长了建筑的寿命,还极大地丰富了建筑上的装饰。此时期囤顶建筑中砖的装饰众多,立面上的装饰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朴素的拱券结构。我国砌拱技术历史悠久,西汉时筒拱的砌筑技术盛行,作为建筑的结构,在当时多用于墓葬、涵道、军事地道等,并没有应用于地上建筑。宋元时期城门开始用筒拱承重,明代出现了以筒拱结构为主体结构的无梁殿[5]。明清时期已有拱券结构代替过梁用于建筑立面,民国之后随着西洋门的传入,拱券结构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用砖量小、造型美观、可以增加门窗的面积等优点使其广受喜爱。砖的加入使囤顶建筑有了砌拱券结构的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很多囤顶建筑的窗框、门框均采用拱券结构。根据建筑的需要选择“半圆拱”或“三心拱”。有的拱券上加栿,提升拱券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拱券结构的窗框在明代砖砌建筑中就有出现,应用于夯土墙为主的囤顶建筑中则是在现代。

第二,砖雕的拱券结构。在此时期的囤顶建筑中,无论是青砖还是红砖,在拱券结构上均出现了砖雕。以浮雕和平雕的手法雕刻出简单的几何花边,一层一层展示在门框、窗框的拱券结构上。花纹有波浪形、三角形、半圆形、菱形,或者只在砖上刻出简单的斜线,在装饰时一层使用一种花纹,另一层换其他纹样,层层叠叠,疏密有致,非常美观。门框上部为重点装饰部位,花纹样数最多,相比之下窗框上的装饰就简洁了许多,一般只用一种纹样装饰。在这个时期,受苏联式建筑的影响,五角星成了装饰元素出现在门的正上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第三,除了立面美化之外,部分囤顶建筑中的屋顶内部也出现了砖的装饰。传统夯土囤顶建筑屋顶以梁和椽子搭建,上放苇箔或者席箔。随着造砖技术的发展,部分建筑开始在椽子上铺方砖,方砖多为素面砖,部分砖面上有微微突起的花纹,如铜钱纹等。两个相邻椽子之间的距离约等于方砖的边长,这是防止方砖之间的抹灰被碰掉,在起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能突出装饰图案。这种做法在宋代已经开始普及,由于经济的限制,在普通民居中较少得到使用。

3 形式转变的砖墙囤顶建筑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红砖成了民居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在这个时期所建的囤顶建筑均为砖体建筑。材料的改变导致了建筑形式的彻底改变,传统的建筑立面被打破。由于房顶依旧是弧形的囤顶,所以依然属于囤顶建筑。

正房前加了抱厦,两侧的次间向前突出,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房檐远伸,以柱子支撑,形成廊。廊的两侧有门通向次间,部分次间还有另一个门通向明间。屋顶虽然保留微弧形的样式,但较之前更平,开始向平屋顶形式发展,屋顶两端出现了女儿墙。房屋建造时仍然保留了正房高于厢房的传统,在正房下加了两层台阶高的台基。庭院布局以“L”型居多,厢房连接门屋,二进院落不再存在,变成了一进院落。

交通的便捷、信息的流通,使囤顶建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原有的风格渐渐弱化,朴素的面貌渐渐失去。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新的建筑样式,还带来了新的建筑装饰,其中瓷砖最受欢迎。瓷砖最先用于院落大门。大门作为一个家庭的门面,展现了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信仰,自古大门就是屋主人精心设计的区域。囤顶建筑脱离了单一的材料,人们在经济方面也有了富余,因此开始花心思在门面上做文章。瓷砖主要装饰于门屋的额枋、栏板、大门两侧以及女儿墙的墙头,均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早期的瓷砖色彩朴素、淡雅,图案以工笔画为主,内容涵盖花鸟、器物、瑞兽、人物、山水等,不仅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吉祥图案,还加入了长城、泰山等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祖国的深切热爱。随着需要的增加,瓷砖图案愈发丰富多彩,不再像以前那样细腻、朴素,变得张扬、绚烂。瑞兽图案的瓷砖大大增加,最常见的是大门两边的狮子、盘龙,造型夸张,甚至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用色大胆,大面积的深色和金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工艺的发展使瓷砖上的图案从平面走向了立体,类似于雕刻中的阳刻和浮雕,强调瓷砖上图案的造型。女儿墙上的瓷砖为方砖,创作面积小,内容以器物为主,如花瓶、灯笼等,少数以“喜鹊闹梅”等简单的吉祥话图案装饰。

字体也是瓷砖中常出现的元素,早期的字体内向、含蓄,出现的频率低,如额枋两侧有龙凤图案围绕的“囍”字。经过发展,字体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逐渐超过了其他各类元素,主要出现在大门上方,内容除了“家和万事兴”“吉星高照”等吉祥语,还有“华夏腾飞”等對祖国的祝愿。

之后随着钢筋混凝土的普遍使用,囤顶建筑形式彻底地改变,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建筑特色,变成了高大气派的平顶建筑。乡土建筑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建筑上的装饰,都失去了独特、乡土的风韵,越来越向外来的建筑风格靠拢,开始追求时代的潮流,风格变化极其迅速。这种趋同现象不仅局限于齐鲁地区囤顶建筑,还包括周围其他地区的坡顶建筑。舒适、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这是信息交流、交通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结语

仅仅百年的时间,囤顶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建筑形式方面还是在建筑装饰方面。材料、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囤顶建筑变化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使用者思想的改变。从含蓄内敛的仿古,到追赶时代的潮流,无不体现出居住者内心追求的改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筑如同服装,渐渐成为使用者品位的代名词,在今后还会有更剧烈的改变,囤顶建筑的演变只是发展洪流中的一角。

正如郑曙旸教授所说,“总要追求一种新鲜感,总想追寻潮流,这是永远也追赶不上的”。我们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变化,不能逆社会发展一味地保留,也不能为了发展大肆地拆弃,建筑文化和传统是我们保护的重中之重。囤顶建筑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在今天依旧有极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运久.山东民居[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118.

[2] 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94-207.

[3] [明]午荣.图解鲁班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0-143.

[4] 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35-236.

[5]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2-50.

作者简介:岳甲林(1995—),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演变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