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2020-07-09 12:19余惠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提问实效性提高

余惠红

【摘要】 业界有句话“数学课堂一条线,语文课堂模糊一片”,平时看似热闹华丽的课堂,学生习得如何看不见。老师提问的“无用功”,导致学生把语文这门学科真正的工具性没有起到作用,语言实践没有得到训练更谈不上能有所提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从问题提出要精炼、主线要清晰、问题要有层次性与深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提高   语文课堂   提问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50-01

一、明白提问的目的与意义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教育手段,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艺术方法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对于培养学生课堂的专注力和活跃课堂气氛,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存在“满堂灌”

目前还有许多老师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敢放手学生,整一节课都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而学生“被迫”盲从,没有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把“我要学”仍是“要我学”,或是整节课提问过多,有价值的、无价值的都要提问,生怕说少了,说漏了哪个知识点,甚至缺乏提问的层次性,最后学生能记得住的却是寥寥无几,缺乏了教师的“引”和“导”的作用。

2.问题华而不实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回答气氛活跃,但问题的实质却没有意义,教师经常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明白了没有?......”之类的问题,实质上不需要学生经过多少的思维加工就可以回答出来,在回答此类问题后,后面的理由或问题就不需要多思考,无法体现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三、问题需要精炼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记得曾看过一个报道,记录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的提问次数,35分钟的课堂提了40多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问1次以上,这些问题中的80%是老师随口就在课堂上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吗?”等无效问题,这些原不需学生回答或思考的答案却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剩下仅20%的答案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篇课文,一百个读者可能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时更需要我们解读教材,凝练问题,真正落实课堂上的“一课一得”,何为“一课一得”?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上,能习得一个语文要素,习有所得。这比满堂灌的一问一答更有价值。

如课文《纸的发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A方案: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B方案:

1.作者是怎样介绍纸的发明过程的?

2.你能借助提示,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吗?

B方案明显比A要简洁明了得多,甚至还能锻炼到了孩子的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因此,问题并非越多越细就越好,而是汲取其精华,课文是例子,我们更重是学生的习得方法,因此问题要精炼。

四、问题具有层次性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设置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采取分层递增的形式,问题需要有层次性,也可以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方式可设质疑、激趣、创造等。

如课文《燕子》,首先让学生初读完课文,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由于每个孩子读完课文后,都会对燕子有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对于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有感而发,易于接受的,也是为下一个问题做一个铺垫;由于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初步感知,接着:“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活泼可爱?”也就顺理成章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样层层递进;最后仿照课文的寫作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由易到难,照顾到班级中各个水平的学生。

五、问题要体现“深度”

1.能体现学科的深度

学科深度是指能掌握本学科本质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如:阅读了一篇课文,我们不能停留在只完成课后的习题为目标导向,可以设置的问题是:根据文章中人物的不同特点,制作一份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的设置可以体现出学生从阅读中的收获,孩子阅读后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对文章中的人物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并用图表示出来,也能体现出该生在该学科中字词句篇等运用上的积累,检验其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2.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是指学生能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加工、迁移与运用,鼓励高层次的思维。

如学习《荷花》这篇课文,设计的问题是“模仿课文的片段,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是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对于课文中作者如何描写荷花的各种姿态美有了一定的认知,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模仿作者这样的写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这一个对信息的加工,对学习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到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这样的课堂生成可触、可摸更可见。

“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课堂的提问与课堂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如何提问对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兴国.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J].文教资料.2014.(03).

[2]吴名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效性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

猜你喜欢
提问实效性提高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