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使命

2020-07-11 11:10刘小兰
关键词:中国青年

作者简介:刘小兰(1987-),女,湖南张家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科学的时代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认为,当今世界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足并给我们带来了挑战。这些不足与挑战具体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社会风气不良、道德滑坡上,以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等方面。中国青年作为国之栋梁、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从以下方面担当文化使命:一是要做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抓好思想理论斗争不放松;三是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四是应自觉养成时代新人;五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六是应为全球治理提供“天下为公”“义利统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思想文化领域;中国青年;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0.03.003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时代问题的把握和分析。只有找准时代方位,弄清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顺势而为,否则就可能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时代划分的客观标准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依据社会形态作出的时代划分属于“大时代”的范畴。《共产党宣言》指出,“我们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1]32。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通过深刻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列宁提出世界发展趋势是无产阶级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是时代主题”[2]。“帝国主义时代,是帝国主义发生动荡和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3]这句话道出了列宁对当时时代特征的认识,“帝国主义发生动荡指的是战争,而帝国主义引起动荡指的是革命”[2],战争与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的时代特征。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以十月革命为开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上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并存与斗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国家开始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运用社会形态划分“大时代”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创造性提出了“大时代”“小时代”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資本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大的历史时代”的变迁。同时,列宁要求在考察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大的历史时代”的国家时,对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4]此处“某一时代”即为与“大时代”相对的“小时代”。十月革命后,基于对俄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阶段性战略,革命和建设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产生于相应历史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不是闭门造车和无端臆想,而是为解决时代之问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回答了“帝国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毛泽东同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连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时代课题[5]。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

1.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基于对世情的正确分析,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6]也即是说,人类依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并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大历史时代。基于对国情的正确分析,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笔者认为,这里的世情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陷入系统性困境,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危机的措施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正如习近平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着苏东剧变落入低谷。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世界高高举起,“东升西降”、“社兴资衰”的历史发展势头已然出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危机感骤增。但是“东升西降”“社兴资衰”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即刻就会终结。马克思早已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592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容纳新生产力的空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能进行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7]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以社会形态划分的“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不完善走向完善,期间会经过不同发展阶段。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之一,是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时代”相对应的一个“小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第一层大小时代对应关系[8]。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里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时代”,分别属于该“大时代”的三个“小时代”,其中“站起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强起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终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近30年,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30多年,则是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的历史阶段。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时代中的‘小时代。”[8]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强起来”的小时代,将通过“两步走”的阶段完成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于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与邓小平同志设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全面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的时间基本一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第二层大小时代对应关系。[8]

3.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世界情怀。关于当今时代的主要问题,即时代主题,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贏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9]。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当今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仍然猖獗,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着全球治理结构和多边主义;国际竞争摩擦更加严重,地缘博弈色彩浓厚,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老问题尚未根治,新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布满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阴云。[10]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习近平回答了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8个明确”和“14个基本方略”;以及习近平在2019年3月26日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带来的全球性挑战,提出的破解“四大赤字”须秉持的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大理念。[10]由此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二、当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这样几点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几点要求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短板和挑战提出的。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第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充分,智库建设不理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不明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两大缺憾”[12]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上出现“大干快上”的浮躁风气,假大空现象多有出现,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声誉。另外,近几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智库热”,但智库建设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仍有差距,问题不少,“库”多“智”少。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知模糊,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第二,我国正处在社会需求、产业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等的转型期。人们缺乏安全感和确定感,社会蔓延着焦虑情绪。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担心向上“爬”不成的焦虑和“掉”下去的焦虑。意识形态建设难度因此加大。

第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8.29亿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在互联网激烈交锋交战,传统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严峻挑战。网络使得人人成为发声筒、自媒体,小话题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影响政府决策和其他线下行为。网络也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输出的主渠道。

第四,后现代主义文化侵蚀我国主流价值。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青年群体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些人放弃理想追求,嘲讽远大抱负;迷恋快餐文化,放弃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不问终极价值和真理。“后现代文化主义者热衷于恶搞历史经典,恶搞英雄,恶搞传统文化”[13],追求物质主义,做事急功近利。随着中国近年来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中国也自造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如抖音,自控能力弱的人很容易迷失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丧失人生意义。

第五,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挑战与话语陷阱。一些西方保守势力秉持冷战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从未停止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方遭遇系统性困境,一些右翼势力开始鼓吹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有意无意将一些话语通过知识界渗透我国,制造西方话语陷阱,建构错位的话语体系,抢占意识形态道义制高点。[13]

第六,历史虚无主义阴魂不散。一些人美化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无视殖民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宣扬“告别革命”论,否定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史学书籍和影视剧中对近代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评价,将“自由主义”作为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五四”传统,诋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歪曲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是补资本主义的课,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恶意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对立,否定前30年,片面评价后30年。还有人企图推行“三权分立”的“宪政中国”。肆意贬低、丑化、否定革命领袖、新中国开创者、人民军队缔造者毛泽东,攻击毛泽东思想。[14]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未与社会发展同行。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15]这说明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提出和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畸形的物质利益关系滋生了很多社会陋习、恶习。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思想文化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广度值得称赞,但是力度不够,人们对其情感认同和自觉遵守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调节作用有待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可乘之机,它们扰乱人心,破坏社会和谐。纵观历史,儒家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增强了汉文化在亚洲的影响力,但近代以降,儒家思想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未能孕育出文化新样态,使清政府夜郎自大并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偕行。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扎根群众日常生活。只有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思想和意识方能为其所接受。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普通大众更关心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就业、教育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将注意力轉向经济,而较少关心政治。中国仍有很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之甚少。此外,有的官员道德败坏,损害群众利益,因而也损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的声誉。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未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须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此过程中要抓好教育这一抓手。儒家传统以家庭伦理作为起点保证了个体成长的继承性,而外在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家庭才能更好地影响家庭成员,使其在社会交往中将之外化为自我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国传统价值观主张“修齐治平”,现实宣传中从国家、社会到个人这条路径与之相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没有很好地渗透到现实社会生活中。[16]

(三)存在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良现象

当前,道德败坏现象在我们国家时有发生,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修养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公民个人随意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2019年4月,一篇互联网公众号文章《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中国大妈》的文章标题算调侃,但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当前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场所破坏树木和植被生长的现象。“中国式过马路”虽然偏颇,但道出了中国公民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意识、规则意识急需提高。马路上遇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这已不是考量人们是否具有志愿精神、奉献精神的有效指标,因为人们对“碰瓷”并不陌生。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互联网上始终存在很多虚假、诱骗信息。电信诈骗成了一大公害。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位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报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转向物质主导型,只顾及眼前的直接物质利益和感官刺激,丧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一些人心中被个人主义所取代。有的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屡禁不止,赌博文化深入群众日常生活。有的政府官员或共产党员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却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初心,贪图享乐,贪污腐败,不知进取,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排放废弃物,污染生态环境。有的地方政府和工厂、矿山为了追求短期GDP或企业主个人利益,不顾及生产场所的安全或在安全检查中弄虚作假,搞形式,走过场,如近几年的化工厂爆炸事件就给群众造成了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职场缺德行为时有出现。另外,随着单身社会、超老龄社会的来临,随着人口地域流动的增加,中国社会的离婚率逐年上升,母不慈子不孝,“啃老”“弃婴”等违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事件屡屡出现。

(四)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艺创作中存在不良思潮与倾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文化领域供需矛盾十分明显。“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17]“近年来,从‘故宫跑到‘文创热,从博物馆内人头攒动、美术馆前排起长队到《窝头会馆》等人艺话剧一票难求,从传统文化节目持续火爆到革命历史剧引来收视热潮”[18]及近些年的贺岁片高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足以说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同时,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镇文化发展落后,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各个区域内的城乡文化发展同样不平衡。[19]此外,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文艺创作中出现,歪曲党史国史军史,解构经典,抹黑英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博取观众眼球,层次低的文化垃圾大量涌现。宣扬西方普世价值、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潮的文化产品在中国尚有一定市场。文化产品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对于青少年尤为如此,如果中国文化产品阵地被西方文化产品所占据,那么大部分青年的文化信仰将西化,从而成为西方文化俘虏。[20]西方劣质低俗文化在中国招摇过市,然而,中国文化“走出去”困难重重:西方话语霸权和重围,西方世界的抵制和诋毁,中国“内外兼修”不到位,在精神文化和战略思维等方面依然欠缺。[12]

三、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使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青年的伟大历史作用,将青年发展与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和时代性的青年思想。马克思主义高度肯定青年的社会主体地位和社会价值。[21]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共党史,思想导师、革命领袖、建国之父无不是在青年时期便树立起远大理想,勇担时代使命,顽强拼搏,奉献人民。新世纪以来,中国将青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使青年发展事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2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一般具有辩证否定思维,是富有理想的社会建设者,青年通过批判和斗争的武器履行建设和创造的使命,从而推动社会进步。[22]党、国家、人民对青年的期盼是多方面的,青年自身也应通过承担使命实现自身成长成才。青年作为国之栋梁,应承担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当今世界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任何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时代文化。前面讲到了当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短板和挑战,并不意味着文化自卑,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使广大青年承担文化使命变得有的放矢。

第一,做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知晓其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即其意义和受到的他者文化的影响及发展方向。[23]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4]。青年如果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并且缺乏文化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就无法担负起文化使命,反而可能祸国殃民。在地球村时代,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青年群体思想活跃,接触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被西方文化洗脑的可能性也更大。青年正确对待和鉴别各种文化,保持中国文化发展自主性,更加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25]避免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和闭关锁国。“一个充分的而非片面的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对本民族傳统文化之当代价值的自信,也应当包括对于外来文化之有能力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我所用的自信”[26],反之,文化上闭关锁国、唯我独尊则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第二,发扬斗争精神,抓好思想理论斗争不放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正确认识。自觉遵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钻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帮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第三,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青年应发挥国际交流桥梁和纽带作用,宣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讲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讲好“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蕴含解决人类问题的智慧和方法。要努力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要打破国际传播工作“引进多”“走出少”的格局,做好中国思想理论对外传播,“在世界上更好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智慧、唱响中国旋律,积极进行国际舆论斗争和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捍卫国家文化主权”[7]。

第四,青年应自觉养成时代新人。打铁还须自身硬,青年应努力实现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了思想品德、学习创造和身体健康层面,也包括了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等诸多层面”[21]。青年应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7]。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融入社会,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社会实践成长成才。努力做到学习强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责任感,发扬志愿精神。在造福人类中实现个人价值。

第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开展文化惠民行动。文化建设为人民、发展成果给人民。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针对文化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力争文化建设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多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人民群众参与度高的文艺活动,让人民群众受到文化滋养、文艺熏陶。进行文化活动和场馆建设试点,定期进行走访或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状况和期盼,根据资金支持和群众需求及其他影响因素,对文化项目进行“关停并转”,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积极文化需求。针对文化区域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如乡镇、农村文化活动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未有效盘活的状态,广大青年应光荣担当文化使者,开展文化文艺下乡镇、走基层、进农村活动。加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历史文化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在做好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下,使当地文化资源裨益世人,并且使当地文化资源成为对外沟通的桥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广大青年担任文化使者的同时,不应忘记群众本身的伟大作用。文化建设应该群策群力,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接受群众的审美评价,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第六,为全球治理提供“天下为公”“义利统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文化支撑。人类渴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必须同舟共济,携手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面对世界共同问题,中国呼吁各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全球治理。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义利统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正是解决全球治理赤字的文化基础。人类共生于地球家园,“中国倡导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不断推进和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8]。“和而不同”充分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人类和平共处烙上了文化底色,使全球治理更有温度和力度。文化民族主义不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在世界立身并且有效参与全球治理所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红.列宁的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45-49.

[3]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4.

[4]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

[5] 姜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4):4-9.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7] 金民卿.“两个时代”叠加交织的特殊历史情境与新的伟大斗争[J].红旗文稿,2019(5):4-8.

[8] 王向明,王孟秋.以馬克思主义时代观分析“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J].前线,2018(5):12-14.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10]破解全球治理中“四大赤字”中国方案有针对性[N].人民日报,2019-03-30(03).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12]张树华.为人民做学问为时代献精品[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3-14)[2019-08-10].http://cass.cssn.cn/xueshuchengguo/makesizhuyixuebu/201903/t20190315_4848572.html.

[13]查显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J].前线,2018(8):86-89.

[14]张海鹏,赵庆云.历史虚无主义的若干表象及其实质[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9):45-50,96.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16]王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基于新时代视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7-11.

[17]本报评论员.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8-09-01(004).

[18]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刘志明).牢牢把握兴文化大好机遇[N].人民日报,2019-03-22(10).

[19]金巍.从文化发展层面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J].社科院专刊,2017-11-10.

[20]段钢.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2):158-164.

[21]赵子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内涵[J].人民论坛,2018(32):94-95.

[22]伍复康.当代中国青年本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123.

[2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6-177.

[24]欧阳文风.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谈[N].人民日报,2011-11-11(007).

[25]俞可平,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学者论文化与文化转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34.

[26]金惠敏.文化民族主义不是文化自信:重访季羡林的“河东河西论”与汤因比的世界主义[J].人文杂志,2018(3):51-64.

[2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8]陈文旭,易佳乐.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的哲学解读与现实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7-13.

(责任编辑 文 格)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
延安时期《中国青年》“栏目”中的青年政治动员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与外婆同龄的《中国青年》
读《中国青年》之后
义无返顾破解“猜想”——《中国青年》走向市场的思路与尝试之一
读者心中有我们 我们心中有读者——李作林与《中国青年》45年的情缘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国青年》“读不读名著”讨论综述
我看1996年《中国青年》(边陲鸿雁传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