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青年》“栏目”中的青年政治动员

2018-01-27 15:38朱喜苗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政治动员青年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青年》在出刊的过程中,通过一些特色栏目的设置,促进了青年政治动员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青年》;栏目;青年;政治动员

[作者简介]朱喜苗(199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1-0008-02

1923年10月20号,《中国青年》创刊于上海,团中央机关刊,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被迫停刊。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复刊(以下称之为“延安时期《中国青年》”),1941年3月因皖南事变发生再次停刊。两年间共出版三卷27期,400余篇文章,胡乔木任主编,该刊组织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战争。《中国青年》主要刊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地青运报告、青年工作讨论、革命的青年、教育革命问题、青年学习、青年政治动员等内容。其中开辟了一些特色栏目进行集中的青年政治动员。在《中国青年》中标注的专栏主要包括信箱、问题与答复、小论坛、社论、语录、读物推荐、通讯、抗战文艺作品。这八类专栏更加集中地反映青年运动总体发展状况、青年最新动态以及青年关注的问题。这些报道将政治动员与青年的切身实际问题相联系,紧贴青年生活。下面对这些栏目的内容做一简要介绍分析。

一、“信箱、问题与答复”专栏

“信箱、问题与答复”栏目的设置是《中国青年》与读者展开互动交流的一大特色。“信箱”主要集中在第1卷第4期至第2卷第7期,并不是每期都设,在三卷27期的《中国青年》中只刊载了5篇读者信件。分别是第一卷第4、5合刊中的《关于绥德的逆流》、第6期的《怎样自制墨汁与墨水》、第8期的《陇南在饥渴中》、第9期的《抗战与家庭》以及第二卷第7期的《怎样总结经验教训》。在该刊发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刊物到达各地读者手中往往是两三个月之后,中国青年社决定减少报道性文章,增添帮助学习的作品,“信箱”也更名成“问题与答复”栏目。从第2卷第11期开始,每期都刊载了读者关注的问题,有时候一期就刊登两篇读者问答。

在读者的5篇来信中,有4篇都涉及到当下抗战中出现的问题与青年在抗战中的状态。例如在读者的《关于绥德的逆流》一文中,谈到“当汪派汉奸投降日寇时,当日寇企图进攻华北时,陕北绥德的某些顽固份子企图成为日寇的帮手,破坏根据地的团结,甚至把手伸到无辜的青年队伍中间来了。这值得我们青年万分警惕。”①在《陇南在饥渴中》一文中,读者论述了陇南深陷黑暗深渊里的现状,“它需要政治的改进,它要求民运的开展,饥渴中的陇南等待着大家去工作,”②读者从侧面表述了陇南在抗战中的重要性。在“问题与答复”7篇文章中,主要登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边区一般的经济情形、地方武装、土地政策、减租减息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例如第二卷第12期的《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是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章中,李维汉认为“陕甘宁边区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但并不尽善,还存在缺点和错误,必须纠正这些缺点,边区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才更加巩固;边区的经济基本上也是新民主主义的,但也需要边区广大人民更加努力的劳动与生产。”③《中国青年》的编辑们尽职尽责为读者答疑解惑,充分体现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

通过开设“信箱、问题与答复”专栏,一方面直接和各青年群体展开互动,帮助青年答疑解惑,指明前进方向,避免青年群体被敌方信息所蒙蔽;另一方面从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的读者来信中,了解当下青年群体的真实想法,体会他们的工作处境和生活状态,动员工作与青年生活實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动员工作。

二、“社论”专栏

报纸具有报告事实和发表意见的使命,其中发表意见也可称之为“社论”。它常以醒目的标题刊发在报纸版面上。“社论”具有以引导读者为目的的时事论评和解释、批判论评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动员作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社论作为动员手段的运用,报刊则成为社论发挥作用的载体。

《中国青年》的社评常常抓住关系到青年切身实际的问题。在《中国青年》开辟“社论和语录”专栏时,编者告读者这样写道:“根据时事需要,本刊决定增添社论和语录两个栏目。‘社论代表本社关于青年团体、青年运动、青年工作和青年教育的建议;‘语录专登千字上下的小文小诗,不拘题材,希望读者投稿。”④因此,从第三卷第3期开始,《中国青年》都会刊发社论,譬如,针对当时大后方学校里面的学生存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问题的局面,刊发了《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几个最严重问题》。社论指出,大后方的青年学生“衣食住行已经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同时“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大后方也已经出现偏差”。因此,“全国人民起来努力挽救这个危机,全国青年应该成为这个努力中的中坚份子。”⑤此外,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封建妇女观和妇女运动的滞后性,刊发了《青年要尊重妇女和推进妇女运动》以及针对当时皖南事变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刊发了《西班牙青年统一的四年》,以研究西班牙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针对当时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与日寇的疯狂进攻,刊发了《迎接艰苦和斗争》。社论指出:“今天一切坚持抗日的人群,完全有受到日寇和亲日派同时夹击的可能,惊慌失措,固然是不对的”。因此,“要求我们不放弃一分一秒积极地反抗起来。”⑥等等诸如此类。

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内有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抗战的艰难不言而喻。《中国青年》的社论在动员青年群众上独有特色。这些社论分别抓住当时社会的形势和青年们最关心的话题,进行分析批判,对青年认清时局发展有着重要的动员作用。

三、“抗战的文艺作品”专栏

“文艺作品与形式,是这个国家或整个民族的某种价值观、历史观的体现。”⑦在抗日战争的链条上,文艺作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该时期的文艺作品主要包括救亡的音乐、戏剧、文学、漫画、诗、电影等多种题材。这些文艺作品风格新颖,以各种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引人入胜,以简单通俗、独具特色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延安时期《中国青年》开辟了“抗战的文艺作品”这一专栏完全符合了抗日救亡的需要,同时也达到了该刊编辑的寄于的期望。即“希望《中国青年》的文字活泼、生动、简练、富于实际的内容与青年的朝气。”⑧endprint

(一)“诗”的酬唱吟诵

在《中国青年》刊载的文艺作品之中,以“诗”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一半。中国历史上,以“诗”酬唱吟诵是文人圈子交流思想的惯用技巧或手段,备受重视。《中国青年》运用这一技巧,服务于团结青年群众抵御外辱的政治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动员效果。其中第二卷第3期胡乔木的《青年颂》和曹葆华的《一个礼赞》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青年慷慨激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度赞颂。“人们唱历史上的英豪俊秀,我们唱自己的这一代青年:提起枪跨上快马,迎着风雨奔进火线,青年的呐喊响彻山谷,战斗者不知劳累;青年的力量撬动地球,把今天的世界变成明天。”⑨以及“青年是五月太阳的儿女,有生以来就要做黑暗的反叛。”⑩另外,第一卷第10期柯仲平的《延安与中国青年》描绘了青年在延安穿着军衣,吃着小米,住着窑洞,努力的把自己培养成“抗战的种子,革命的青年”?的崇高理想。李又然的《路》为当下处于迷茫阶段的青年指明了前行的道路,“我们的路不是石块,却是我们的脚步铺成的。有足就有路,有方向就有路。”?总之,编者通过“诗”的吟诵,为青年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救亡音乐”的渲染

《中国青年》重视发挥“救亡音乐”的作用。音乐不仅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还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这就使得音乐对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延安时期的音乐根据社会局势的发展,主要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在《中国青年》实施青年政治动员的过程中,刊载的音乐主要是激励和感染青年,起到鼓动青年付出实际行动的愿望和动机。在大众合唱的《全国青年团结起来》这首歌中,生动的描绘了全国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学生、青年士兵的当下处境,动情的唱出了全国青年的呼喊,全国青年的方向,“团结就是力量,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就建设在全国青年大团结的基础上。”?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晋东南两位被俘的日本士兵特为《中国青年》写的两篇日本士兵的歌声:即第一卷第1期吉田太郎的《朋友》和宫本信雄的《起来斗争吧》。两位被俘的日本士兵在歌声里痛斥了日本侵略的本性以及号召人们起来与侵略国家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歌詞尽显犀利,“破坏和平的侵略、把我们逼上战场,还欺骗国内民众、教他们忍受饥寒。”?以及“以爱国的美名来征兵,进行破坏和平的战争。不要为法西斯军阀卖命,起来反侵略战争。”?

(三)戏剧、小品的表演

抗战的戏剧,小品表演等文艺作品《中国青年》也有涉及。著名的独幕剧《可以来往的朋友》,就是该刊刊载的普及广泛的一个特色剧目。剧本刻画了廷官、一家之主、介民、太太、丫鬟等不同人物的特征,把廷官的官僚主义作风、一家之主的迂腐、太太们的勾心斗角、介民和丫鬟的忠心生动的展现在舞台上,经过编排,作者没有让剧中人物纠结于小家小爱,而是鼓舞他们加入游击队,一起反对日本侵略者和不抵抗的卖国贼。另外,第二卷第12期还刊载了董纯才的科学小品《凤蝶外传》,主要讲述凤蝶由卵到幼虫、蛹,最后破茧成蝶的发展历程,旨在向青年们传达凤蝶顽强的精神。延安时期《中国青年》通过戏剧和小品的形式进行青年政治动员,很大程度上激起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中国青年》开辟专栏进行集中的青年政治动员。它把“信箱、问题与答复”、“社论”、“抗战的文艺作品”等栏目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栏目设置别有韵味,它是宣传、动员、组织广大民众的有力武器,为凝聚全中国的抗战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青年》中设置的栏目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它以一种生动的方式使青年群体了解抗战的目的,有利于对青年开展政治动员工作。

[注释]

①关于绥德的逆流[J].中国青年,1939(4):51.

②陇南在饥渴中[J].中国青年,1939(8):24.

③李维汉.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是否是新民主主义的[J].中国青年,1940(12):57.

④编者告读者[J].中国青年,1941(3):50.

⑤目前学校教育中几个严重问题[J].中国青年,1941(3):3.

⑥迎接艰苦和奋斗[J].中国青年.1941(3):3.

⑦张祖群.二战(中国抗日)题材文艺作品的历史观差异[J].电影评介,2015(8).

⑧洛甫.对《中国青年》的希望[J].中国青年,1940(3):2.

⑨胡乔木.青年颂[J].中国青年,1940(3):35.

⑩曹葆华.一个礼赞[J].中国青年,1940(4):27.

?柯仲平.延安与中国青年[J].中国青年,1939(9):41.

?李又然.路[J].中国青年,1939(1):11.

?光合·梦奚.全国青年团结起来[J].中国青年,1939(1):4.

?吉田太郎.朋友[J].中国青年,1939(1):12.

?宫本信雄.起来斗争吧[J].中国青年,1939(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政治动员青年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