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为魂 创新为本 科技为用
——浅谈西安儿艺儿童剧《我们是秦俑》的艺术特点

2020-07-12 07:11
戏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剧方言文创

王 淼

在2019年中国儿童剧艺术节成都分会场上,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匠心之作,良心之作——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儿童剧《我们是秦俑》。短短的60分钟里,以博物馆奇妙夜为线索,以真秦俑和假秦俑(机器人,博物馆的导游)的误解为主要事件,将陕西馆藏的秦俑、唐三彩、竹简、飞天、鎏金龙、海捞青花瓷、编钟等等巧妙地串联起来,讲故事的同时还给我们传递了包括文物修复、文物收藏、秦始皇陵等诸多历史知识,让现场的小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获得知识。

2006年,美国二十世纪富克斯电影公司推出了《博物馆奇妙夜》;2018年,央视播放了《假如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之后国内七家博物院联合推出制作的一则《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短视频,引爆了网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物世界。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走出展柜,把文物拟人化、动漫化,平日里馆藏的“高冷”文物,一下子走进了大众生活之中。

在故宫博物院的带动下,各地博物馆都开始了文创开发。但观者多,认可者少,形成了一个怪圈。名气较大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越受到追捧,而小众化的产品则很难打开市场,让博物馆文创陷入了一个两极化的境地。而在故宫博物院之外,陕西历史博物院依托丰富的馆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开发了一款又一款的热门文创产品,热度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儿童剧《我们是秦俑》应运而生,可谓生逢其时。该剧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剧,更是一部出色的博物馆文创剧。

《我们是秦俑》抓住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巨大的文化IP,并合理利用了陕西丰富的文物馆藏资源,加上优秀的剧本创作,富有科技感的舞美设计,精美的服装造型制作,加以地方戏曲秦腔及本土方言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

一、文化文物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过去,陕西及西安经常被称为端着金饭碗要饭,就是说陕西文化资源丰富,但无法产生经济价值,都是国宝,但不能为当代经济做贡献。似乎就目前而言,庞大的文化文物资源只能以简单销售门票的方式被开发,显然有些简单粗暴。

将戏剧与博物馆文创结合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妙的创新。儿童剧市场潜力大,作品也不少,但大多数作品仍然处于60年前的水平,呈现出低幼、粗糙、简单的特点,无法满足今天观众包括家长对于儿童剧的期待。因而良莠不齐,造成了市场的混乱,甚至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制作出大量低劣作品,匆匆搬上舞台,拉低儿童剧市场水平。作为有着60年历史的西安儿艺,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从前几年的《陕北娃》《二十四个奶奶》《哪吒》到今天的《我们是秦俑》,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文化,立足传统文化,做最好的儿童剧。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提到的几部作品,无一不是匠心独具。

我们永远是站在巨人肩上,任何时代皆是如此。我们的戏剧作品也是如此,《我们是秦俑》巧妙地借助了秦俑这个巨大的文化IP,把戏剧的长处与文化资源结合。

二、科技感极强的舞美设计

《我们是秦俑》的舞美设计简洁大方,除了三面墙体以外,没有特别的设计,倒是人物的服装造型花了很多的心思,从文物到人物造型,浑然一体,没有出戏的感觉。比如海捞青花瓷,把青花瓷的主要元素做到了服装上,并附着了贝壳上去, 淡雅大方,而且与内陆出土的青花瓷又有很好的区别。竹简的造型主要突出了帽子的设计,在角色设计上设定其为一位文物修复的老爷爷,可谓一举两得。另外,青铜编钟与恶龙之间的设计,也体现了设计师的巧妙心思,很能吸引眼球。

三、巧妙的剧本设计融入历史知识

这个剧的核心在于一个解说机器人的秦俑被文物们当做了真的秦俑,而没有颜色的真秦俑却被当做了假秦俑,这个误会顺理成章,没有刻意之嫌。真秦俑叫大白,来自秦始皇陵兵马俑,由于出土后迅速氧化,导致原有的色彩丢失,成为普通的土色秦俑,但历史的厚重感并没有失去。博物馆的文物在“25点”后醒来,认为色彩鲜艳的机器人秦俑才是真的,文物们被骗了,重新刷了颜色,大白也被别的文物误会了,让人哭笑不得。最后由于大白的善良,才解除了误会,救了机器人。

这里的剧情设置一箭双雕,不仅增加了可看性,还给观众传递了文物保护的知识,修复文物只能是修旧如旧,不能改变原有的色彩面貌。再如,剧里出现的骆驼跪佣,竹简爷爷一直没有修复好。最后才得知,骆驼本来就是跪着的,当然也无法让它站起来,而且背后还隐藏了一段丝绸之路上难忘的故事。

四、本土音乐元素的介入

该剧的主题曲就是《我们是秦俑》,使用陕西方言演唱,为该剧增色不少。节奏感强,语言简洁明朗,有点洗脑神曲的意味,观众很快能够记住“我们是秦俑,来自千年的时光”。

剧中加入了大量的秦腔锣鼓点,还有秦腔的唱腔,本土味十足。锣鼓点在早期的电影电视剧中曾经被大量使用,随着影视的发展,戏曲元素被逐渐剔除,全面倒向生活,好坏姑且不论,却逐渐失去了一些可以依托的神韵。锣鼓点实际是一种节奏伴奏,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剧情,有划分轻重缓急之用。不同的舞台艺术其实可以尝试使用。在剧中,时不时会来几句方言,让观众捧腹。其实,方言剧曾经风靡一时,比如《抓壮丁》让四川方言火遍全国,最近的《哪吒》也大量使用了四川话(导演是成都人),张艺谋的几部电影里、北京人艺版的《白鹿原》里使用了大量的陕西地方戏曲元素。

方言和地方戏是地方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当代影视业的发达,这些资源在不断萎缩,生存面不断被挤压。除了几个戏曲大省,很多地方的戏曲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遮羞布,只是到了应付的时候拿出来遮挡一下,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而语言的变化就更大了,方言在80后的身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80后赶上了城市化大跃进的时期,走进城市,不得不放弃“乡音”,而更小的一代更是如此。

所以说,儿童剧中植入传统戏曲元素和方言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资源而言大有裨益,我们不能等着灭亡的一天再来保护,恐怕到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因而,为《我们是秦俑》剧组点赞。

五、白璧微瑕

当然,再好的剧也有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再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该剧中对于龙的设置与传统观念似乎不太融洽,传统思维里龙是神的象征,很少会有恶龙的说法,恶龙的说法一般来自西方神话,当然这里指的是大概率的现象;其次在地方戏曲和方言的使用上,可以再大胆一些,现在有些仍嫌不够的感觉;第三,故事线条上涉及的点较多,不仅是兵马俑的故事,还有丝绸之路等,可以进行精炼,把故事集中在兵马俑,或者按照时间线索,设置三个故事块。

《我们是秦俑》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更是一部精良之作,良心之作,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西安儿艺创作出更多更有意味的作品。

猜你喜欢
儿童剧方言文创
方严的方言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方言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